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士青,李雪源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武漢 430205)
?
大學生手機成癮分類及其對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的影響
范士青,李雪源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武漢 430205)
摘要:手機成癮可能引起人際關(guān)系的惡化,孤獨感增強。本文結(jié)合文獻,通過問卷進行調(diào)查,試圖對大學生手機成癮進行分類,探索大學生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的影響,為解決各種大學生因手機成癮引起的問題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手機成癮; 大學生; 人際關(guān)系; 孤獨感
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電話由傳統(tǒng)的通信產(chǎn)品,發(fā)展為集通訊、娛樂、學習、交際于一體的高科技產(chǎn)品。但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和樂趣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例如,部分使用者不適當、無節(jié)制地濫用手機(駕駛時,上課開會時使用手機等),一些使用者對手機產(chǎn)生依賴(離不開手機、出現(xiàn)幻聽鈴聲等)等等。目前,已有諸多國內(nèi)外學者開始關(guān)注研究這類問題,并初步認識到了手機成癮行為的嚴重性。如Redmayne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某種動機過度地濫用手機會導(dǎo)致手機使用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冒汗、腸胃功能失調(diào)、頭暈、手腳發(fā)麻、心悸等生理反應(yīng)[1]。大學是青年人身心發(fā)展、走向成熟的關(guān)鍵期。作為手機使用的主要群體,大學生群體儼然已成為手機成癮的重災(zāi)群體,有研究顯示臺灣地區(qū)70%大學生存在“手機成癮”狀況[2],韓國80%大學生表現(xiàn)出“手機成癮癥狀”[3]。來自杭州等市的研究顯示[4-5],中國大學生中也存在普遍的手機成癮行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大學生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的影響具有很現(xiàn)實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大學生指導(dǎo)工作。
手機成癮這個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研究主題和目的,有不同的定義。有的研究者從行為角度出發(fā),指強調(diào)手機成癮是過度使用手機的一種行為,如Brod認為“手機成癮”是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以及在公共場合不顧他人感受肆意地使用手機。而有的研究者強調(diào)過度使用手機會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yīng)和其他癥狀,如屠斌斌等認為手機成癮是重復(fù)地使用手機,導(dǎo)致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chǎn)生持續(xù)的、強烈的依賴感和需求感的行為和心理,涉及手機信息搜集成癮、手機娛樂成癮、手機關(guān)系成癮[6]。筆者將手機成癮定義為“對手機異常高的依賴,并且已經(jīng)影響到了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機能”。
手機成癮的分類,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用得比較多的一種方法是,劃分兩種類型,分為“上癮”和“不上癮”兩種,中間設(shè)置清晰的界限。潛在剖面分析應(yīng)用于分類技術(shù)中時有獨特的優(yōu)勢,它通過擬合指標來確定最佳擬合模型,在類別的判定選擇上更加科學、客觀。實證研究也支持LPA分類方法的優(yōu)勢,如,Einarsen,De Witte和Vermunt使用潛在剖面分析對工作者中的欺凌情況進行分類,結(jié)果顯示使用這個方法獲得的類別與外在指標的關(guān)聯(lián)性更大,也比傳統(tǒng)分類方法更為細致[8]。以前已經(jīng)有些一些研究表明,孤獨感強的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可能性更大,手機成癮者存在更多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9]。但先前的研究者在談?wù)撊叩年P(guān)系時,很少有把手機成癮進行分類研究的,筆者就希望在這方面做點研究。
