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曼曼
摘 要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在我國,法人和公民享有名譽權。其中,法人名譽權與公民的名譽權相比包含更多的財產(chǎn)利益,在進行保護時也要略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人格權保護。媒體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要遵從新聞真實的要求,不能以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法人的名譽權。在認定媒體侵權時要綜合考慮新聞真實、語言表達的方式以及影響范圍等因素,在侵權責任的承擔上要側重于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傊?,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權要在正當?shù)姆秶鷥?nèi)行使,不能以此為借口侵犯法人的名譽權。
關鍵詞 法人名譽權 媒體監(jiān)督 人格權 新聞真實
一、法人名譽權的界定與法律規(guī)制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規(guī)定,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guī)定,即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這是對法人名譽權最基本的法律規(guī)定。
關于法人名譽權在學界還存在一些爭議,主要涉及法人是否享有名譽權,名譽權與商譽權的關系與區(qū)別。法人享有名譽權,這是《民法通則》明文規(guī)定的,無需多言。至于法人名譽權與商譽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分,下面將進行詳細的敘述。
(一)法人名譽權與商譽權
法人名譽權的核心是商業(yè)信譽,外在表現(xiàn)為企業(yè)的名稱、品牌、產(chǎn)品和服務所獲得的社會評價。[1]
我國《民法通則》未對商譽或者商譽權作出直接規(guī)定,但是在經(jīng)濟生活中,對企業(yè)資產(chǎn)的評估就包括對其商譽價值的評估,而且企業(yè)的商譽價值成為企業(yè)十分重要的一項無形資產(chǎn)。在有的行政法規(guī)和政策中,有明確使用商譽概念的情況。我國與一些國家訂立的保護投資協(xié)定,也有使用商譽概念的。有人認為商譽是一種綜合的社會評價,反映的是商譽主體的總體商業(yè)形象,這就決定了其表象形態(tài)的特殊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商譽是一種無形財產(chǎn)。商譽權是商譽主體的一項重要權利,屬于知識產(chǎn)權。[2]也有學者認為商譽權具有明顯的財產(chǎn)性,可以量化,而名譽權則不具有財產(chǎn)性,只是與財產(chǎn)利益有關聯(lián),無法量化。[3]另一種觀點是“法人名譽說”,認為商譽屬于法人名譽的內(nèi)容,商譽權是法人名譽權的重要組成部分。[4]筆者認為,商譽權與法人名譽權是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概念,名譽權是法律明文賦予法人的一項人格權,商譽權是法人名譽權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按照一般的民法理論名譽權為人格權,但區(qū)別于自然人,法人為社團組織,不具有自然人的感情。所以在實踐中,侵犯法人名譽權一般都體現(xiàn)為侵犯商譽權,造成法人的商業(yè)名譽受到損害,進而導致信用下降,造成財產(chǎn)損失。
(二)法人名譽權的利益基礎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法人和自然人都享有名譽權,名譽權在整個民法體系中為人格權,但不同于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權,法人名譽權還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和利益基礎。
第一,法人名譽權中的財產(chǎn)利益。法人名譽權中體現(xiàn)的利益多為財產(chǎn)利益,一般自然人名譽權包含得更多的是人格利益。所謂名譽,是指社會人群對自然人或法人的行止、能力、名聲、信譽、德行等內(nèi)在、外在諸因素的綜合品評。而名譽權即是指公民有要求他人對自己進行客觀公正評價并排斥他人貶損自己名譽的權利,它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人格權。[5]而法人名譽權體現(xiàn)為社會對企業(yè)的名稱、品牌、產(chǎn)品和服務的評價,這些評價直接影響到企業(yè)的財產(chǎn)利益,輕至潛在客戶的喪失,產(chǎn)品或服務銷量的減少,重至企業(yè)股價下跌,資產(chǎn)貶值,影響企業(yè)長遠發(fā)展,這一切都最終量化為財產(chǎn)損失。①
這也是法人名譽權與自然人名譽權最重要的一個不同,自然人的名譽權雖然也包含著一定的財產(chǎn)利益,但是最主要的方面還是自然人的精神利益。法人名譽權在受到侵害時受到的損害也多為財產(chǎn)損失,且一旦受到侵害,影響范圍會比較大。特別是在媒體輿論侵害法人名譽權的情況下,基于現(xiàn)代媒體高度傳播的特性,對于法人名譽權的侵害更是嚴重。
第二,名譽權與公眾知情權的平衡。名譽權侵權的基本原理:占有社會資源越多的主體,其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就越大。法人相對于自然人而言就占有著更多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大型的企業(yè),其擔負的不僅僅是企業(yè)的利益,還關乎公眾利益。在對法人名譽權進行研究特別是在認定媒體輿論侵犯法人名譽權時必須要平衡企業(yè)名譽權的保護和公眾知情權保障之間的關系。
要做到平衡法人名譽權保護與公眾知情權,需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在面對公眾利益時需要法人具有高于自然人的容忍義務,只要新聞媒體是利用正當?shù)氖侄卧诤侠淼南薅葍?nèi)進行的報道,對法人名譽權的侵害不能輕易成立。其次是明確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報道的法律限度,超出這一限度進行的新聞報道必須進行規(guī)制,保護法人的相關利益。
