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紅,姜仁軍,陳生熬
(1.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2.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葉爾羌高原鰍“腸積水”病因調查及防治措施
雷曼紅1,姜仁軍2,陳生熬1
(1.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2.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17
葉爾羌高原 鰍 Triplophysa(Hedinichthgs)yarkandensis(Day),屬鯉形目(Cyprinidformes),鰍科(Cobitidae),高原鰍屬(Triplophysa),俗稱“狗頭魚”,廣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因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由于資源銳減,近年來,有關人員從野外捕撈野生葉爾羌高原鰍進行馴養(yǎng)。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該魚夏、秋季常暴發(fā)“腸積水”病,該病發(fā)病快,病死率高,幾乎為100%,給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2014年,筆者項目組對該病從病原菌的分離鑒定、疾病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以期為葉爾羌高原鰍大規(guī)模人工養(yǎng)殖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1.1材料
瀕死的葉爾羌高原鰍,來自塔里木大學水產試驗站,體長10~20 cm;健康的葉爾羌高原鰍為來自塔河的野生葉爾羌高原鰍,體長10~15 cm。
1.2癥狀觀察
取瀕臨死亡的病魚數(shù)尾進行體表及體內病癥觀察,以確定該病的典型癥狀。
1.3病原的分離與鑒定
1.3.1病毒學試驗選取瀕死高原鰍肝胰臟,加l mL生理鹽水,在研缽中進行研磨,加入青、鏈霉素溶液,作用15 min后,4 000 r/min離心10 min,之后取上清液,注射10尾健康的高原鰍,每尾0.1 mL,然后飼養(yǎng)在盛有50 L水的魚缸中,觀察7 d。
1.3.2細菌的分離選取有典型病癥的魚,用70%的酒精擦拭體表,無菌操作取其肝胰臟、腎臟,于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和兔血瓊脂平板上劃線分離,28℃恒溫培養(yǎng)24 h后取優(yōu)勢菌進行純化,最后轉接到兔血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
1.3.3回染試驗實驗用魚為體長10~15 cm的健康無傷的葉爾羌高原鰍,從塔里木河捕撈,在魚缸飼養(yǎng)30 d后進行回染試驗,設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實驗魚各10尾,實驗水溫28℃。
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分離菌株的菌苔,用麥氏比濁法測定并調節(jié)菌懸液濃度為6×108cells/mL,然后對高原鰍進行腹腔注射,每尾注射0.1 mL;對照組注射相同劑量的無菌生理鹽水。連續(xù)7 d觀察魚的發(fā)病癥狀及死亡情況,發(fā)現(xiàn)死魚及時撈出,檢查其體表及內臟器官的病變情況,同時做細菌分離。1.3.4病原菌鑒定將純化的病原菌株置于兔血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于28℃培養(yǎng)24 h,觀察菌落特征,然后將病原菌株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上,28℃條件下培養(yǎng)24 h,挑取單菌落混于生理鹽水中,用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并配成0.5×108cells/mL的菌懸液后,利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VITEKAMS儀、革蘭陰性桿菌鑒定卡(GNI)進行鑒定。
1.3.5藥敏試驗用涂布法接種菌株,然后將藥敏紙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貼在培養(yǎng)基上,28℃條件下培養(yǎng)24 h后,測定抑菌圈直徑,根據(jù)《現(xiàn)代診斷學手冊》標準,判斷致病菌株對藥物的敏感程度。
2.1癥狀
肉眼觀察:病魚腹部異常膨大,腹部兩側有點狀出血,鰓部組織、體表黏液明顯增多。解剖發(fā)現(xiàn):病魚腹腔中沒有水,即不是“腹水病”。腸道明顯鼓脹,充滿大量淡黃色積水,腸壁很薄,伴有少量氣體,大多數(shù)魚腸道內沒有食物,腸壁明顯充血。肝胰臟呈磚紅色,具淤血斑;腎充血、出血;腹腔內基本上看不到脂肪。