大學生人際關(guān)系,指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工作中發(fā)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guān)系??蓮膹V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把握該定義:廣義上,強調(diào)大學生和與之有關(guān)的所有人際關(guān)系;狹義上,強調(diào)大學生在校時期與身邊的人發(fā)生之間的關(guān)系[7]。對孤獨感這個概念,研究者主要從人類需要、認知加工和行為這三個方面來定義孤獨感。如Weiss認為,孤獨感不是單獨一人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缺少某種明確的、需要的人際交往的結(jié)果。國內(nèi)在孤獨感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蒼白,尚徘徊在借鑒國外成果的階段。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孤獨感定義為“當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在質(zhì)或量存在缺陷時,個體所產(chǎn)生的不愉快感”。
1.研究被試
從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選取了457名年齡均在17歲到25歲之間(M=21.12,SD=1.31)的被試。所有被試均擁有手機,被試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被試人口資料統(tǒng)計(N=457)
2.研究工具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該量表由熊婕等人根據(jù)國內(nèi)外對手機成癮的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手機使用習慣,結(jié)合對學生個別訪談和行為成癮的相關(guān)理論知識編制[10]。MPATS采用李克特5點自評量表編排,得分越高表明手機成癮傾向越嚴重,共有16條目,包括戒斷癥狀、突顯性、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4個維度。α信度系數(shù)為0.82,重測信度為0.92。
大學生人際關(guān)系綜合診斷量表(CSICD)。該量表由鄭日昌編制,共有28個條目共28個問題,每個問題回答“是”或“非”,每選擇一次“是”得1分,選“否”則不得分,得分越高,表明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問題越嚴重。量表包括交談方面、交際方面、待人接物方面、與異性交往方面4個維度[11]。α信度系數(shù)為0.802,各個維度的α信度系數(shù)從0.644到0.821不等。
Russell孤獨量表(UCLA)。該量表是由Russell和Cutrona(1996)編制,由20個題目(11個正序題目,9個反序題目)組成的[12],采用李克特4點自評量表編排,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強[13]。該量表用于衡量大學生孤獨感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α信度系數(shù)為0.93,重測信度為0.74。
3.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該研究在SPSS17.0中采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網(wǎng)絡(luò)成癮者類別者在人際關(guān)系各維度和孤獨感上的均值比較,涉及潛在剖面分析的部分使用Mplus6進行分析。
首先,根據(jù)MPATS量表分數(shù)來確定潛在剖面分析類別數(shù)量。進行潛在剖面數(shù)量選擇時,要先擬合一類模型,再逐步往上擬合二類、三類、四類模型,根據(jù)模型適配度選擇合適的模型。常見的模型擬合指標包括aBIC,BIC,AIC,LMR-A。aBIC、BIC、AIC計算均是來自理論頻次和實際頻次的比較,這些量越小,說明分組狀況越好。LMR-A產(chǎn)生的p值,用于比較k類估計模型與k-1類估計模型,當p值顯著時(p<0.05),證明類別增加是有意義的[14]。另外除了這些常見的模型擬合指標外,Entropy指數(shù)也可用來評判分類的精確程度。該統(tǒng)計指標值越高證明分類越精確(當Entropy=0.7時,證明只有15%的個體存在不合理分組,當Entropy=0.85時,證明此次分組準確率在95%以上)[15]。
通過潛在剖面分析,確定最合適的擬合模型后,把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診斷量表4個因素得分以及總分和Russell孤獨量表得分放到潛在剖面上進行分析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1.潛在剖面分析
表2 類別模型擬合指標
注:*p<0.05,***p<0.001.
根據(jù)MPATS量表分數(shù)來確定潛在剖面數(shù)量。在表2中列出了潛在剖面分析幾種主要的指數(shù),結(jié)果表明把學生成癮類型分為3類最優(yōu)。首先,3類模型的各項指數(shù)均比1和2類模型的要好,初步選擇3級模型。然后,把3類和4類模型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雖然在aBIC、BIC和AIC指數(shù)上,4級模型略微優(yōu)于3級模型,但3級Entropy指數(shù)值要比4級模型優(yōu)越,尤其4級模型的LMR-A產(chǎn)生的p值,沒有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水平(說明4類模型不一定由于3級模型)。綜上,筆者拒絕了4級模型,采用了3級型。
2.分類質(zhì)量分析
表2顯示,使用3類模型得出的Entropy值為0.83,表明此次分類準確率在90%以上。表3中對角線上的值在0.876到0.933之間,非對角線上的取值都很低。這表明,3類模型是一個合適的模型。
表3 分類質(zhì)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注:Row,Average Latent Class Probabilities for Most Likely Latent Class Membership;Column,by Latent Class.
