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直 李軍孝 霍雪娥 許軍利 趙 濤 崔淵博 姚林明 陳其亮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外科,陜西西安 710100
LNR頸部淋巴結結核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的構建與應用
王直李軍孝霍雪娥許軍利趙濤崔淵博姚林明陳其亮▲
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外科,陜西西安710100
目的 構建一種新型頸部淋巴結結核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并檢驗其對療效和并發(fā)癥的預測價值。方法 收集179例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接受外科治療的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資料,包括年齡、體重指數、病灶大小、受累淋巴結區(qū)域、耐多藥情況以及糖尿病情況,篩選出影響療效和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根據這些危險因素進行外科臨床分期。結果 病灶直徑≥3 cm、淋巴結受累≥2組及耐多藥(+)是影響外科治療效果的危險因素,以病灶(Lesion,L)、淋巴結(Node,N)、耐多藥(Resistence,R)這3種因素構建LNR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共分為3期,各分期之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型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對頸部淋巴結結核療效和并發(fā)癥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和指導意義。
頸部淋巴結結核;分期系統(tǒng);并發(fā)癥
頸部淋巴結結核(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CTL)雖然是肺外結核病中對生命威脅較小的一類疾病,但其較高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一直困擾著外科醫(yī)生[1-2]。近年來,隨著耐多藥(multidrugresistance,MDR)CTL發(fā)病率的增加,使其治療效果更不理想。因此,CTL外科治療過程中迫切需要一種分期系統(tǒng),用來預測療效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尋找更合適的手術時機和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本研究根據影響療效和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構建了一種新型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對CTL的外科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指導意義。
1.1對象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以下簡稱“我院”)外科行手術治療的179例CTL患者資料,所有患者均經細菌學或病理學確診,年齡14~76歲,平均(29.34±8.73)歲,其中,40歲以下127例,40歲及以上52例,男93例,女86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年齡分為青壯年組(14~<40歲)和中老年組 (≥40歲)。體重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根據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分為<24 kg/m2(正常和過低組)及≥24 kg/m2(超重和肥胖組)。MDR情況分為MDR(+)組和MDR(-)組。在CT下測量橫截面最大直徑分為<3 cm組及≥3 cm組。受累淋巴結區(qū)域結合術前影像、超聲及術中探查情況分為受累單個區(qū)域組及受累≥2個區(qū)域組。檢出MDR的患者需行菌型鑒定并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結核藥物。
CTL手術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早期并發(fā)癥及遠期復發(fā)。早期并發(fā)癥定義為術中及術后30 d內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其中再細分為感染性并發(fā)癥及損傷性并發(fā)癥。感染性并發(fā)癥即皮下膿腫形成,定義為切口持續(xù)有膿性滲出物,需要敞開引流或者滲出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造成切口愈合延遲。損傷性并發(fā)癥包括頸內靜脈、頸動脈或鎖骨下血管等重要血管的損傷,胸導管或右側淋巴導管損傷造成的乳糜漏以及喉返神經、面神經或副神經的損傷導致的頸部功能障礙。本研究分析術前病例資料是否是并發(fā)癥事件的危險因素,故不記錄同一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個數。
篩選出影響外科治療效果和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后,以這些因素為基礎進行外科臨床分期,并應用于本研究納入的患者,檢驗臨床其對療效和并發(fā)癥的指導意義。
由2名中級以上職稱醫(yī)務人員進行CT資料病灶盲法測量和計算,對有爭議的結果與第3名副高級職稱以上醫(yī)務人員共同討論決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危險因素篩選
性別、年齡、BMI、病灶大小,淋巴結受累區(qū)域及范圍、是否并發(fā)糖尿病以及是否存在MDR均給予回顧(表1);早期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同樣給予詳細記錄(表2)。二元Logistic回歸顯示,性別、年齡、BMI及糖尿病不是CTL患者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P>0.05),病灶≥3 cm、淋巴結受累區(qū)域≥2組及MDR(+)是CTL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5),OR值顯示發(fā)生率分別為相對應組的 2.590、2.880、7.443倍(表3)。
2.2臨床分期
根據危險因素的篩選結果,將病灶大?。↙)、淋巴結受累區(qū)域(N)及耐多藥情況(R)作為構建外科臨床分期的要素,即LNR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
分期標準:L分期分為L1:病變大?。? cm,L2:≥3 cm;N分期為N1:淋巴結受累1組,N2:淋巴結受累達到2組及以上;R分期分為R0:未檢出耐多藥,R1:檢出耐多藥。
