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彪/文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綜述
■程龍彪/文
絲綢之路的歷史根源可追溯到西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該使團足跡涉及我國玉門、敦煌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qū),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南亞的一部分以及東歐、北非的部分地區(qū)。絲綢之路主要指兩條陸上通道:一是西北絲綢之路,二是南方絲綢之路。西北絲調之路指的是自長安出發(fā),從新疆出境經過中亞到達歐洲的線路。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指的是自成都出發(fā),從云南騰沖出境經細甸至印度的貿易路線。絲綢和鑄鐵隨著張騫通過西域傳到中亞、西亞,并進而傳到希臘、羅馬。從此,絲綢之路成了歷史上溝通亞、歐、非三大洲的唯一陸上國際大通道。
當代絲綢之路指的是將東亞、南亞、中亞和西亞以及歐洲連接起來的泛亞貿易和交通網絡。新的絲綢之路規(guī)劃跟古代的絲綢之路很大程度上吻合,但線路并不完全相同,覆蓋面也更大。相比古代絲綢之路,當代絲綢之路不僅包括從中國至中亞和西亞的路線,也包括中國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至歐洲的新亞歐大陸橋路線,同時還包括從中國云南出境至新加坡的路線。因此,當代絲綢之路更為發(fā)達,路線更為密集。
所以,絲綢之路是一條綿延數千多公里、持續(xù)兩千多年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對于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文化交往的意義十分重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絲綢之路分成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唐代中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貿易為開端,通過廣闊的海洋把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qū)聯系在了一起,與陸上絲綢之路一同成為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把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以及其它物品傳向世界,同時也把世界各地的豐富物產和多彩的文化帶到了中國。近兩千年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自漢朝開始,不斷拓展延伸,成為了一條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應的概念,是絲綢之路的一個組成部分,周菁葆和邱陵把絲綢之路大致是劃分為四條:草原絲綢之路,指的是橫貫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的交通路;綠洲絲綢之路,主要是指經過中亞沙漠地區(qū)中的零星綠洲地帶聯系起來的道路;西南絲綢之路,則是指經過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西抵達印度、東南亞等地的交通線路;海上絲綢之路指經過東南亞、印度,到達波斯灣和紅海的南海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海上航線,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唐代中期之后發(fā)展成為東西交流的主要通道。這條航線由我國東南沿海港口起航,越南海,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波斯灣,最遠至非洲東海岸。
唐朝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時期,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是由于陸上絲綢之路的衰弱,這種衰弱是由于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極度衰減,回鶻和吐蕃趁機占據了西域。廣州、泉州、寧波、揚州是當時的四大國際貿易港,其中廣州尤為重要,唐朝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主要是以廣州為起始的,被稱之為“廣州通海夷道”,被分為從廣州至大食國巴士拉港的東航路,和抵達阿拉伯半島及亞丁灣、東非、紅海航道的西航路,以烏刺為東西航路的交會點。這條航道溝通了中國與印度、阿拉伯、歐洲的文化交流。
宋元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形成了泉州、廣州、明州(寧波)三大貿易樞紐港,而泉州在宋元時期逐漸取代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繼廣州“蕃坊”之后出現了“蕃人巷”。南宋中期,泉州海外貿易范圍不斷擴大,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與泉州進行海外貿易的國家為31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已經增加到58個。南宋末年,泉州海外貿易額完全超過廣州。元朝在取得閩浙等地后,便立即著手發(fā)展貿易,并且對泉州進行重點扶持。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規(guī)定海外貿易從泉州進口的優(yōu)待方法,后來泉州的稅收制度備受推崇,元朝統治者下令各處市舶司“悉依泉州例”。元朝泉州的海上貿易發(fā)展空前繁榮,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與泉州進行海上貿易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達到99個,比宋朝增加一倍,經泉州出口商品高達90多種。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的航線主要有:泉州至占城;泉州至三佛齊、阇婆、渤泥等國;泉州至印度藍無里、故臨及阿拉伯半島;泉州至西亞丁灣和東非沿岸的弼琶羅、層拔;泉州至菲律賓等航線,其中尤其是泉州至印度及阿拉伯半島航線最為繁榮。正是由于海外交通航線的不斷擴展,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傳播與發(fā)展。
明朝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衰退時期,由于明朝政府對外實行限制政策,海外貿易逐漸衰退了。雖然在公元1405-1433年,明朝鄭和7次遠洋航行,途經30多個國家,遠及非洲東岸和紅海沿岸地區(qū),但是海上絲綢之路依然由元朝的極盛開始逐漸衰敗,這是有著深刻的國家政策原因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統治者雖然按照前朝慣例設立“市舶司”,但是明朝“市舶司”的職責大大不同于前朝處于發(fā)展貿易的初衷,而是以“禁通蕃,征私貨,平交易”為目的,也就是不提倡對外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明朝對于海外貿易的打壓態(tài)度下不斷衰弱。
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興起是在20世紀后期,進人21世紀以來逐漸升溫。自1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俄羅斯對中亞的吞并,“絲綢之路”逐漸沒落直至消失。在隨后的百余年里,亞歐之間的貿易主要通過海路實現。1990年10月聯合國曾組織來自30個國家的50位專家、青年學者和新聞記者組成“聯合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歷經海上航行和陸上探查,對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完整、系統地考察。近年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中國部分沿海城市,如廣州、泉州、寧波、北海等也在頻頻舉辦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出版了多部與此相關的學術論文集。
