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每一所高校不僅面臨著來自國內其它院校的競爭壓力。而且也面臨著來國外各高校的競爭壓力。因此,如何提升本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成了各高校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然而,在目前相關的研究中,各位學者不僅對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存在著彼此的分歧,而且他們如何提升本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意見迥異。所以,在此重新審視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及其相關課題就頗顯迫切和必要了。
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及其相關問題的分析,必須著重闡釋兩個層面的核心課題,即,什么是高校核心競爭力,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于前者而言,確定高校核心競爭力及外延,有利于研究者明確本次研究對象中的核心概念;對于后者而言。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就是探討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
一、高校核心競爭力
1、高校核心競爭力
“高校核心競爭力”是本次研究中的核心術語之一。但對于什么是高校核心競爭力卻是眾說紛紜。不僅國外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而且國內的研究者也眾說紛紜。下邊引用一些有關高校競爭力內涵界定的語句供大家參考:
“學校可以視為專門生產學歷的廠家,教育機械(包括各類學校在內)可以視為一種工業(yè)部門”——著名教育經濟學家學者舒爾茨的觀點。
“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zhàn)略決策、科學研究以及成果產業(yè)化、課程設置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fā)、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能力——這是國內教育學者賴德勝、武向榮等人觀點。
再如。國內教育學者王繼華等人認為所謂的高校核心競爭力是指:“促進大學走向成功,在大學競爭中走關鍵作用的要素”。
在此雖然不能列舉全部有關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界定,但是,從上邊的引用中卻可以明確這樣的問題:首先,教育經濟學家學者舒爾茨認為高校不僅是一個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地方,而且它還具有其它多維的屬性。因此,任何一所高校都必須面對彼此之間相互競爭的問題。其次,有些研究者認為賴德勝、武向榮等人關于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界定是基于“能力整合”角度進行的界定。而王繼華等人界定則是基于“構成要素”層面的分析。最后,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可以基于多維角度進行分析與界定的術語。因為,無論是前邊的“能力整合論”,還是后邊的“構成要素說”都有各自的思考理由。
下邊結合對相關理論的掌握,結合自己的探討感悟對高校核心競爭力及其內涵進行如下的界定:所謂高校核心競爭力就是各高校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管理者通過對其所擁有教育資源的高效運用而產生的核心競爭能力。
2、界定緣由說明
之所以如此界定高校核心競爭力,主要是緣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首先,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與其處的競爭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這也是說,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個辯證的概念。而對于它辯證的分析則是緣于它所處的競爭環(huán)境。在各高校彼此之間的相互競爭中,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會出現彼此相互的轉化。例如,擁有科研能力較高的院校,它可以憑借自己的科研優(yōu)勢卻與其它院校進行競爭。因此,科研能力就是其核心競爭因素。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這一院校所擁有的科研成果與社會發(fā)展相互脫節(jié)的時候,它的競爭力就會逐漸下降。因此,這一院校就得重新確定新的競爭優(yōu)勢。其次,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個性化的競爭力量。例如,相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它主要是通過職業(yè)教育來獲得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而相對于傳統的學術型大學而言。它則是以前沿的研究為核心競爭力。因此,高校核心競爭力是與其辦學宗旨密切相關的一個術語。
二、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
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重點剖析與闡釋:
1、適應與轉型
“適應與轉型”是高校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眾所周知,任何一個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表現與產生都來自于它所處的競爭環(huán)境。在這種充滿競爭的環(huán)境中,高校不僅需要憑借自己的競爭力來獲得充足的生源,而且還要依賴核心競爭力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因此,面對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各高校既要有適應的能力,也要有根據競爭環(huán)境的發(fā)展及時轉型的能力。適應與轉型具有如下的關系:適應是轉型的前提,轉型發(fā)展是高校適應競爭環(huán)境的個性化表現。因為,任何一個高校,任何一個研究者關注的并不是“高校核心競爭力”本身。而是關注高校是如何通過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并依賴它在激烈競爭環(huán)境中贏得自身的生存。
無論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還是其得以在具體的表現,都離不開具體的競爭環(huán)境。因此,適應與轉型發(fā)展都是高校自身調整自己適應競爭環(huán)境發(fā)展的重要表現。在歷時的層面上,高校核心競爭力就是適應教育環(huán)境復雜化的一種必要手段:在共時的層面上,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就是以轉型發(fā)展為核心的一中的客觀行為。