二、媒體輿論侵犯法人名譽權的認定
(一)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界限
第一,事實真實、法律真實、新聞真實。“新聞失實”中的“實”究竟該如何界定,其失實程度究竟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構成新聞失實,下面我們先對這三個“真實”進行概念上的辨析。
毋庸置疑,事實真實就是要完全還原事實真相才能達到的真實程度,是一種客觀存在,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要達到完全事實真實的狀態(tài)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同時也是最難實現(xiàn)的。法律真實是指依據(jù)法律程序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或者證明,只要能夠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就視為法律真實。無疑該真實已經(jīng)加入了主觀的因素,但由于有法律的調(diào)整,能夠達到法律真實的事件還是具有較高的可信程度。至于新聞真實就是本文在該部分重點論述的對象,“新聞真實”在新聞傳播領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在本文中對新聞真實進行界定是為了進一步確定媒體侵害法人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我國傳統(tǒng)的新聞理論認為,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在新聞和事實的關系上,強調(diào)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失實理應承擔相應責任。如果該失實報道屬于不針對特定人和事的虛假報道,應受到新聞職業(yè)道德譴責甚至職業(yè)紀律處分;如屬于針對特定人和事的不實報道,構成對自然人名譽權或者法人名譽權的侵害,則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發(fā)布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下稱《93年解答》)對新聞失實侵害名譽權的問題作了專門解釋: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6]
第二,“侮辱、誹謗”的認定。《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法人的名譽權,但在認定媒體侵權時何種方式才構成侮辱、誹謗,是否要考慮事實真實,媒體報道中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情況下是否還會存在侵犯法人名譽權的可能性,結合奇虎360公司與《每經(jīng)》的訴訟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因撰寫、發(fā)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文章反映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nèi)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基本內(nèi)容失實,或者文章反映的問題雖然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nèi)容,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②
在確定新聞是否失實時除了要考慮事實的真實外,新聞報道語言的運用也是關鍵。前文提到的360公司與《每經(jīng)》的訴訟中,法院認定涉案報道使用了諸如“癌性基因”“互聯(lián)網(wǎng)的癌細胞”“工蜂般盜取用戶信息”“肆無忌憚地破壞”等十余處用語,具有強烈的貶損、丑化法人人格的惡意攻擊性質,遠遠超出了媒體新聞報道和新聞批評的應有尺度。③法院在判決書中認為不論涉案報道是否為真實狀況,所使用的語言已經(jīng)喪失了新聞報道該有的客觀性和中立的地位。且使用的語言已經(jīng)超出了描述事實所需要的程度,帶有很強烈的侮辱意味,因此法院最終判定《每經(jīng)》構成對奇虎360公司名譽權的侵害。
可見,在認定媒體報道是否構成“侮辱、誹謗”時不僅要考慮事實是否真實,報道所用的語言也是考量的主要因素。新聞媒體依據(jù)其性質及行業(yè)規(guī)則,有義務客觀中立地對事實真相進行揭露,為公眾知情權的實現(xiàn)提供保障。盡管由于各種限制,媒體的報道可能達不到事實真實的狀態(tài),但絕不能逾越其新聞真實的界限,更不能用帶有侮辱性質的語言來進行報道。
(二)法人名譽權受損害時損失的確定
《民法通則》第120條規(guī)定,侵犯法人名譽權的適用侵犯公民名譽權的相關規(guī)定,即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在法人名譽權侵權訴訟中損失的確定一直是難點所在。特別是在媒體侵權的案件中,由于影響范圍的不確定、造成損失的因素不確定等原因,確定損失更是困難。法院基于公平原則在法人名譽權侵權案件中確定的損失額一般都比較低。
在奇虎360公司與《每經(jīng)》的訴訟中,法院最終判決了150萬元的“天價”賠償。法院在認定360公司因名譽權受損而造成的損失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因素:一是商標、企業(yè)名稱以及企業(yè)的市場價值;二是被告侵權行為給原告造成的損失;三是涉案報道的廣泛傳播程度;四是侵權的主觀惡意;五是新聞媒體批判性報道致使法人名譽受損??梢?,法院在對損失進行認定時考慮了多方的因素,包括主觀惡意的嚴重性、傳播的廣泛程度等。總之,在確定損失時要盡量平衡媒體和法人雙方的利益,既要對法人的損失給予一定的賠償,又不能打擊媒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積極性。
三、媒體侵犯法人名譽權的抗辯
