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菲娜 林春淑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 廣東珠海519000)
足下垂刺激儀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肖菲娜林春淑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廣東珠海519000)
目的:觀察足下垂刺激儀聯(lián)合功能鍛煉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療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運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功能鍛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于患者步行過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儀。觀察分析研究組和對照組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效果、脛前肌肌力治療效果、FMA評分。結果:研究組足跖屈群肌張力、脛前肌肌力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足下垂刺激儀聯(lián)合功能鍛煉能夠顯著地改善腦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礙患者的肌張力,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改善,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足下垂刺激儀;足下垂;腦卒中;功能性電刺激
在臨床上常見許多腦卒中患者雖然可以恢復行走能力,但偏癱下肢常表現為足下垂和/或足內翻,導致步行時患側下肢廓清障礙、行走劃圈。因此,對腦卒中患者足下垂、內翻治療方法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外使用腓總神經電刺激技術治療足下垂效果確切,如60年代美國醫(yī)生Liberson首先利用電刺激腓神經成功矯正了偏癱患者足下垂步態(tài)。本研究使用的DC-L-500型足下垂刺激儀即是利用功能性電刺激原理(FES),在患者起步時刺激腓總神經和脛骨前肌,促使足部抬起,落地時則停止電刺激,從而控制足部運動(如足背屈、足外翻等),幫助患者在步行時矯正足下垂并改善步態(tài),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康復中心住院治療的腦卒中伴足下垂患者104例,均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顱腦CT或MRI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2例。研究組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齡(61.42±6.91)歲,平均病程(7.42±1.93)周,腦出血18例,腦梗死34例;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齡(62.57±7.14)歲,平均病程(8.04±2.11)周,腦出血20例,腦梗死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藥物與康復功能鍛煉。包括常規(guī)的腦血管、抗痙攣藥物,每天進行仰臥鍛煉,足背伸鍛煉和步行鍛煉,2次/d,40 min/次,2個月為1個療程。
1.2.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助DC-L-500足下垂治療儀[批準文號: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3 第2260759號]。具體操作如下:使用編程器調節(jié)刺激器電流處于最小值,后關閉刺激器電源;取2片電極片分別粘貼于患側腓總神經和脛前肌部位;最后確定電極座位于綁帶上的位置,用綁帶包住膝關節(jié)下方。之后開始進行電刺激,電刺激脈寬從100 μs開始,電流強度逐漸增大,此時肉眼可見踝關節(jié)出現背屈動作,電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1次/d,30 min/次,2個月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效果、脛前肌肌力治療效果、FMA評分。
1.4評價標準[1]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效果:采用Ashworth評定,其中顯效為患者的肌肉張力能夠恢復到正常水平或者降低2個級別以上;有效:經過治療之后,其肌肉張力下降1個級別;無效:經過治療之后肌肉張力無改變。脛前肌肌力治療效果:采用Lovett肌力測評法測定,顯效:患者的肌力能夠恢復到正常水平或者升高2個級別以上;有效:經過治療之后,其肌力升高1個級別;無效:經過治療之后肌力無改變。FMA功能測定:參照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進行測評。
1.5統(tǒng)計學處理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各項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別進行組間各因素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兩組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效果的比較研究組患者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總有效率達73.04高于對照組(42.19%),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足跖屈群肌張力治療情況對比[例(%)]
2.2兩組脛前肌肌力治療效果的比較研究組患者脛前肌肌力治療總有效率達88.46%,高于對照組的53.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脛前肌肌力治療情況對比[例(%)]
2.3兩組下肢FMA評分比較研究組治療前FMA評分(15.21±6.27)分,治療后(32.58±7.13)分;對照組治療前FMA評分(16.55±5.98)分,治療后(23.69±5.99)分。治療后研究組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足下垂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特征之一。劉翠華等[2]報道,在常規(guī)藥物、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輔助步態(tài)誘發(fā)FES治療58例腦卒中后足下垂內翻患者,14 d后患者步態(tài)不對稱指數(GAI)、踝關節(jié)活動度(ROM)、非偏癱側擺動時間變異性(STV)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10 m步行速度明顯提高,生理消耗指數(PCI)降低。本組研究顯示,DC-L-500型足下垂刺激儀聯(lián)合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足跖屈群肌張力及脛前肌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項臨床隨機研究指出[3],通過FES刺激趾屈肌和背伸肌,同時輔以每天步行訓練,能顯著改善患者步行能力、肌肉力量及偏癱側痙攣程度。Yan等[4]研究表明,FES治療能顯著降低腦卒中患者痙攣程度,并能通過增加興奮肌肌電信號及降低協(xié)同肌肌電信號,顯著改善踝背伸動作,并指出FES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康復療效,改善運動及行走功能,更多則在于促使這些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及社會。綜上所述,DC-L-500型足下垂刺激儀聯(lián)合功能鍛煉能夠顯著地改善腦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礙患者的肌張力,同時改善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1]Kluding PM,Dunning K,O'Dell MW,et al.Foot drop stimulationversus ankle foot orthosis after stroke:30-week outcomes[J].Stroke,2013,44(6):1660-1669
[2]劉翠華,張盤德,容小川,等.步態(tài)誘發(fā)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2):1136-1139
[3]Embrey DG,Hohz SL,Alon G,et,al.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dorsiflexors and plantar flexors during gait to improve walking in adults with chronic hemiplegia[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0,91 (5):687-696
[4]YanT,Hui-ChanCW,Li LS.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mproves motor recovery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nd walking ability of subjects with first acute stroke[J].Stroke,2015,36(1):80-85
R74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22
201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