2.2病毒學試驗結果
將10尾注射了滅菌組織懸液的葉爾羌高原鰍飼養(yǎng)兩周,無一發(fā)病,也無其他異常,說明此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2.3菌落形態(tài)
從病魚肝胰臟中分別分離到2株優(yōu)勢菌XJ-I 和XJ-II。菌株XJ-I和XJ-II在血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24 h后均形成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隆起、有光澤、不易挑取的菌落。
2.4人工回歸感染
將分離純化的菌株XJ-I和XJ-II進行人工回歸感染實驗。結果表明,菌株XJ-I和XJ-II對葉爾羌高原鰍均具有致病作用(表1),而且實驗致死魚體死亡癥狀與自然發(fā)病魚體死亡癥狀基本相同。另外,從人工感染的病魚的肝胰臟中又分離到與實驗菌株形態(tài)及菌落特征一致的菌株。由此表明,該病是由菌株XJ-I和XJ-II感染引起的。見表1。
2.5病原菌鑒定
表1 細菌的形態(tài)、菌落特征和致死情況
對供試菌株進行革蘭染色、顯微鏡觀察及氧化發(fā)酵試驗,發(fā)現(xiàn)2株菌均為革蘭陰性桿菌,無莢膜,無芽孢。氧化酶、觸酶陽性,葡萄糖發(fā)酵型,經(jīng)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VITEK-AMS儀、革蘭陰性桿菌鑒定卡(GNI)鑒定,2株菌均屬于嗜水氣單胞菌群,菌株XJ-I和XJ-II與《伯杰氏細菌手冊》上描述的嗜水氣單胞菌模式菌株(Aeramonas hydrophila)的生理生化形狀基本一致(表2)。
2.6藥敏實驗
菌株對16種藥物的藥敏實驗結果見表3。在16種藥物中,菌株對新霉素、慶大霉素、奈啶酸、氟哌酸、恩諾沙星、磺胺對甲氧嘧啶6種藥物高度敏感。
目前,尚無葉爾羌高原鰍“腸積水”病的相關資料報道。葉爾羌高原鰍生活在淡水中,體液滲透壓大于體外養(yǎng)殖水體滲透壓,為了平衡體內外滲透壓,體外水分子通過鰓、皮膚進入體內,而不是口腔吞咽的環(huán)境中的水分子進入腸道,所以,腸道內的積水應該來自葉爾羌高原鰍機體的組織液。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引起:①養(yǎng)殖水溫升高,葉爾羌高原鰍機體免疫力下降,條件致病菌有可能乘機而入。該病的發(fā)病時間呈現(xiàn)明顯的季節(jié)性,通常集中在水溫25℃以上的夏、秋季發(fā)病,而在水溫較低的冬、春季節(jié),幾乎無該病的發(fā)生。由于葉爾羌高原鰍是冷水性魚類,水溫可能是誘導該病發(fā)生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能是水溫升高造成葉爾羌高原鰍魚體新陳代謝紊亂,導致胃、腸的蠕動頻率和蠕動幅度降低,腸中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從而形成積水。由于消化道積水的存在,引起攝食量降低,所以,患病的葉爾羌高原鰍消化道中食物很少或沒有,這使病情更加惡化,免疫力下降。嗜水氣單胞菌是典型的條件致病菌,一般在魚體免疫力下降時才會感染發(fā)病。②養(yǎng)殖密度高,水中的溶解氧偏低,魚體機能下降。葉爾羌高原鰍是需氧較高的魚類,溶氧一般不能低于5 mg/L。據(jù)觀察,密度高的養(yǎng)殖池的“腸積水”病就較為嚴重,而密度低的魚池發(fā)病率較低。因此,養(yǎng)殖密度也可能是影響該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2 VITEK-AMS儀鑒定結果
表3 菌株XJ-I和XJ-II的藥敏實驗結果
關于葉爾羌高原鰍的“腸積水”病的致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國內外對葉爾羌高原鰍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甚少,根據(jù)筆者對葉爾羌高原鰍長期養(yǎng)殖的經(jīng)驗,總結出以下綜合防治措施,供參考。
高溫季節(jié)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在魚池上方蓋遮陽網(wǎng)。同時,在魚池種植空心菜、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改善水質。
定期往魚池潑灑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促進魚池的有機物分解。同時,在飼料中定期拌喂復合維生素、乳酸菌和酵母菌,提高高原鰍的體質,促進餌料的消化吸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60635);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本科技計劃項目(2013BA005);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塔里木畜牧科技重點實驗室項目(201505)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