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定
教學是師生之間精神互動與情感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最終實現對學生“人”的培養(yǎng)。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方法去落實。
學生自主制定班級奮斗目標,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有目標才會有動力。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中,班級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班主任“說了算”,學生只能被動執(zhí)行,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時期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基于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自由討論來制定班級發(fā)展目標,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激發(fā)學生為實現既定的目標而奮斗,同時也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
改革班干部選舉辦法,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平臺。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中,班干部通常由教師指定或者由教師提名,亦或是由學生進行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雖然后兩種方式較為民主,但學生通常有一種定勢思維,即教師經常表揚的一定是好學生,這樣,每年所選出的班干部幾乎都是被教師表揚較多的部分學生。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學生競選的方式選擇班干部,即先通過自薦或他薦確定班干部候選人,然后班干部候選人再進行一段時間的實際工作,以展示自己的才華,最后由學生投票進行選舉,確定正式班干部人選。這種精選的方式,能夠為更多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使部分不太“起眼”但工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脫穎而出。另外,由于進行過“試崗”,選出的班干部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其他班干部的工作,學生也可以更好地配合班干部的管理,自然而然地形成班級管理新氣象。
巧用小團體,提高學生協(xié)作互助的能力。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及競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班級進行科學分組,并給各組配備小組長,讓小組長督促組員完成作業(yè),記錄組員作業(yè)情況并一起交給課代表,對未完成作業(yè)的扣除個人量化分以及組長分數。每個小組以及全體同學都有一個量化分數表,貼在教室前面,加減分情況一目了然,客觀公正。在學期末根據具體得分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長、優(yōu)秀個人。在小組內部,每個成員都配以適當的職責,分工協(xié)作,且各個成員之間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善于情感管理,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班級管理時要善于進行情感管理。教師除了真心對待學生,用實際行動感化學生外,還可以與學生攀“轉折親”,通過告訴學生自己與其有關系的某某相識或有交往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家長這一頭做足功課,尋找與學生相處的最合適方式;嚴格要求自己,不徇私舞弊,堅持公平公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歸根到底,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關心、體貼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班級的關愛,找到歸屬感。
引入信息技術,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相關的網絡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有效化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網絡平臺的匿名功能可以讓平時“不敢”與教師交流的學生與教師進行無拘無束的交流,讓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了解班級的真實情況,與學生一起探討班級管理模式,優(yōu)化班級管理方法。同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相關的學生信息管理數據庫,將學生的具體信息以及班級管理的各方面成果保存于數據庫中,建立相應的考核標準,這樣,就可以在全面了解學生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實現班級管理的科學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