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波
德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告訴我們:“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蔽覈逃铱鬃右步虒覀儯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益,最佳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課文內容等,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
一、在課文導入時多采用誘導法,引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給教師的建議》曾指出:“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趣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揭示了課堂趣味的真諦。我在課堂伊始,就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征,采用誘導的方法,引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習。
如《威尼斯商人》一課,我是這樣的誘入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威尼斯有個叫安東尼奧的商人,為了幫助朋友巴薩尼奧向富家小姐鮑西婭求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三千塊錢。夏洛克因與安東尼奧有宿怨,蓄意報復,要求安東尼奧簽訂契約:借錢限期三個月,到期不還,借方割一磅肉抵償??墒前矕|尼奧因為海上風暴,商船不能如期抵港,無法償還債務。巴薩尼奧馬上趕往威尼斯援救朋友,他的未婚妻子鮑西婭也與使女女扮男裝出現(xiàn)在法庭上。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威尼斯商人》一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那么事情如何發(fā)展,安東尼奧命運又如何……”此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二、在學習交流時多采用發(fā)現(xiàn)法,引發(fā)學生討論新課的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心理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更顯得強烈而突出?!辫b此,我在學習交流時,多采用發(fā)現(xiàn)法,通過一步步提問,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課的線索和主題。
如《多收了三五斗》一課在學生自主閱讀后,我就從題目人手,先問學生:常態(tài)下農民多收了三五斗理應是高興呢,還是不高興?但小說中的農民多收了三五斗高興嗎?為什么高興不起來?這說明了什么?這一連串有趣的問題,既始終吸引著學生,又直奔小說的要點和中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深入理清與領會小說脈絡和主題。尤其是認清了舊社會吃人的本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農民怎么也逃脫不了悲慘命運。
三、在課文探究時多采用轉換法,引發(fā)學生對問題深入探究的的興趣
人們常講“學貴有疑”。它的可貴之處究竟在哪里呢?因為這個疑不是無端而發(fā),而是經過大腦的緊張思考、分析,不得解決而提出的,是智慧之火迸發(fā)出的一閃火花,是智力發(fā)展的一個新起點,由此可見學生質疑問難的重要性。而此時如果教師再加以激發(fā),就能激起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興趣。這樣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每一新課討論后,我多讓學生提問,有沒有需要質疑的問題,然后把有價值的問題轉換成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
如《桃花源記》一課賞析快要結束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漁人和太守派去的人尋找以前作的記號,會迷失方向,找不到那條去路呢?我眼前一亮,感到此問題正是文章主題的觸及點。因此我順勢把學生的問題轉換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能想出好的辦法,幫助他們找到桃花源嗎?”這立即引起同學的熱烈討論:有同學定向思維,提出要想方設法幫助找到漁人原來做的記號;有的同學聯(lián)系前文“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猜測記號可能已經被桃花源人去除了而認為幫不上忙……至此,我又點撥學生,聯(lián)系當時社會背景,使學生更深地領悟到,在封建社會,這種桃花源是根本不存在的,只能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四、在課文結束時多采用“懸念”法。引發(fā)學生拓展閱讀的興趣
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需要引導學生拓展學習。怎樣讓學生在課文結束時,還會樂學不疲地去課外閱讀呢?為達到這一引讀目的,我在課文結束時多運用說書人給人制造懸念的方法,把學生的興趣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去鉆研不講的課文或課外閱讀,使學生在追尋答案的興趣中,閱讀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如在結束《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激發(fā)學生說:“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讀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領略了我國北方千里冰封的壯美景象。今天我們又學習了老舍《濟南的冬天》,感受到了北方濟南特有的‘溫晴。那么,你們想知道江南的冬天是什么樣的嗎?如果你們想知道也不用著急,郁達夫已經為我們寫下了《江南的冬景》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郁達夫抓住江南冬天可愛、生機、悠閑、寧靜、逍遙等特點,為我們大家描繪了曝背談天圖、冬郊植被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早冬閑步圖等。你們想一睹這些美麗的圖景嗎?請同學們課后去賞讀郁達夫寫的《江南的冬景》……”結果,同學們在閱讀交流后,不僅一個個能興奮地具體描繪每一幅圖景,還將此文與《濟南的冬天》進行了比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以上筆者僅是從一堂語文課的開始到結束流程中的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嘗試例談的,其主要手段是“課始誘趣、課中蕩趣、課末存趣”,以讓學生整節(jié)課多能在趣中快樂地學習語文。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在語文哪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多需要從語文教材和學生心理兩方面來發(fā)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語文課既有趣又達到語文的閱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