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仔豬飼養(yǎng)管理技術
隨著現代畜牧業(yè)的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技術越來越完善,設備越來越先進,很多以往的養(yǎng)殖難題都得到了解決,但在當下的生產實踐中,初生仔豬的死亡仍是養(yǎng)豬場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初生仔豬的生理特點,就環(huán)境控制、營養(yǎng)補給、初生期管理及病情預防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初生仔豬;飼養(yǎng);管理
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仔豬的成活率及染病率與初生豬仔的飼養(yǎng)和管理技術密切相關。絕大多數病情都發(fā)生在仔豬出生后的一個月內,尤其在出生后一周,此時期死亡的仔豬占到整個飼養(yǎng)期內死亡數的80%以上。而其發(fā)生原因也多種多樣,有遭受母豬物理性擠壓(踩死、壓死)而亡,有的自身抵抗力較差,染?。ㄘi紅痢、黃痢、感冒)而亡。這些因素經過一定手段預防后都可以大幅提高仔豬成活率,避免損失,提高養(yǎng)殖戶收益。本文分析了仔豬出生后的生長特點,總結了飼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的應對措施和方法。
初生仔豬大腦皮層發(fā)育不完善,垂體和下丘腦對溫度的感知能力差,同時通過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體溫的能力差。初生仔豬的體能貯備較少,溫度低時,血糖被迅速消耗,進而導致仔豬體質虛弱、活力低下,不能被母豬正常哺乳,甚至出現低血糖而昏迷或者至死亡。而仔豬免疫能力低下,獲得母豬乳汁是仔豬提高免疫能力的重要途徑,獲得母體抗體后,自身逐漸也產生抗體。仔豬的消化器官未發(fā)育完善,消化能力差,20日齡仔豬的胃液中僅有凝乳酶,唾液和胃蛋白酶很少,僅有成年豬的30%。因此,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較快,15日齡仔豬從食物進入到完全排空的時間僅為1.5 h。仔豬生長發(fā)育極為迅速,新陳代謝旺盛,初生后體重還不到成年豬體重的1%,一般初生仔豬重約1 kg,10日齡時可達2 kg,30日齡達5~6 kg。仔豬出生后的快速生長是以重組的營養(yǎng)補充為基礎,對營養(yǎng)物質需求旺盛。
2.1環(huán)境控制。初生仔豬一周內的抗寒能力較弱,要求豬舍溫度在35℃左右。根據養(yǎng)殖戶的實際情況,可以在母豬欄舍內建一個保溫室,建筑材料可用空心磚等,保溫室大小為1.3m×0.8m,高1.2m,在一側的底部留一個可供仔豬出入的小門。在保溫室內接入暖氣,或者用高功率燈泡等其他保暖設備。最好在室內布置一個干濕溫度計,以便根據溫度、濕度對環(huán)境進行微調。室內地面放入松軟干草、廢舊布制品等,但要注意經常更換。在豬舍內給母豬設置防護隔欄,經常在舍內巡視,防止出現母豬壓死豬仔情況的發(fā)生。仔豬的適宜濕度在50% ~80%,濕度過低,環(huán)境干燥,會導致仔豬患呼吸性疾病,而濕度超出適宜范圍,容易發(fā)生下痢。
2.2補充營養(yǎng)。仔豬患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營養(yǎng)缺乏。如缺鐵會導致造血功能的低下,可以在母豬乳頭滴上0.25%硫酸亞鐵溶液,供仔豬食用。缺硒會導致肝病、水腫病等,仔豬出生后3 d內,對臀部肌肉注射亞硒酸鈉維生素C注射液,使用劑量根據藥劑的使用說明而定。
2.3及時進行初生期管理。仔豬出生后24 h內要進行剪牙斷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仔豬的上下頜,使仔豬張嘴并露出犬牙,然后用剪牙鉗剪去兩側的犬牙,注意不要傷及牙齦和舌頭,剪下的牙齒不要讓仔豬吞下。斷尾時可切掉尾部一半,操作要迅速,減少出血,然后進行碘酒消毒。如果產仔數超過了有效乳頭數,要及時將仔豬進行并窩飼養(yǎng)、寄養(yǎng)或人工哺乳。人工哺乳時,奶粉與米粉比例為1∶1,用溫水稀釋,加入適量胃蛋白酶。飼喂方式以少量多次為宜。
2.4病情防治。在豬舍內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對母豬投喂強力霉素等藥物,增加母豬的抵抗能力,保證仔豬能吃到充足的奶水。經常巡視豬舍,發(fā)現仔豬出現腹瀉,立即用殺痢王涂抹仔豬背部,能有效止瀉。哺乳期間每周對仔豬消毒1次。在豬舍門外設置消毒池,裝入3%氫氧化鈉溶液。對病死仔豬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后進行深埋,阻止疫情,不要隨意亂扔,以免疫情擴散。
453000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胡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