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林
摘 要:縱觀人類的發(fā)展歷史,行政法與公共行政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無數(shù)的學者都曾經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得出的結論差異性較大。在本文當中,筆者對行政法與公共行政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傳統(tǒng)的“無法律即無行政”對行政資源的有效配置存在著很大的制約。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行政法與公共行政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良性的互動中不斷前行。
關鍵詞:行政法;公共行政關系;演進;考究
中圖分類號: D9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7-92-2
1 從“行政優(yōu)于法”到“無法律即無行政”
從本質上來說行政法并不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而是在人類的社會歷史上早就存在的概念,行政法的根本含義是指關于行政的法律,只是在古代社會中的行政法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行政法規(guī)之間在功能、性質與行政關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封建社會階段,君權高于一切,君王隨口一句話就可成為行政法,因此,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與人個性。在這個歷史階段中行政與法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君權與法之間的關系,自然君權是大于法的。
而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逐漸認識到封建社會中專制統(tǒng)治對社會發(fā)展的嚴重禁錮作用,人們對行政機關有著強烈的排斥性與方法性,“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就是這個時間段內的產物,從而給人們的思想上帶來了民主的觀念,并明確了“依法行政”的明確概念。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對經濟自由發(fā)展的渴望,都普遍認為良好的行政關系應該是盡量減少行政執(zhí)法,或者是完全的零執(zhí)法。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行政法的性質與目的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個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同時規(guī)則主義也備受推崇。但是在這種社會體制之下,法治被認為是完全依據(jù)國家所制定的法律進行相關活動的開展,實行的是一種呆板的法治,同時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受到了嚴格的控制。
2 行政國家的出現(xiàn)與行政法的發(fā)展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在十九世紀末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逐漸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各種社會矛盾與問題逐漸變得尖銳起來,如醫(yī)療、環(huán)境、教育等問題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同時經濟危機開始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從而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逐漸認識到國家的行政功能的作用。為了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國家的功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而20世紀30年代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廣泛傳播的經濟危機給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帶了嚴重的打擊,讓人們認識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政府對于經濟的調節(jié)是非常必要的。從而促使了政府大量參與到經濟與社會事宜中去。自此之后政府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廣泛地進入到了資源配置的整個流程,這就是行政國家的最初起源。
行政國家的誕生必然會導致行政權的不斷擴張,截止到目前位置,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政府對社會的干預已經涉及每個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行政權力的不斷擴張不僅僅意味著管轄范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行政行為也逐漸開始滲入到司法領域中去。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政府機關主動的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中去,這就導致行政自由裁量權得到了不斷地增長。而行政自由權的增長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深思,機遇傳統(tǒng)的認識,人們普遍認為需要對行政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于是行政和法之間的關系就發(fā)生了變化,在當時行政法存在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對政府的權利進行限制與削弱,而是在承認政府權力的前提條件之下對其權限進行積極的調控。
3 國家行政的收縮與行政法的變遷
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內容,如通貨膨脹、失業(yè)率增高、財政赤字日益嚴重、經濟增速放緩等現(xiàn)象。凱恩斯主義又無法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合理的解釋。如果根據(jù)凱恩斯主義采用緊縮政策減小通貨膨脹率,則會導致經濟危機的范圍擴大,持續(xù)時間增長;而如果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進行消費刺激,通貨膨脹變得更加嚴重。這就使得人們逐漸認識到,過度的依賴政府也并不是明智之舉,市場無法進行有效調節(jié)的問題,國家也未必能進行合理的調節(jié),而國家調節(jié)失敗的后果比市場調節(jié)失敗的后果要嚴重得多。鑒于此種情況,許多國家開始進行公共行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市場價值的再度重申與政府職能的收縮。同時這種改革也不斷地向其他國家蔓延,改革的氛圍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異常濃厚。
在這場改革當中,出發(fā)點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的市場角度或者政府角度,而是著眼于整個社會,對整個公共行政部門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重新設計。在這次改革之后,整個社會的公共行政的觀念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開始從管理行政到服務行政轉變,公共行政的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公共管理的社會化與權利結構上的均衡, 放松管制與權力運行方式的多樣化 ,公民有效參與與行政服務質量的提高,公共行政的發(fā)展無疑會引起行政法的變遷。
3.1 行政觀念轉變及行政法制度創(chuàng)新
現(xiàn)代公眾行政發(fā)展依舊在行政觀念上有所創(chuàng)新,進而完成管制朝向行為服務的轉變。在管制當中,政府處于核心地位,并借助權力來行駛命令與強制的措施,進而在空間上、時間上,對社會組織或是個人行為方向及控制做到嚴格限制,并使公民、企業(yè)等社會主體的機會與權利遭受剝削。使政府成了社會的主體,而不是公仆,進而對社會事實管理,要求公民對其做到服從。通常來看,這種管理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信任度會降低,甚至會出現(xiàn)對抗問題的產生,進而造成行政成本增加、辦事效率降低,這種過度管制的出現(xiàn),對社會與經濟發(fā)展,造成極為嚴重的不利影響。但是,對于服務行政來說,政府是處于服務者的地位,因此要求政府需要以服務者的角色,出現(xiàn)在社會當中,并把公共需求作為其導向,在任何情況下,不借助自身權力來為自身謀取利益。這種服務行政,要求政府做到為民服務、為民做主,把公共地位放在行政的中央位置上。從而使得政府在行政活動中,能夠與公民的地位維持平等狀態(tài),政府也會不斷改進服務質量,進而高效率為公民提供服務,并把公民需求的滿足與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轉變?yōu)樾姓袨樽罡邇r值的獲取。行政觀念更新、公眾與政府角色變化之后,必將帶來行政法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這時,行政法既不是控權法,也不是管理法,而是保障政府與公民建立合作,促進二者平衡與共同發(fā)展,使二者達到互相信任的目的。
3.2 行政公開、公眾參與與行政程序立法新高潮的出現(xiàn)
20世紀90年代之后,行政程序法典化走過了第三次高潮,對于行政程序法制定完成的國家,均對該法實施修改,并對其賦予時代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而對于沒有完成行政程序法制定的國家,便在積極開展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工作。在此次高潮當中,其主題便是要有效增強政府在行政活動開展時的透明度與公開度,并讓群眾能夠參與到行政活動當中。作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訴求,行政公開可謂是公民參與行政與監(jiān)督行政的前提要素。對于這個利益存在多元化的社會來說,在行政活動中,公民的參與,能夠使自己的利益愿望得到有效表達,更有利于行政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公民參與公共行政深度與廣度,是行政活動有效性及民主化程度的集中反應,同時也是民主發(fā)展程度得以衡量的一把標尺。目前,在我國,行政程序法典實施統(tǒng)一制定的期盼越來越多,也有更多法學界的學者,來對該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在對國外一些經驗做到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在對行政程序法單行制定的同時,也在開展統(tǒng)一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工作,進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民主法治建設做到滿足,更是推行我國行政法治的持續(xù)前進。
4 結語
通過上文中對行政法與公共行政的演進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行政法與公共行政關系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具體形式,二者之間的關系也隨著不同形式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當前階段我們需要從當前所面臨的實際狀況出發(fā),深入研究行政法與公共行政之間的關系,才能促使行政法更好地服務于公共行政,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與經濟的不斷前進。
參 考 文 獻
[1] 周一言.淺析中國行政訴訟制度價值[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