2、借鑒與提升
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第二個策略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借鑒與提升。雖然說各高校之間都存在著彼此的競爭,但是,相對于激烈的競爭而言。競爭還只是存在于同類型的高校之間。即,雖然說學術型的高校與綜合型的大學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但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還遠遠沒有學術型大學與其它學術型大學之間的競爭激烈:還遠遠沒有綜合型大學與綜合型大學之間的競爭激烈。所以說,在各高校彼此之間的競爭過程中,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借鑒其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經驗,然后通過借鑒提升本身的競爭優(yōu)勢。從另一個層面分析,這里所謂的“借鑒”是后邊“提升”的基礎:后邊的“提升”是對前邊彼此之間“借鑒”效果的客觀驗證。
這里所謂的“借鑒”是一種兼容式的借鑒。所謂兼容式的借鑒既包括各高校之間彼此的單維式借鑒,又包括各自在共時層面上的多維借鑒。例如,各高校之間只從課程體系構建層面上的借鑒就是其單維式的借鑒,各高校之間從以課程體系構建為核心。在課程體系開發(fā)、人力資源開發(fā)、組織管理的整合等綜合層面上的借鑒就是多維的借鑒。也正是在這個意義的層面上,這里所謂的“提升”也是兼容式的提升。因為任何一個借鑒都可以對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某一構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3、沿用與創(chuàng)新
沿用與創(chuàng)新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第三個策略內容。這里所謂的“沿用”是照搬式地運用其它的高校的先進經驗:這里所謂的“創(chuàng)新”是指各高校對其所借鑒的經驗有選擇性的運用。
首先,學科建設經驗的沿用與創(chuàng)新。例如,學科教學是各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在眾多的職業(yè)性高校里,彼此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一般都以“做中學”為主要教學模式。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同的高校卻有不同的實施細則。即,有的學校對此片面地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因為教學設施的限制,使其“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出現了畸形發(fā)展的特點。還有的學校則與此不同。但在借鑒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強調以知識掌握為核心的“做中學”。這種知識掌握為視角下的“做中學”,既可以使學生的“做”能夠有理論的指導,又可以使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檢驗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它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還有的高職院校與前邊兩類院校又有所不同。他們把“做中學”之“做”進行了分層次處理。既有針對知識理論內容的“做”,又有針對職業(yè)技能的“做”。還有針對學生就業(yè)需求的“做”。這些分層次的“做中學”,不僅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體的實踐中形成了學生獨特的職業(yè)技能,從而在滿足他們就業(yè)需求的基礎上,提升了高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4、特色與個性
高校核心競爭力是其辦學特色與高校自身與眾不同個性的重要表現。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
高校核心競爭力與其辦學特色密切相關。從宏觀的層面分析,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以其學生所具備的職業(yè)能力為核心的一種競爭力,而學術型大學則與此不同,它以是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為核心的一種競爭力。從微觀的層面上分析,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與某一辦學特色密切相關的。例如,以旅游為核心的高職院校而言。它重點培養(yǎng)學生與“旅游”相關的職業(yè)能力為主。
高校核心競爭力還與學生的個性密切相關。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學生都具有與其他同學完全不同的愛好與職業(yè)理想。因此,在他們參與的教學實踐里。任課教師應該以培養(yǎng)他們的個性化為教育教學目標。無論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還是傳統的素質教育觀念,都是以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核心目標的。
5、針對與綜合
作為一種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策略,它還必須堅持針對性與綜合性的策略。所謂的針對性是指根據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采取有針對性策略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所謂的綜合性是指通過多個“針對性”的策略運用,可以提升任何一所高校的整體核心競爭力。例如,針對管理效率低而導致的競爭力問題,高??梢詢H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來提升其競爭力;針對于高校核心競爭力其它構成因素都中存在競爭力低下的特點,可以通過綜合性的提升策略來使其整體性的提升。但是,這種綜合性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對針對性策略的放棄,而是對針對性與綜合性運用的辯證分析。因此說,針對性策略也好,綜合性提升策略也罷,都要根據高校在競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運用。
總之,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既是各高校適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戰(zhàn)略性調整,也是其面對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進行管理改革與教學改革的一種主觀舉措。因此,它必須堅持上邊提及的五種策略。即:適應與轉型、借鑒與提升、沿用與創(chuàng)新、特色與個性、針對與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