3.不同類型成癮特點分析
把手機成癮類型作為自變量,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4維度得分和總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三種類型的大學生在手機成癮中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比較表明,1組在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4個因素得分和總得分上顯著性最低,3組最高,2組介于1組和3組之間。綜上,筆者把三種類型的手機成癮命名為“無成癮行為癥”、“中度成癮癥”和“嚴重成癮癥”。在這個模型中,25.16%的被試被歸入“無成癮行為癥”組,65.65%的被試被歸入“中度成癮癥”組,9.19%的被試被歸入“嚴重成癮癥”組。
4.不同類型成癮在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上的差異分析
表4 不同類型大學生在手機成癮上的差異分析
注:1組,“無成癮行為癥”組;2組,“中度成癮癥”組;3組,“嚴重成癮癥”組;***P<0.001。
使用單因素方差來分析三種分組成癮者在CSICD得分和UCLA得分上的差異。如表5所示,各種類型成癮大學生在CSICD四個維度上都具有顯著差異,在CSICD量表總分和UCLA量表得分上也差異顯著。事后比較顯示,在某些個別分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在CSICD量表各因素(除了人際交往和待人接物外)得分和孤獨感得分上,各類別之間有差異顯著。表5還顯示,“嚴重成癮癥”組的被試CSICD得分和UCLA的得分最高,存在嚴重的孤獨癥狀;“中度成癮癥”組的被試在兩個量表上得分居中,有中度的孤獨癥狀;無成癮行為癥”組的被試在兩個量表上得分最低。
表5 大學生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影響的差異分析
注:1組,“無成癮行為癥”組;2組,“中度成癮癥”組;3組,“嚴重成癮癥”組;*P<0.05,***P<0.001。
1.大學生手機成癮類型
本次研究試圖確定大學生手機成癮類型。潛在剖面分析使用模型擬合指標來探尋最優(yōu)類別,不必預(yù)先主觀設(shè)置類別數(shù)、分類點,避免出現(xiàn)無組別數(shù)據(jù)及不合理分類,使分類更為科學客觀。最終筆者基于研究被試的MPATS量表得分,把大學生手機成癮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嚴重成癮癥”、“中度成癮癥”和“無成癮行為癥”。分類的數(shù)量與Wang XY、Cella M[16-17]是相同的。另外我們把9.19%的大學生劃入“嚴重成癮癥”組。這個結(jié)論和一些早期研究結(jié)論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他們認為6.3%的青少年存在手機成癮[18]。導(dǎo)致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測量工具、統(tǒng)計方法以及文化和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不同。
2.大學生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孤獨感的影響
在探討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孤獨感的影響方面,之前的研究表明,僅僅以變量為中心或是簡單主觀分組會使我們失去很多信息,例如有數(shù)據(jù)表明,孤獨感強的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可能性更大,手機成癮者存在更多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9]這僅僅體現(xiàn)了簡單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沒有體現(xiàn)出不同手機成癮類型上,人際關(guān)系和孤獨感的差異。本研究通過深度分析挖掘數(shù)據(jù),分析出手機成癮癥狀越嚴重的被試,他們感受到的孤獨感也就越強烈,且他們也存在更多的人際交往問題,并且在不同的手機成癮類型分組上,孤獨感和人際關(guān)系差異表現(xiàn)顯著。
3.本研究的問題和不足
本研究也存在些問題和不足:一是抽樣樣本均來自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造成結(jié)論有一定局限性。二是使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不能更好地研究其因果關(guān)系。問卷研究不能很好地控制不同變量,對被試的選擇不能很好地篩選,無法進行因果關(guān)系探究。三是對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孤獨感影響的機制沒有進行研究說明。研究雖然表明,手機成癮對人際關(guān)系、孤獨感存在影響,但是卻并沒有揭示具體的影響方式。
參考文獻:
[1] Redmayne,M.,Smith E.,Abramson,M.J.Adolescent in school cell phone habits:A census of rules, survey of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fertility implications [J].Reproductive Toxicology,2011,32(3):354-359.
[2]吉路.臺灣學生七成有手機依賴癥[J].北京檔案,2006,(10):46.
[3]蔡軍.當心用手機成癮[J].大眾醫(yī)學,2003,(19):56-57.
[4]唐玉.蘭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diào)查報告[J].新聞世界,2009,(1):102-104.
[5]顏美艷.杭州市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diào)查[J].人力資源管理,2009,(5):33.
[6]屠斌斌,章俊龍,姜伊素.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校報(漢文綜合版),2010,29(4).
[7]王秀閣.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8] Notelaers G. Einarsen S. De Witte H. and Vermunt J.K. (2006). Measuring exposure to bullying at work: The valid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latent class cluster approach. Work & Stress, 20, 288-301.
[9] Liu H, Wang H.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addition, mobile phone use on motive and lone liness.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34(6):1453-1457.
[10]熊婕,周宗奎,陳武,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3):222-225.
[11]鄭日昌.大學生人際關(guān)系綜合診斷量表[Z].
[12] Russell 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Version 3):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6, 66: 20-40.
[13]汪向東.Russell孤獨量表(UCLA Scale)[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1999:254-257.
[14]邱皓政.潛在類別模型的原理與技術(sh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54-55.
[15]Martinotti G, Villella C, Domitilla D, et al.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in adolescen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1, 19: 545-551.
[16]Wang X.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 loneliness and personality.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12, 12: 59-63.
[17] Cella M, Serra M, Lai A, et al. Schizotypal traits in adolescents: Links to family history of psychosi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European Psychiatry, 2013, 28(4): 247-253.
[18] Linda K. Muthén.Bengt O. Muthén.Mplus Users Guide v6.Los Angeles, CA: Muthén & Muthén.
責任編輯:熊亞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簡介:范士青(1980-),男,河北定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心理統(tǒng)計與測量方法及應(yīng)用。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44X(2016)07-0051-04
Class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Its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LI Xue-yuan, FAN Shi-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Mobile phone addiction may cause the deterior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nhanced loneliness.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ssify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explore its related effects on students’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various problems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caused by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r behavior and explor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develop conduc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properly use mobile phones and social network, as well as build a goo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then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cell phone addi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Key words: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onel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