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瓶,韓 瑋,趙艷萍(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作業(yè)療法應用于腦卒中恢復期護理分析
吳銀瓶,韓瑋,趙艷萍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分析作業(yè)療法在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腦卒中恢復期護理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再予以作業(yè)療法護理,兩個月后比較兩組上肢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總結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臨床價值。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上肢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提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觀察組上述兩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作業(yè)療法對患者生活質量與上肢功能改善效果更顯著。結論 將作業(yè)療法應用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擴大臨床研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作業(yè)療法;腦卒中恢復期;上肢功能;生活質量
作業(yè)療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應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yè)活動,對由于身體上、精神上、發(fā)育上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致不同程度喪失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的患者,進行評價、治療和訓練的過程,是一種康復治療方法[1]。本文對5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實施作業(yè)療法護理,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并配合此次研究工作。根據患者就診順序編號,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6.1±5.6)歲;出血型腦卒中14例,缺血型腦卒中36例;左側上肢偏癱31例,右側上肢偏癱19例,偏癱上肢肌力測試均為3級以下;病程3個月~3年,平均(2.1±0.4)年。觀察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46.3±5.7)歲;出血型腦卒中15例,缺血型腦卒中35例;左側上肢偏癱30例,右側上肢偏癱20例,偏癱上肢肌力測試均為3級以下;病程3個月~3年,平均(2.2±0.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常規(guī)運動、物理治療。根據每位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方案,采取循序漸進原則,逐漸加大運動量,并教會患者家屬協助患者實施肢體功能鍛煉。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分析患者的個體情況,如性別、年齡、體力狀況、愛好、情緒等,設計一套符合患者自身特點,結合腦卒中康復訓練主要內容(如:視覺搜索訓練、感覺刺激訓練、病灶同側單眼遮蔽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的具體要求,易于實施的作業(yè)療法[2,3]。每日訓練30 min~1 h,訓練前詢問患者的情緒狀況,對于有明顯負面情緒者實施心理干預,使患者身心愉快地接受訓練。針對患者的弱項進行強化訓練,鞏固之前訓練成果,循序漸進,不斷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水平。
1.3觀察指標
1.3.1上肢功能評分 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患肢功能進行評價。包括上肢反射活動、屈肌連帶運動、伸肌連帶運動、伴有連帶運動的活動(部分分離運動)、分離運動(與連帶運動分離的運動)、正常反射活動以及腕、手的協調性與速度(快速連續(xù)指鼻5次),共33小項,總分66分。
1.3.2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測評。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功能Fugl-Meyer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功能Fugl-Meyer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上肢功能Fugl-Meyer評分均有明顯提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功能Fugl-Meyer評分比較(x±s,分)
2.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SF-36評分均有明顯提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上肢功能評分均有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作業(yè)療法能夠更好地改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肢體功能。分析原因可能為常規(guī)的物理治療主要包括肌力、耐力、ROM、平衡、步態(tài)訓練等內容,以改善肌力、肌耐力,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為目標,而作業(yè)療法則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實用技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及協調、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訓練來進一步改善肢體精細協調控制能力,以達到提高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目的。同時,作業(yè)療法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和自身特點,兼顧患者的興趣與情緒,從運動、感覺、認知、心理等方面進行技能及素質訓練,一方面調動了患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患者的各項功能,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另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作業(yè)療法還能很好地改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原因可能為:一方面,作業(yè)療法促進了患者機體功能的改善和恢復,使其重獲信心,工作、生活及學習能力也隨之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該療法通過心理素質訓煉,綜合、協調地發(fā)揮軀體、心理、情緒和認知等因素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進一步促使患者更加積極健康地生活,提高了其生活質量。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x±s,分)
[1]曾一瓊.作業(yè)療法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2):668-669.
[2]王海英,賈莉,劉保萍,等.運動療法聯合娛樂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患者記憶功能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4,12(6):535-538.
[3]張付秀.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亞急性期患者的康復療效[A].第三屆世界災害護理大會論文集[C].2014.
R651.1+1
B
1671-1246(2016)15-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