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波
“玩”是小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同時也是體育教學的常用手段,目的在于讓學生放松情緒,提升學習積極性。但往往“玩”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這是由于教師沒有完成好“玩”與“學”的連接,或者讓“玩”徒具形式,或者“玩”的過程漫無目的,這就讓“學”無法到位。為此,教師必須首要擺正科學的寓教于樂理念,結合具體情況,圍繞學生心理,讓“玩”與“學”真正相融,讓學生快樂投入。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增強生動引導
在新課標的牽引下,情境教學已經(jīng)廣為教師們所利用。情境能夠讓體育教學中單一的練習變得生動起來,而特定的場景設置,也有利于學生迅速投入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跟隨引導,學生能夠由被動的“做”指令,而提升到主動地“玩”體驗,由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情境內(nèi)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所在,融入故事、新聞等內(nèi)容,令學生們爆發(fā)更多參與欲望。此外,情境要和教學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此才能從“玩”中得到收效。例如,在連續(xù)前滾翻的學習中,筆者用解放軍偷襲敵人碉堡的故事情境作為引導,首先將學生們的積極情緒調(diào)動起來,當講道:“解放軍一點聲響都不能發(fā)出,但是雜草地走起來卻免不了有聲音,怎么辦?解放軍們就用這樣連續(xù)前滾翻的姿勢一點點順利地靠近目標?!闭f著,筆者就在墊子上進行了一個就地示范,生動的導課讓學生們?nèi)滩蛔〗衅鸷脕恚⑶以诮處煛跋旅嫖覀兙蛠碜鲆淮谓夥跑?,看看能不能完成任務”的鼓勵下,興致滿滿地投入練習。
二、充實教學資源。豐富多元化感知
教學資源是教學開展的前提,要想獲得良好的課堂參與度,就必須讓教學內(nèi)容多元化起來。為此,教師不能滿足于常規(guī)教學資源,而是要深度挖掘,充分利用,讓“玩”的方向開闊起來,“玩”的過程越加充實。教師不僅要巧妙構思,更要從學生的體驗感知出發(fā),有效切入,激發(fā)出“玩”有所思,“玩”有所得的學習狀態(tài)。
1.挖掘自選項目
在統(tǒng)一的教學思想指導下,體育教學的內(nèi)容如今都大同小異,基礎而常規(guī),對于追求新奇的小學生來說未免稍顯平淡。教師需要建立起挖掘意識,積極開發(fā)課程標準外的項目,讓體育課堂煥發(fā)出精彩特色,讓學生能夠主動、有效感知,師生共同享受高質(zhì)量的“玩”,收獲高效率的“學”。在實施過程,教師要收集多方元素,如:生活習俗,民間運動歷史等,以這些為啟發(fā)點設計出既有鍛煉價值,又有人文意義的教學項目,拉近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從中感受豐富的體育文化。例如,在進行平衡反應力訓練時,筆者將學生們所熟悉的小游戲:跳房子和跳皮筋綜合在一起,成了“房子新跳”。即在原有跳房子的基礎上增加難度,不僅加上了更復雜的房子框,還用皮筋固定一定高度,讓每一步跳都難了不少。如此新鮮的“玩”法讓學生們迅速活躍起來,連平時不愛運動的學生也愿意挑戰(zhàn)。合理的設置,加上心理催化,整個課堂歡樂洋溢,而積極參與中,學生們的平衡反應力也大幅度提升。
2.開發(fā)場地器材
體育教學離不開場地和器材的利用,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源,場地、器材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對學生們也有著感染情緒,調(diào)動意識的重要影響。在師生們的傳統(tǒng)認識中,體育輔助資源是固定的,如籃球場、跑道、羽毛球等,而輔助資源的利用形式也是固定的,實施起來按部就班,比較死板。新時期課堂缺乏的正是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要有毫不拘泥的教學意識,要利用有限的輔助資源進行新的組合、開發(fā),讓學生們感受到“意外驚喜”,體驗更大樂趣。例如,在進行乒乓球的教學中,筆者想到了用廢棄的“光板”乒乓球拍來打毽子的好玩點子,于是向學生們提議,意想不到地收到了熱烈贊成。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們開始實施,因為毽子的彈力較大,所以將場地選在羽毛球場,對學生們制定的規(guī)則是用打乒乓球的方式握拍,接毽子沒有固定要求,不出界就行了。在學生們的積極響應中,初次嘗試效果非常好,不少學生甚至還總結出“獨門”技巧,學生們還一致要求將這個新項目發(fā)揚下去。
三、開展趣味活動,拓展自主空間
在體育課堂上開展活動已經(jīng)屢見不鮮,活動能夠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求好心理,引導學生完成更寬松自由的課堂體驗。而活動的有效與否則直接與活動的趣味性大小掛鉤,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愛玩的天性讓他們對體育活動有著特殊的期待。趣味、獨特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夠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體驗積極性,更能夠拓展自主空間,把課堂的時間與主動權都交給學生們,催化出他們的主體意識,升華出深切感受,從而觸動出身心合一的快樂感知,及創(chuàng)新追求的體育精神。例如,在進行攀爬教學時,筆者組織了一場生趣勃勃的“挑戰(zhàn)障礙”活動。將學生們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同時進行障礙接力賽,而障礙的設置則全部和攀爬相關,最為特別的是,幾道關卡要求學生們模仿不同的爬行動物姿勢,有蜥蜴、烏龜、猴子等,模仿烏龜是講究“穩(wěn)”在平而窄的障礙物上移動;模仿猴子則講究“高和快”,挑戰(zhàn)的是較陡的障礙物。別開生面的活動讓學生們鉚足了勁釋放能量,達到了全員投入和堅持拼搏的良好效果。
寓教于樂是長期以來體育教學的初衷所在,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有著深度的認同。但實施效果的不盡如人意主要在于對“玩”與“學”的結合觀念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深入學科內(nèi)涵,以及學生心理。因此,教師要積極掃清思想局限,重塑開放意識,多動腦,多換位思考,讓體育學習的樂趣深入學生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