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東部沿海先民的探尋中誕生的,它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廣西、廣東、福建及浙江一帶的港口出發(fā)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另一條是由渤海灣及東部沿海港口出發(fā)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從它對世界的影響來看,前者為主線,文化交流具有較大的時空跨度,后者僅限于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綜觀學者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北海、廣州、泉州、寧波、湛江等南方主要港口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由這些港口通往東南亞、歐洲等地的南洋航線和西洋航線等方面的研究。
從學者們前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角度看,有的學者從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和價值,特別是對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面進行了研究;部分學者沿著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部分學者的研究則注重于某一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也有研究關注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部分學者探究如何開發(fā)和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旅游價值。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在于它對古代中外經濟交流的貢獻,它所伴隨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應該是其副產品。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主要實行貿易出口的發(fā)展戰(zhàn)略,經過30年的發(fā)展,中國對外貿易量激增,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大國。2009年,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盡管中國從一個貿易小國成長為貿易大國,但中國對外貿易的線路仍然沒有變化,即主要通過海路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甘鈞先指出當前的海路貿易存在著兩大缺陷:首先是成本缺陷,海路貿易的時間較長,一般從中國到非洲和歐洲的貨物運輸要花費30-50天的時間;其次是安全缺陷,中國通往非洲和歐洲以及南亞和西亞的貨物運輸基本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由于該海峽海盜猖獗,且受美國較大影響,存在巨大的風險。
馬勇認為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它對加強東西方人民的友誼和理解,對創(chuàng)造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起了重要作用。許多國家都為它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接下來就是東南亞國家。兩千多年來,東南亞國家人民憑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控制東西方海上通道之咽喉,操縱海上絲路貿易之特權,并以自身經商之特長,同東西方各國人民一起,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一平和嚴春寶認為東南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通道,它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東南亞國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對東南亞地區(qū)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軍和李鋒提出,為更好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國應積極探索打造六大戰(zhàn)略支點。一是加快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便利的投融資支持;二是積極推動《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長遠的制度支持;三是全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升級版,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四是適時加入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TPP)談判,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掃除合作伙伴的后顧之憂;五是推動沿線地區(qū)發(fā)展港口經濟和自由貿易園(港)區(qū),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先行先試的載體;六是謀劃建設若干“海上驛站”,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安全的通道保障。所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擴大同各國各地區(qū)利益匯合點的重大戰(zhàn)略,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陳武則認為打造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暮I辖洕笸ǖ?,有利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打開一扇新的窗口;有利于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網絡,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發(fā)展水平。
絲綢之路的發(fā)展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我們地緣安全的問題,但是,迄今為止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以地緣政治的視角較少。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對外開放交往之路,是經濟發(fā)展之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將大大拓展我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空間,在為我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也是構建和平穩(wěn)定周邊環(huán)境的戰(zhàn)略舉措。綜上,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著重要的長遠意義。
本文為國家海洋局項目《上通道安全與航線保障戰(zhàn)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qū)域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