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魯 王瑞明 劉聰 沈曼瓊
摘要 本研究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對雙語轉換問卷進行修訂,用于客觀測量雙語者的語言轉換能力:第二部分采用數字命名任務考察語言轉換對雙語認知優(yōu)勢發(fā)展進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在低水平階段,語言轉換頻率與轉換消耗存在顯著負相關;在高水平階段,語言轉換頻率與轉換消耗、混用消耗均存在顯著負相關。結果說明。語言轉換首先影響瞬時轉換能力,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后,才會對持續(xù)監(jiān)控能力與抑制控制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雙語認知優(yōu)勢效應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
關鍵詞 雙語,語言轉換,雙語認知優(yōu)勢。
分類號B842.5
1前言
近年來,研究者們高度關注語言學習對個體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尤其是掌握多種語言對認知控制的影響。研究者發(fā)現,相較于單語者。雙語者在沖突解決、認知轉換、工作記憶等非語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即雙語認知優(yōu)勢效應。
眾多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雙語者都表現出一定的認知控制優(yōu)勢。Kov6cs和Mehler(2009)探究了不同語言環(huán)境對7個月嬰兒所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雙語成長環(huán)境加速了嬰兒抑制、轉換等能力的發(fā)展。Bialvstok(1986,1992)采用單詞大小判斷任務和鑲嵌圖形任務發(fā)現,雙語兒童在抑制控制和選擇性注意方面優(yōu)于單語兒童。另外。威斯康星卡片分類任務的相關研究表明。雙語學習對兒童認知靈活性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Adi-Japha,Berberieh-Artzi,& Libnawi,2010)。Bialystok,Craik,Klein和Viswanathan(2004)利用Simon任務對持有不同語言數量的青年被試和老年被試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青年雙語者和老年雙語者表現出一定的抑制控制優(yōu)勢,而且老年階段的雙語認知優(yōu)勢效應更為明顯。在語言和認知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概念,它可以有效延緩執(zhí)行控制的衰退。例如,雙語癡呆患者的首次就診年齡和癥狀表現年齡晚于單語患者(Bialystok Craik,& Freedman,2007;Craik,Bialystok,& Freedman,2010)。Schweizer,Ware,Fischer,Craik和Bialystok(2012)進一步探討了雙語經驗與老年認知衰退之間的關系。在嚴格控制受教育年數、記憶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研究者選取了認知表現水平相同的單語癡呆患者和雙語癡呆患者,比較兩組被試之間的腦萎縮情況,結果發(fā)現,雙語癡呆患者的腦萎縮情況更為嚴重。這一結果表明,盡管雙語癡呆患者的腦萎縮更加嚴重,但是雙語經驗有效彌補了腦損傷對行為表現的不利影響,使得兩組被試的認知表現達到相同水平。
許多關于雙語認知優(yōu)勢的研究強調第二語言熟練水平的重要性。例如,雙閾限理論認為,語言熟練度是雙語認知優(yōu)勢效應是否存在的中介因素(Cummins,1987)。但語言熟練度僅僅是一種客觀指標。是依據某一客觀標準而評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它并不是雙語認知控制優(yōu)勢的來源。以往研究認為,雙語者在相關認知控制任務中表現出的優(yōu)勢來源于日常經驗的積累,而且雙語認知優(yōu)勢效應的大小與兩種語言的使用情況存在密切關系(Bia.lystok,2011;Costa,Hernandez,Costa-Faidella,& Sebastian-Galles,2009)。Emmorey,Luk,Pyers和Bialystok(2009)比較了掌握兩種語言口語的單模態(tài)雙語者與掌握一門語言的口語和手語的雙模態(tài)雙語者之間的差異,結果表明,單模態(tài)雙語者由于需要持續(xù)監(jiān)控兩種語言而表現出優(yōu)勢,雙模態(tài)雙語者則不存在優(yōu)勢。這一結果強調語言使用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日益關注語言轉換行為對認知控制能力的影響。語言轉換行為是指雙語者在日常交談中根據具體語境、交談對象等外部環(huán)境而轉換語言的行為。在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是通過轉換任務考察雙語轉換行為與轉換消耗(switch cost)和混用消耗(mixing cost)之間的關系,兩者屬于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轉換消耗主要與瞬時性控制加工相關,例如線索一反應匹配、目標更新等控制過程;混用消耗則強調持續(xù)性、整體性的控制加工。反映的是當不同任務處于激活狀態(tài)時。個體對其進行監(jiān)控并高效做出反應的過程(Braver,Reynolds,& Donaldson,2003)。相較于轉換消耗,混用消耗反映了個體對競爭任務自上而下的管理與控制,更加類似于前人所關注的、表現出雙語優(yōu)勢的認知成分(Braver,Reynolds,& Donahtson,2003;Mayr&Klie吐2003)。
綜觀語言轉換與認知控制的以往研究,雙語者在何種認知成分中體現出優(yōu)勢效應這一問題尚未得到一致結淪。Yim和Bialystok(2012)研究發(fā)現,語言轉換行為儀僅對言語類轉換任務產生積極影響。Soveri,Rodriguez-Fornell和Laine(2011)采川數字一字母任務對早期同步雙語者和單語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雙語者在混用消耗方面優(yōu)于單語者。然而,Prior和MaeWhinney(2010)的研究卻發(fā)現,雙語認知優(yōu)勢體現在轉換消耗.而非混用消耗。之后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單語者相比,語言轉換頻率較高的雙語者存在轉換消耗優(yōu)勢,但不存在混用消耗優(yōu)勢;而轉換頻率較低的雙語者不存在任何優(yōu)勢(Prior&Gollan,2011)。
對語言轉換與認知發(fā)展的相關研究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fā)現。這些研究采用的雙語被試在語言背景上存在差異。Prior等人(2010)的研究對象是第二語言學習較晚、使用比例較低的非平衡雙語者,等同于第二語言學習的低水平階段;Soveri(2011)采用的則是早期同步雙語者,而且被試兩種語言的熟練度不存在顯著差異,等同于第二語言學習的高水平階段。另外,Prior和Gollan(2011)在其研究中采用了高轉換頻率的西班牙語一英語雙語者和低轉換頻率的普通話一英語雙語者,沒有控制雙語者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程度、語言學特點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這些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雙語者的語言背景會影響任務表現。除此之外,研究者還指出了多項干擾被試任務表現的無關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地理環(huán)境等(Calvo & Bialystok,2014)。再者,前人研究都是以自我報告的方式對雙語轉換頻率進行評價,也缺乏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