外科臨床分期:Ⅰ期:L1N1R0,L1N2R0;Ⅱ期:L2N1R0,L2N2R0,L1N1R1,L1N2R1;Ⅲ期:L2N1R1,L2N2R1(表4)。所有患者根據的不同分期情況給予歸類。經χ2檢驗分析,各分期之間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表5)。
表1 179例CTL患者基本資料
表2 CTL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表3 一般病例資料與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頸部淋巴結結核LNR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
表5 不同分期患者并發(fā)癥情況(例)
對CTL的分型和分期討論已持續(xù)多年。早期的病理分期將CTL分為結節(jié)型、浸潤型、潰瘍型和膿腫型[3]。超聲下又有學者將CTL分為急性炎癥型、干酪壞死型、寒性膿腫型、愈合鈣化型[4]。臨床分型方面,有研究報道將其分為頸部原發(fā)型、肺結核淋巴擴散型、血行播散型和殘留病灶型[5]。分期方面,有學者根據淋巴結結核的病程將其分為前期、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復期[6]。王國云等[7]結合對患者的動態(tài)診斷和組織病理學資料,將淋巴結結核分為組織細胞期、增殖期、移行期、干酪期和恢復期。
盡管這些研究對CTL的診斷和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然而,受到研究方向、試驗條件和患者數量等限制,這些研究都在不同層面和程度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形態(tài)學依據為主,各個分型之間的界定較模糊;其次,分型和分期的標準沒有量化,造成不同醫(yī)生對某一階段的分型和分期可能有不同的判定;再次,病例資料數較少,且很多都沒有使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造成研究結果的循證醫(yī)學證據等級較低;最后,納入分型和分期標準的因素與臨床資料和療效的聯系較差,對治療的指導意義和效果的預測價值非常有限。
國內已有外科醫(yī)生為尋找準確的手術時機,使用病變的局限性、術前治療的時間、身心狀況及耐多藥情況等對治療方案影響較大的因素對耐多藥肺結核進行術前分期[8-10]。因此,本系統(tǒng)中納入的也是對治療影響較大的因素。
雖然有一些研究認為性別和年齡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因素[11-13],但本研究結果未能顯示此兩項因素與治療效果的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CTL手術對心肺等器官的負擔相對較輕,性別和年齡造成的器官代償能力的差異并不足以造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雖然BMI被許多研究認為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影響[14],本研究未能發(fā)現顯著性結果,原因可能是頸部脂肪層相對較薄,對手術操作和切口恢復的影響較小。此外,糖尿病雖已被證實與結核病相關[15-16],本研究同樣未能發(fā)現顯著性結果,原因可能是淋巴結結核主要發(fā)病人群為青壯年患者,在這一人群中糖尿病發(fā)病率相對較低。
通常認為,CTL病灶越大,范圍越大,手術難度越大。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病灶CT下最大直徑≥3 cm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3 cm患者的2.590倍,受累2個區(qū)域及以上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受累1個區(qū)域患者的2.880倍。因此,病灶直徑≥3 cm及頸部淋巴結受累區(qū)域≥2組是CTL術后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MDR的存在會顯著增加結核病治療的失敗率和復發(fā)率[17-20]。本研究也有類似發(fā)現,MDR(+)顯著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達到7.443倍。因此,MDR(+)是影響CTL外科治療效果的最強危險因素。最終,病灶直徑、受累淋巴結區(qū)域、MDR 3個危險因素被篩選出來進行臨床分期系統(tǒng)的構建,即LNR分期系統(tǒng),L代表病灶(lesion),N代表淋巴結(node),R代表耐多藥(resistance)。LNRⅠ期患者包括病灶<3 cm、未檢出耐多藥的患者,這一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最低,僅有11.5%。LNRⅡ期患者包括病灶≥3 cm、未檢出耐多藥的患者及病灶<3 cm同時檢出耐多藥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接近Ⅰ期的2倍,達到22.4%。Ⅲ期患者包括病灶≥3 cm同時檢出耐多藥的患者,這一期療效最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最高,達到50.0%,其中2例復發(fā)都在這一期。這說明Ⅲ期CTL患者可能需要結合內外科的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通過回顧臨床資料統(tǒng)計分析證實,LNR不同分期之間的確存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顯著差異。
LNR系統(tǒng)具備一些區(qū)別與以往分期和分型的優(yōu)點。首先,測量儀器和方法直觀、簡便,分期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其次,病例資料充足,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顯著,循證醫(yī)學證據等級較高;再次,分期系統(tǒng)使用的指標是對外科治療效果影響最大的3種因素,臨床聯系緊密。作為一種新型外科臨床分期系統(tǒng),其臨床價值還要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繼續(xù)檢驗,其依據和標準也需要繼續(xù)與廣大學者進行討論并改良細化。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綜上所述,LNR外科分期系統(tǒng)依據病灶直徑、受累淋巴結區(qū)域及MDR 3種影響CTL外科治療效果的危險因素為基礎構建,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Gowrinath K,Nizamiz MI,Kumar BE,et al.Unusual complication of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opathy[J].Indian J Tuberc,2011,58(1):35-37.
