【摘要】課標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有效地做好課堂筆記,對學生來講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行為。本文通過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筆記的相關評價策略,借此期盼同行們對于小學生語文課堂上記筆記這一話題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語文筆記;高年級;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生記筆記的現(xiàn)狀
幾年的高年級語文教學下來,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一篇課文學完后,當我翻開學生的課本或筆記本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筆記本上記的東西比書本上的內(nèi)容還多,密密麻麻;有的學生沒有專門的筆記本,又因書本的空白地方小,則到處牽線,學生筆記記得非常冗長,復習的時候也不知道重點詳略了;還有的學生,沒有專門的筆記本,書本上也是干干凈凈的,根本就沒有記錄課堂筆記。
二、學生記筆記行為的評價策略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的課堂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筆記的作用,而對于學生的筆記,教師也必須實施一定的評價,這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發(fā)揮課堂筆記的作用。
(一)課堂觀察指導策略
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在講課的同時能觀察到全班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表現(xiàn)。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走到學生身邊,只需“隨意一瞥”,就可以留意到學生課堂筆記的內(nèi)容和記筆記的習慣,如果發(fā)現(xiàn)了問題,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即時的評價和指導。
課堂觀察知道策略是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最經(jīng)常使用的方式,不新奇但簡單易行,不需要量表、測驗,很具有實效性。此方法使用的關鍵是教師要有關愛學生的愛心和熱心,同時掌握一些和學生良好溝通的語言。
(二)學生間互評策略
“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課堂筆記可以在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從而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促進共同成長。學生學習知識是個人建構的過程,即使在同一個教室聆聽同一位教師講授的同樣課程,不同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有很大差異。在課堂筆記中,他們選擇記錄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各異,這一切,在學生的課堂筆記中都能表現(xiàn)出來。因此,學生相互評價課堂筆記,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也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在課文《魯濱孫漂流記》中,就讓學生模仿名著記旁注,寫一些課堂筆記,再進行同桌間的互相評價,達到為課堂服務的功效。
由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導致評價不客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預先制定評價表格(見表),學生之間通過填寫這種評價表格來對各自的課堂筆記進行相互評價。
(三)探究性評價策略
如對于某一節(jié)課堂教學內(nèi)容,可由學生自行閱讀思考后設計筆記內(nèi)容,而不是教師記學生抄寫;同時,在教師講授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卦O計一些空白的內(nèi)容,由學生課后查閱資料補充新的證據(jù);或者,教師在板書或做結論的時候故意出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在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一課,我就將“辯日”寫成“辨日”,等待學生的錯誤指出;還可以對某一問題不直接給出唯一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得出各式各樣的答案,將所有答案記錄下來,供以后進一步思考。如在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我沒有直接明確點明李大釗的革命者形象,而是先寫他作為父親是怎么樣的呢?對學生在此種情境下的筆記進行評價,能夠考查學生的領悟能力和批判精神,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記錄卡評價策略
記錄卡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課堂筆記進行自我評價的一種評價策略,由于課堂筆記具有個人獨特性,體現(xiàn)了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需要,因此,在對課堂筆記進行評價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可以由學生自主進行評價。為了自我評價的有效實施,教師需要制定關于評價課堂筆記的具體指標,將這些具體指標印在卡片上,要求學生填寫。
(五)檔案袋評價策略
檔案袋評價法是新課程改革后被許多一線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評價方法,尤其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性活動進行評價時有很大優(yōu)勢。學生記課堂筆記的行為是學生的一種表現(xiàn)性活動,具有過程性,因此,教師不能將學生記課堂筆記的過程簡單劃一地要求每個學生都思想深刻、條理清晰,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水平、個性特點,從而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和價值觀。
學生的課堂筆記實際上見證了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是學生學習和思考過程的成果,學生翻看自己認真記錄的課堂筆記不僅是對知識的回顧,更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個人成就感,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代利偉.小學語文素質(zhì)教育點滴[J].新課程(小學版),2009(4).
[2]覃兵.課堂評價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0.
[3]葉獻萍.小學語文素質(zhì)教育教學的目標與方法[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9).
[4]馮璐秀.21世紀義務教育學生評價教育略論[J].云夢學刊,2000(3).
作者簡介:勞秀祥,男,1987年生,浙江紹興人,紹興市越城區(qū)城北小學任教,浙江師范大學文學學位。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方向。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