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
1969年初我們到塞北大山里插隊時,鄉(xiāng)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空白?!拔母铩鼻暗男∩?、說評書、演皮影、鬧花會都當(dāng)“四舊”給掃了;才出來的樣板戲,縣劇團(tuán)在縣城演選場都一票難求,更不要說到鄉(xiāng)下演給社員看。社員一年到頭就是修理地球跟天斗跟地斗,越斗口糧越少;“跟人斗”,村里就那么幾個破地主,還是“省吃儉用”型的,斗斗也就沒啥大勁了。
山外運動煙熏火燎,大山深處時有寂寞。別看社員有文化的極少,那也懷念早先瞎子說書皮影聲聲的時候,動不動說:這也沒個啥可“誤樂”的,把“娛”念成“誤”。你說念錯了,大伙還那么念,成心的,就往錯里念,也算娛樂一把。
我下鄉(xiāng)時帶去兩套書:箱子上面是毛選“四卷”,箱底壓著一套兩本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豎版,帶地圖和人物像??础叭龂敝荒芤估锟?,看得爛熟,熟到說起哪個人物、哪段事甚至哪句話,一想就能想到那些文字在書中的具體位置。有一天干活歇息,人少,有人求一個念過書的“子弟”(當(dāng)時對地富子女的統(tǒng)稱)講段“三國”,他說了沒幾句,就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講不下去。我接過來,講得流暢,眾人聽得入迷,說:沒想到你一個接受再教育的學(xué)生,還會講“三國”,往后干活咱幾個多在一起。
這話里有話:一個生產(chǎn)隊好幾十勞力,全坐那兒聽你講“三國”,那就壞了,絕對抓你個“階級斗爭新動向”。只能是三五個人,還得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干活,其中還不能有運動積極分子。巧的是生產(chǎn)隊副隊長愛聽書,隔一陣由他派活時,就有意創(chuàng)造機(jī)會。到地方抓緊干,看四下無人,招呼歇會兒,抽著煙,說:來一段。來哪段?來熱鬧的,來哥仨戰(zhàn)誰來著?“三英戰(zhàn)呂布”。對,就他娘的這段,這段過癮。
這時我就能擺擺譜———揀高處往當(dāng)中一坐,問誰的旱煙好抽,給我也卷一根,點著。有水嗎?我得潤潤嗓子。眾人趕緊伺候,哪一點伺候不到,副隊長就罵:聾啦?快拿水!這滋味,爽!
開講:話說劉關(guān)張在帳內(nèi)立于公孫瓚身后,聽外邊鼓聲轟轟、殺聲陣陣……我得先從“溫酒斬華雄”說起,添枝加葉,倒敘嗑叉,不能一下就讓他們四人殺起來。殺完了,呂布敗歸城里,我也就一邊待著去了,還想有人伺候?美死你!
自1966年運動起,我因家庭出身不能積極,就屬“游魚”(不參加運動者專用詞)一族。直到下鄉(xiāng)前,只要是書,我就想方設(shè)法弄來看。到這會兒用上了,我給社員講過“三國”“水滸”“說唐”等等。當(dāng)然不是成篇大套,那我也講不了,只能是講一段段的故事。就這樣,我和社員的關(guān)系很快拉近了,我也就不覺得孤單。收工了燒火,柴濕燒不著,正發(fā)愁,有聽過我“說書”的社員的孩子挎小筐來,里面有幾個剛出鍋的紅薯面餅子。轉(zhuǎn)天又有人打發(fā)孩子送來一碗“懶豆腐”(不去渣的豆腐),這在當(dāng)時算是好吃的了,可香壞了我。這都是偷摸著送,后來形勢變了,社員就敢公開把我叫到他們家吃上一頓。
到了1972年以后,知青中開始講《一雙繡花鞋》之類的故事,我又看了《福爾摩斯偵探集》和希區(qū)柯克的電影簡介,加工豐富后,就改講這類內(nèi)容了,社員也挺愛聽。漸漸地就傳出去,有時去縣里,在大街上就讓“大院”(革委會)宣傳報道組等一些“老五屆”大學(xué)生拉走,管吃管住,就讓你給講半宿。后來有一天在招待所碰見縣革委會一位副主任,他說:聽說你挺能講故事,要注意呀,別再亂講了。
他的話嚇我一大跳。當(dāng)時我正努力要上大學(xué),要是因為講故事弄出點什么政治問題,那可就麻煩了。打那以后我就不講了。不過,日后我寫小說編故事的能力很強(qiáng),肯定與那時“說書”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