在媒體輿論侵犯法人名譽權中規(guī)定抗辯事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楊立新主張應對媒體輿論監(jiān)護留有“喘息”空間,賦予其足夠的對抗侵權行為的抗辯事由,只要具有正當理由,就能夠對抗媒體侵權之訴,保護媒體的合法權益。[7]正是為了保證媒體能夠行使正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職能,鼓勵具有保護價值的新聞活動,指引新聞活動的健康發(fā)展,才規(guī)定侵權的抗辯事由。整體上來看,抗辯事由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事實基本真實
事實基本真實,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確立的新聞侵權抗辯事由。如果媒體報道的事實是基本真實的,那么,新聞媒體的報道就不存在侵權問題,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梢詤⒖嫉氖恰睹绹謾喾ㄖ厥觥返?81A條規(guī)定:“就事實而作具有誹謗性之陳述公布者,如該陳述為真實者,行為人毋須就誹謗而負責任?!痹谟u謗法,如果被告能夠證明其言論是真實的,則其可成功地抗辯原告關于誹謗的指控。王利明主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第1867條專門規(guī)定了這個新聞侵權抗辯事由:“新聞作品的內(nèi)容真實、合法”。[8]
總之,在判斷是否達到事實基本真實時要注意區(qū)分事實真實和新聞真實,不能過于苛求媒體新聞的審查義務。要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允許媒體行使抗辯權,免于承擔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二)公正評論
評論不是事實,僅僅是一種意見、看法的表述。[6]在美國,公正評論也叫作免責之批評,開始為專門的抗辯事由,后來改為適用“意見之表達”的抗辯?!睹绹謾喾ㄖ厥觥返?66條規(guī)定:“誹謗性之傳遞消息可能為意見表達方式之陳述;但此種本質之陳述,謹于其隱含該意見之根據(jù)有未揭露之誹謗性事實之疑時,方得做訴訟上之請求。”[9]根據(jù)我國的具體情況,公正評論就涉及媒體在進行報道時所運用的語言,公正評論應滿足的條件包括聽取多方的意見之后進行的報道,以中立的立場用客觀的語言對事實進行報道。
將公共評論作為媒體侵犯法人名譽權案件中的抗辯理由之一是出于對媒體在正當范圍內(nèi)行使其評論功能的保護。媒體在對法人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多發(fā)表一些批評性意見或者建議,這是媒體行使職權的正常途徑和手段,不能將其一概列為侵權事項,否則不利于保護媒體的言論自由和監(jiān)督權的行使。
(三)可靠的信息來源
這是從信息來源上排除媒體在獲取信息上的過錯。如果媒體從法律認可的可靠的來源獲得并公示了信息,就可以認定對于媒體而言,該信息具有最大程度的可信性和真實性,媒體做出上述行為就沒有過錯。
四、結語
在現(xiàn)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侵害法人名譽權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與公民的名譽權相比,法人名譽權具有更多的財產(chǎn)利益。承擔侵權責任也是更側重于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在確定損失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同時要明確媒體侵權的抗辯事由,保證媒體的輿論自由不受干擾??傊诜ㄈ说拿u權保護和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
注釋:①這樣的量化在實踐中由于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和困難,但是在理論上是可行的,至少是可以量化為一個較接近實際損失的數(shù)額。例如,在360公司與《每經(jīng)》的訴訟中,最終法院考量多種因素判決了150萬元的賠償。
②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發(fā)布《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八條。
③參見(2013)徐民二(商)初字第913號判決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等訴成都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有限公司等名譽權糾紛案。
(作者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43.
[2]梁上上.論商譽與商譽權[J] .法學研究,1993(5).
[3]屈茂輝,凌立志.網(wǎng)絡侵權行為法[M]. 2002:52.
[4]張新寶.侵權行為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64.
[5]楊絲雨.淺論新聞侵害名譽權[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0).
[6]王利明.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162,650.
[7]楊立新.法人名譽權侵權法律界限需劃清[N].法制日報,2015-06-15(007).
[8]王利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及說明[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242.
[9]美國法學會.美國法律法整編·侵權行為法[J].劉興善,譯.臺北:臺北司法周刊雜志社,1986.
[10]張平華.人格權的利益結構與人格權法定[J].中國法學,2013(2).
[11]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2]張紅.法人名譽權保護中的利益平衡[J] . 法學家,2015(1).
[13]周澤.新聞失實及其侵權責任新論[A].徐迅.新聞(媒體)侵權研究新論[M].
[14]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法律出版社,1991.
[15]楊立新.論中國新聞侵權抗辯及體系與具體規(guī)則[J].河南省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