[2]迪麗達爾·塔西甫拉提,居來提·吐爾遜,阿地力·莫明.頜面頸部淋巴結結核435例回顧性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5,24(1):23-26.
[3]黎昌學,沈亞峰,武輝,等.病理分期在頜頸部淋巴結核治療中的價值[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2):301-303.
[4]趙奕文,金正吉,鄭穎,等.頸淋巴結結核的超聲表現與分型[J].上海醫(yī)學影像,2008,17(3):218-219+215.
[5]朱光第,周培環(huán).53例頸淋巴結結核臨床分析和分型探討[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1,15(3):9-11.
[6]王永才,趙成艷,王忠利,等.結核性淋巴結炎針吸細胞病理學分型與結核抗體相互關系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37(4):88-91.
[7]王國云,黃銀娥,王明珍,等.細針針吸細胞學檢查在淋巴結結核病分期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3):1492-1494.
[8]宋言崢,王旭,盧水華,等.“LTB-S”分類法與耐多藥肺結核手術適應證探討[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4):245-247.
[9]朱益軍,李洪偉,陳輝,等.基于外科關口前移的耐多藥肺結核最佳手術時機評估方法的研究(附30例報告)[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4):589-592.
[10]梁海峰,苗朝良.耐多藥肺結核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1):80-81.
[11]蔡鶴,鄭楊.性別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內臟脂肪與冠心病關系的影響[J].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5(10):2702-2703.
[12]徐綺,沈節(jié)艷,施榕,等.社區(qū)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險評估及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24):2894-2897.
[13]韓亞男,李湘萍,宋悅華.中年體檢者心血管病發(fā)病危險的評估與分析[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4,18(6):441-444.
[14]陳偉堅,劉鈺華,李慶祿.結核性毀損肺外科手術后并發(fā)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17):20-23.
[15]徐德祥,徐峰,宋麗麗.結核性胸腔積液與惡性胸腔積液患者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13,35(8):597-600.
[16]江桂忠,徐志強,賴曉宇.180例胰島素抵抗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療效研究[J].廣州醫(yī)藥,2015,46(3):68-70.
[17]樊暉,劉國標,吳龍章,等.266例可疑耐多藥結核病人篩查情況分析與探討[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101-102.
[18]趙冰,宋媛媛,逄宇.中國耐多藥結核分枝桿菌二線抗結核藥物敏感性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4,35(10):831-834.
[19]殷雨天,張靚,張越.結核分枝桿菌痰培養(yǎng)陽性肺結核患者對一線抗結核藥耐多藥情況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41(5):1080-1084.
[20]何麗,雷英,吳芳,等.結核桿菌Pup-蛋白酶體系統(tǒng)與耐藥結核桿菌耐藥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11):1441-1444.
Building and application of LNR surgical staging system in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WANG Zhi LIJunxiaoHUO Xue'eXU Junli ZHAO TaoCUI YuanboYAO LinmingCHEN Qiliang▲
Department of Surgery,Tuberculosi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Province,Xi'an710100,China
Objective To build a new type of surgical staging system and verify the predictive value and curative effect inpatients withcervical tuberculosis lymphadenitis.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179cervical tuberculosis lymphadeniti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July 2015 in Tuberculosi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were reviewed.The data of age,body mass index,lesion size,nodal involvement area,whether complicated with diabetes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were analyzed to screen the risk factors which affected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According to these risk factors,the surgical staging system was built. Results The lesion diameter≥3 cm,lymph node involvement≥2 areas and multidrug-resistant positive were risk factors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he LNR surgical staging system based on lesion(L),node(N)and resistence(R)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each stage(P<0.05).Conclusion The new surgical clinical staging system for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has good predictive value for complications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urative effect.
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Staging system;Complications
R522
A
1673-7210(2016)01(c)-0031-04
2015-10-17本文編輯:程銘)
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2K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