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耿
澄明的智慧靜默的哲思
——鄭敏詩賞析
于仁耿
鄭敏是“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詩人。她的詩總是由日常事物引發(fā)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并將其凝定于靜態(tài)而又靈動的意境里。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幅靜物寫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結著詩人澄明的智慧與靜默的哲思。
賦予畫以詩的神韻
雷諾阿的《少女畫像》
鄭敏
追尋你的人,都從那半垂的眼睛走入你的深處,
它們雖然睜開,卻沒有把光投射給外面世界。
而像是靈魂的海洋的入口,從那里你的一切
思維又流返冷靜的形體,像被地心吸回的海潮。
現(xiàn)在我看見你的嘴唇,這樣冷酷地緊閉。
使我想起巖岸封鎖了一個深沉的自己。
雖然豐稔的青春已經(jīng)從你發(fā)光的長發(fā)泛出,
但是你這樣蒼白,仍像一個暗淡的早春。
呵,你不是吐出光芒的星辰,也不是
散著芬芬的玫瑰,或是泛濫著成熟的果實,
卻是吐放前的緊閉,成熟前的苦澀。
瞧,一個是靈魂先怎樣緊緊地把自己閉鎖,
而后才向世界展示。她苦苦地默思和聚煉自己,
為了就將向一片充滿了取予的愛的天地走去。
題畫詩講究畫與詩的相互烘托,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而鄭敏這首詩歌追求的是繪畫所不能表現(xiàn)的詩意,就像是一幅靜態(tài)寫生,在如雕像的意象中凝結著美學審視與哲理思考,呈現(xiàn)出獨特的精神氣質。
在《雷諾阿的〈少女畫像〉》中詩人采用了展開式的結構。詩人由她所面對的這幅畫像出發(fā)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語言、意象、修辭等逐漸展開,結尾有啟人心智的效果。
詩歌的第一節(jié):“追尋你的人,都從那半垂的眼睛走入你的深處,它們雖然睜開,卻沒有把光投射給外面世界。而像是靈魂的海洋的入口,從那里你的一切思維又流返冷靜的形體,像被地心吸回的海潮?!笨倢戇@位少女由外而內(nèi)給人的整體印象。第二節(jié):“現(xiàn)在我看見你的嘴唇,這樣冷酷地緊閉。使我想起巖岸封鎖了一個深沉的自己。雖然豐稔的青春已經(jīng)從你發(fā)光的長發(fā)泛出,但是你這樣蒼白,仍像一個暗淡的早春?!蓖ㄟ^少女緊閉的嘴唇想到“巖岸封鎖了一個深沉的自己”,雖然少女“發(fā)光的長發(fā)”暗示著豐稔的青春,可是蒼白的臉色讓詩人想象到 “暗淡的早春”。第三節(jié):“呵,你不是吐出光芒的星辰,也不是散著芬芳的玫瑰,或是泛濫著成熟的果實,卻是吐放前的緊閉,成熟前的苦澀。”詩人采用星辰、玫瑰、果實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意象并對其予以否定,在最后形象地總結出少女階段的特點“吐放前的緊閉,成熟前的苦澀”。最后一節(jié):“瞧,一個是靈魂先怎樣緊緊地把自己閉鎖,而后才向世界展示。她苦苦地默思和聚煉自己,為了就將向一片充滿了取予的愛的天地走去?!痹娙藢⑾胂笊仙秊檎芾淼乃伎迹蝗坏霓D折揭露出詩歌的思想,前面三節(jié)對少女“閉鎖”的描述都成為了最后一節(jié)的鋪墊,目的是為了將“愛”投射到少女身上,展現(xiàn)出少女這種獨特的精神氣質。最后一節(jié)詩句是深刻的概括,表達了詩人對少女理性的沉思,使得平面的畫像瞬間有了生命的張力,將詩歌提升到新的高度。
詩人欣賞雷諾阿的《少女畫像》的時候,所震驚的不是源于對美的表達,而是其中所傳達出來的少女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畫作中這位出生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生活優(yōu)越的少女,她的面容及眼神中所傳達出的不僅僅有甜美純真、美麗優(yōu)雅,更有著不易察覺的甜蜜憂愁。這種憂愁可以說是一絲憂郁,也可以說是細微的惶恐,甚至是淡淡的羞怯,可它卻是少女所獨有的生命體驗。這是一種滲透著甜蜜憂愁的美,這是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悄悄萌動的美,一種為了怒放而緊閉、為了展開而沉默的美。詩人以飽含激情與思辨的詩歌語言定格了這種美。
少女情懷就像詩,年少的時光總是這樣流淌著甜蜜的憂愁,等到我們幾十年后撫摸著染上風霜的白發(fā)細細回想,那些有著莫名其妙心緒的青澀少女歲月也許是一生中最緬懷的日子。
整首詩歌用連綿的意象、舒緩的語調(diào)來承載流動的情緒,表現(xiàn)了一種融合了復雜文化特征及理性節(jié)制的哲理沉思。這樣一種如雕塑式的沉思默想的藝術風格,使詩歌具備了無限的張力,從而走向讀者的內(nèi)心,使讀者在掩卷深思之時回味悠長。
心靈的激蕩朦朧的詩意
渴望:一只雄獅
鄭敏
在我的身體里有一張張得大大的嘴
它像一只在吼叫的雄獅
