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M. 阿什福德(Emma M. Ashford)魏尚新/譯
揭穿有關英國脫歐的五大謠言
艾瑪·M. 阿什福德(Emma M. Ashford)
魏尚新/譯
選自美國《國家利益》雜志 2016年6月28日
6月23日,大不列顛聯(lián)合王國通過投票選擇脫離歐洲聯(lián)盟,成了本年度最令人震驚的事件。盡管雙方票數(shù)非常接近,但脫歐運動的勝利依然震憾到了華盛頓特區(qū)的很多人。各種擔心、焦慮、內(nèi)幕報道噴涌而出。對于脫歐可能會對歐洲或美國產(chǎn)生的影響,如果沒有一篇理性的判定,就會出現(xiàn)10篇文章來對其進行夸大和胡亂猜測。雖然現(xiàn)在對英國脫歐的后果進行預測還為時尚早,但指出其中一些四處傳播的失實報道和錯誤報道卻正是時候。
這是不可能的。由于法國、希臘、荷蘭及意大利等國的人們都希望有機會對是否脫歐進行投票,于是,有些人擔心英國公投的結果將激起一波新的公投熱。此外,民意調(diào)查顯示,這些國家的公民都對歐盟有所不滿,不愿將更多權力讓與歐盟。然而,對于歐盟對難民危機和經(jīng)濟問題的不當處理,盡管歐洲人普遍表示不滿,但鮮有能像英國一樣對歐盟表達質(zhì)疑的。絕大多數(shù)年輕選民支持留歐,只有希臘的大多數(shù)選民希望將權力歸還本國政府。與此同時,那些呼吁重新進行公投的多半是極右派政治家,如馬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或基爾特·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他們推動進一步公投的可能性很小。英國脫歐應該為歐盟敲響警鐘,但并不能預言歐盟解體的到來。
不一定。大多數(shù)人都注意到了一點:歐洲國家領導人中,只有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一個人對英國脫歐表示開心。歐洲大陸對于英國在歐洲的地位之爭不太可能對俄羅斯造成影響,因此,公投造成的混亂局面當然會給俄羅斯提供一些機遇。而且制裁的解除也很可能發(fā)生在英國離開的時候。但有關英國脫歐帶給俄羅斯的好處這方面的說法還是被過分夸大了。除了華盛頓有一些人心中尚存期望,歐盟軍隊絕不再有任何潛力。而且英國脫歐也不可能對俄羅斯所厭惡的北約(NATO)產(chǎn)生多大程度的影響。如果美國、加拿大、土耳其不需要成為歐盟的一員就可以獻力于北約,那英國也不需要。關于中國的爭議則更牽強:英國脫歐讓中國人興奮不已,因為他們知道這將阻止美國“重返亞洲”,而其間的相關性還不如美國在中東的戰(zhàn)爭。對俄羅斯和中國來說,英國脫歐對其未來的貿(mào)易、投資和金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經(jīng)濟風險的。
不見得。在很多支持脫歐的選民心中,移民問題和主權問題在他們的決定中確實占據(jù)了很大分量。因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也是反對移民的,這便導致一些人開始將自己與唐納德·特朗普的支持者進行比較。但如果將英國選民對于歐盟管制體系的擔憂以及通往“關系最緊密聯(lián)盟”之路的擔憂,或是對移民問題的擔憂,與孤立主義放在一起,顯然是不對的。英國依然忠于北約(在北約,英國是僅有的、達到必要資金水平的5個國家之一),同時,也沒有任何貿(mào)易障礙萌芽的跡象出現(xiàn)。事實上,脫歐運動一直渴望保留與歐盟的開放式貿(mào)易關系,就像挪威那樣。同時,相對于歐洲很多國家來說,英國通常具備更為全球化的視野;很多英國選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歐洲人。美國是英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倫敦依然是國際金融中心,英國位列前五的進口伙伴中,有三個都是非歐盟國家(美國、中國、瑞士)。簡而言之,英國的脫歐公投并不一定是孤立主義的表現(xiàn),英國在自己的歐盟身份和全球化身份認同之間長期存在爭議,這更像是其中的一環(huán)。
這樣說未免為時尚早。對美國來說,英國脫歐并非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政策問題或是國防問題。英國本身是頗具重要性的,包括其對核潛艇的基本權利,及其作為“五眼聯(lián)盟”(Five Eyes intelligence community)的一員對該聯(lián)盟活動的參與。但上述功能的實現(xiàn)都并沒有依賴于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由于歐洲向“關系最緊密聯(lián)盟”的邁進,這些功能甚至可能被削弱。與此類似的還有一項說法:對于美國對歐盟問題貌似合理的擔憂,英國還為其提供內(nèi)部支持;“歐洲懷疑論”(Euroskepticism)推動了之前的公投,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也經(jīng)常被“歐洲懷疑論”所限制。但英國脫歐所產(chǎn)生的連鎖反應也可能越來越不穩(wěn)定,或者危害到美國的利益。新一輪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有可能減弱英國與其進行有效合作的能力,但有關北愛爾蘭和直布羅陀的領土爭議則可能加劇。英國脫歐之后,并沒有一條清晰的道路可循,因此,對于英國脫歐會對英國、歐洲以及全球其他國家產(chǎn)生的影響,經(jīng)濟學家們并沒有確切的概念?,F(xiàn)在下結論實在是為時過早。
猜測終究是猜測。這次公投使脫歐運動以3.8%的票數(shù)差險勝,但其中最奇怪的事情莫過于:那些堅信自己投了脫歐票的人都開始流露出懊悔之意。在申請進行二次公投的請愿書上,已有300多萬人簽名,但盡管如此,進行二次公投也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遞交辭呈辭任英國首相的時候,抵抗住了歐盟讓其援引第50條的壓力,啟動了正式的脫歐程序。保守黨面臨艱難的領導人競爭壓力,影子內(nèi)閣(Shadow Cabinet)也在與工黨主席杰里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進行公然對抗,因此,何時對第50條作出決議依然有待商榷。同樣不清楚的還有:議會是否會采取行動,觸發(fā)第50條。沒人知道英國會與歐盟協(xié)商出何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傊磥韼啄甓际遣淮_定的。英國脫離歐洲很可能發(fā)生,但或許不會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快,或是采取我們期待的形式。
英國公投被鼓吹成自原蘇聯(lián)解體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但隨著這些謠言的出現(xiàn),我們有必要牢記:對于該程序將來怎么展開,我們所知甚少;關于英國脫歐的很多擔憂都是被夸大了的。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這些擔憂是否有意義。
原文標題:5 Myths about Brexit, Debun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