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駿 姚凌云
[摘 要] 近年來,因學生之間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導致校園安全事件頻發(fā)。以具有留守背景且性格具有抑郁質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從一個具體的案例為突破口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在處理此類事件中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對策。
[關 鍵 詞] 抑郁質學生;人際沖突;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4-0179-01
目前高職生的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調(diào)整能力普遍較弱,生活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甚至性格障礙問題廣泛存在,且困擾著高職生健康正常地成長。為幫助學生應對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結合學生實際做到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案例背景
鄒某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且平時話語不多的學生。事件的起因是一天晚上九點半過后,因鄒某的多次進出寢室關門,影響了正在床上睡覺的室友趙某。于是兩人發(fā)生口角,后上升為肢體沖突,鄒某拿起凳子砸向趙某,接著趙某還手,兩人扭打在一起。當寢室其他同學把他倆拉開時發(fā)現(xiàn)趙某的頭部有一處傷口開始流血,在室友的緊急護送下來到了校附屬醫(yī)院。經(jīng)校醫(yī)初步診斷,趙的頭部有一道口子,需要縫二針,同時受傷的部位需要到市人民醫(yī)院叫醫(yī)生再復診確定是否還需要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二、案例分析
鄒某之所以會和室友發(fā)生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關心和關愛,屬于留守學生。(2)性格內(nèi)向,平時自己沒有敞開心扉和同學交往。(3)考慮問題不夠深入,做事太沖動。(4)平時與同學之間的小摩擦沒有及時解決處理,導致互相之間有看法,人際關系緊張。(5)法律意識不強,對動手之后缺少法律分析,沒有考慮到后果的嚴重性。 (6)忽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校紀校規(guī),出現(xiàn)問題不懂得向老師、同學尋求幫助。(7)雙方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不懂得互相包容、諒解,缺乏一個寬容的胸懷。
三、教育思路
(一)教育談心,開啟心扉
通過與鄒學生家人聯(lián)系,了解鄒某過去的一些情況,特別是從小教育的家庭背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讀書長大,缺少父愛和母愛,造成性格內(nèi)向,看問題偏激,不愛干凈、隨地吐痰等一些不良習慣。針對不同的學生,掌握個性和性格,猶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鄒某是屬于抑郁質的人,這種人的感情體驗深刻,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觀察問題細致,敏感多疑,易發(fā)現(xiàn)消極面,其意志比較薄弱,言行孤僻,不喜歡多交往,行動具有內(nèi)傾性。針對這些情況,我首先分析他自身的問題,讓他認識到自己思想和行為上存在的不足,提醒他在與人交往中要消除自我暗示。然后,鼓勵他主動和同學們多接觸、多交流。
(二)多方幫助,不斷鼓勵
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都已滿十八歲,但思想上卻沒有完全成熟,在學校過度依賴老師,如果這時候老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學生很容易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從而忽視身邊的安全因素,出現(xiàn)不應該有的違法亂紀現(xiàn)象。只有不斷深入了解他的內(nèi)心世界,使他內(nèi)心的迷惑、茫然、缺憾暴露出來,并通過一些對學習、生活方面問題的討論,多方幫助,不斷鼓勵,嘗試用自己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去影響他,啟發(fā)他去觸及一些自己由于心理問題而從未思考的問題,以開闊他的心胸。所以對此類學生做工作,就要增強其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消除他內(nèi)心的疑慮和誤解,多方幫助和鼓勵。
(三)典型事例,正面教育
充分利用各種和他接觸的時間,對他進行宣傳、分析和教育,尤其要選些比較典型的事例進行教育。而這些事例,要是學生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這樣他才既能感受到又能產(chǎn)生共鳴。
(四)關懷體貼,以情感人
同樣講道理,有的人講,學生就喜歡聽,樂于接受;而有的人講,學生就不喜歡聽,甚至很反感。這是為什么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跟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因為學生還不信任你。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做到以理服人,而且要做到以情感人。而關懷體貼則是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在他感到最迷茫的時候或是遇到什么困難,在他最需要同情或是幫助的時候,伸出友誼之手拉他一把,把他引向正確的軌道,這樣結下的深厚友情,一定會讓他終身難忘。
四、教育啟示
總之,針對這種情況的學生,除了以教師的身份去關心和教育外,還要學會和他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去關心、理解和引導他們。大家在同一個班級要坦誠相見,加強溝通交流,無論學習與生活都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分子,要有全局意識,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要有廣闊的胸懷,面對不同意見,要求同存異;面對摩擦,室友之間要互相理解,即使發(fā)生矛盾,也應盡快化干戈為玉帛。
參考文獻:
[1]汪立夏,舒曼.班級心理健康員工作手冊[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04:60-61.
[2]聶振偉.心靈的距離:人際關系解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