它沖到大江的橋頭
看著橋下的湍流
那靜靜滑過橋洞的輪船
它聽見時代在吼叫
好像森林里象在吼叫
它回頭看著我
又走回我身體的籠子里
那獅子的金毛像日光
那象的吼聲像鼓鳴
開花樣的活力回到我的體內(nèi)
獅子帶我去橋頭
那里,我去赴一個約會
這首詩是鄭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敘寫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的欲望長久受到壓抑而無法宣泄的感受。
據(jù)詩人自己說:“來自那無意識的心靈‘黑洞’,化成一頭渴望解放的獅子,走入我的意識,又進入我的詩歌?!痹娙藘?nèi)心長期受到壓抑,無法表達和表現(xiàn)她的欲求,因而便產(chǎn)生了一種超乎現(xiàn)實可能的幻想,于是便有了在她的“身體里有一張張得大大的嘴”的幻覺。這只似乎在“吼叫的雄獅”把她帶到了 “大江的橋頭”“聽見時代在吼叫”。然后,“它回頭看著我/又走回我身體的籠子里”。
這首詩在表達和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長期受壓抑而得不到宣泄的心境時,寫得頗具特色。那“張得大大的嘴”和“好像森林里象在吼叫”的聲音,非常形象且具體地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急切尋求宣泄和解放的渴望。至于在“橋頭”“看著橋下的湍流/那靜靜滑過橋洞的輪船”以及“那獅子的金毛像日光/那象的吼聲像鼓鳴”,表面上看來好像只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情景描述,其實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含蓄筆墨。
再來看詩的結尾:“開花樣的活力回到我的體內(nèi)/獅子帶我去橋頭/那里,我去赴一個約會?!弊鳛樵娙藘?nèi)心欲求的表達和表現(xiàn)過程,它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結局。詩人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了 “開花樣的活力”的感受,但是,它又似乎只是另一個起點。“獅子帶我去橋頭”“那里,我去赴一個約會”,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某種想法。這是什么樣的 “橋頭”,“那里”是一個什么地方,去赴什么樣的“約會”?這都是詩人所沒有寫出來的,是需要讀者去細心品讀和尋味的。也許這就是讀一首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詩的樂趣所在吧!
那扇神秘的門
門
鄭敏
這扇門不存在于人世
只存在于有些人的命運中
那要走進來的
被那要走出去的
擋住了
十年可以留不下一絲痕跡
一眼卻可能意味著永恒
沒有一聲“對不起”
說得比這更為惆悵
那扇門仍在那兒
但它不再存在
只有當人們
扭過頭來回顧
才能看明白
那是一扇通向神曲的門
它存在于虛無中
那可能是任何一個地方
“門”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意象,它是通道又是障礙。它可開可關,可進可出。一門而分內(nèi)外,開閉即見親疏,隔而不隔,通而難通。它意味著選擇,意味著機遇,意味著沖決,也意味著權力。它既是個誘惑,同時又是個拒絕。
這首詩中的“門”不是任何一道實體的門。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不復存在,但人們回顧時卻能看見,說它存在于虛無之中也就可能隨處皆在。當人們做“靜夜思”時或許會想起生命中的某個瞬間,某個猝然相遇的時刻,某一道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的“門”。在那里,“那要走進來的/被那要走出去的/擋住了”?!伴T”既是必經(jīng)之道,又總是過于狹窄,進出之間難免迎面相向,禮貌地說一聲“對不起”,然后閃身相讓而過,這本是日常生活中多見的場景。詩人把它抽象化,撇去那一進一出的具體內(nèi)容,卻把它置于一個非同小可的瞬間——一個在人們的命運中帶有關鍵性的時刻,這么擋了一下,可能就有什么消失了,有什么憑空誕生了,有什么改變了,有什么無可挽回的毀滅了……這就是個人命運中的不均衡性,并非每一個瞬間都對生命個體存在同等重要。如果這時候的“一眼卻可能意味著永恒”,那么這一聲“對不起”真可以算是千古難以消弭的惆悵了。
機遇稍縱即逝。那到底是一道什么樣的“門”呢?“那是一扇通向神曲的門”?!渡袂肥俏乃噺团d時期意大利詩人但丁的著名長篇詩作。即使我們并未讀過這部名著,對但丁一無所知,也不會妨礙我們理解這扇并不存在的門的重要性,也不會妨礙我們體會詩中某種通向靈魂的升華,通向永恒的愛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或許不復存在,但亦或許無所不在。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