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容 周晶 京文迪 鄭葉
[摘 要] 為探討基礎護理技術多種開放實訓模式應用并進行評價,建立基礎護理技術實訓多種開放模式,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教師評價建立前后學生的成績和綜合素質的形成性評價,發(fā)現(xiàn)多種實訓開放模式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 P<0.05)和學生操作動手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得分高于建立前(P<0.05)。這就說明多種實訓模式的應用具有較好的效果,能促進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的提高。因此學生進入開放實訓室練習是有必要的。
[關 鍵 詞] 基礎護理技術;開放實訓模式;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4-0140-0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高素質護理人才。目前學生培養(yǎng)實踐是采用“2+1”教育模式,增設了數(shù)門提升素質教育課程,對專業(yè)課程課時也進行相應壓縮,如基礎護理技術課時由原來的196學時,縮減至156學時,其內容是有增無減,理實課時對半。而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yè)核心專業(yè)課程之一,有近30項護理技術操作需在實訓室經過反復刻苦練習,才能牢固掌握操作的規(guī)范要點和程序,達到準確、規(guī)范、熟練掌握的程度。從2008年開始,我校加大基礎護理實訓設備的投入,大力推行實訓室開放,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多年來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實訓室開放模式,以適合學生學習的需要。以我校2011級~2014級的助產專業(yè)學生為例,每年級有助產3個班,年齡在19~21歲,大專統(tǒng)招女生約125~135人,第二學年開設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在教學中展開不同開放實訓模式在實訓教學應用。
一、課程同步開放模式
(一)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是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末雙休日全天全面對在校助產和護理專業(yè)的學生開放。內容是與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同步的實訓項目,每個項目開放約2~4學時,要求保持學生的出勤率在80%以上。在2012~2013學年對建立的基礎護理實訓室開放制度、學生安全制度、開放時間排班制度等進一步學習和認真修改。由實訓中心的老師全面負責管理,開放實訓課堂由班級自我管理。老師不參與開放實訓練習指導。
(二)結果分析
2011級助產專業(yè)的學生積極參與開放實訓練習的,雖然上課學時減少,但操作考核成績優(yōu)秀率與上一屆的學生比較無顯著差異,但整年級的助產專業(yè)學生操作考核一次性及格率由原來的90%下降到了80%。不及格率上升的原因經過調研后得知是:以各種理由請假不參加的人數(shù)達50%,有少數(shù)班級有時只有20%的學生去練習,出勤率低,同時有少數(shù)自覺性不強的學生,雖然去了開放實訓室,有時只簽個到看看就離開了,用物整理不到位,沒有達到開放實訓目標。2013年下學期,總結經驗,加強管理,2012級助產專業(yè)開放實訓模式與前期相同,但在管理上采用了班級和小組雙重管理。方法是每個班級分四大組,每個大組分6小組,每小組2~3人,學習接受能力強與弱的同學搭配,并要求每次簽到,大組長負責人員管理,學習委員和小組學習管理,互幫互學,相互督促加強練習。學生操作考核的成績有所提高,一次性及格率由原來的80%提升到92%。學生測評反應,這種開放實訓練習是強制性的要求,并占了學生大量的周末休息時間,不自主也不自由,學生有抵抗情緒,在學習委員座談會上反應強烈。
二、多種開放實訓模式的綜合應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也可以提高人的求知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2014年下學期,首先組織基護教研室和實訓中心的成員共同進行教研教改,針對學生的特點,對開放實訓場地、實訓內容、實訓開放時間進行全面研討,全方位進行了調整。
(一)實訓場地建設
學校大力支持增加100平方米的實訓場地兩大間和15~20平方米的8間,建設成高“仿真”模擬式病房的實訓室,實訓用品與臨床接軌。兩大間用于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和同步開放實訓,配備所需要的實訓物品齊備,每個項目還可延緩保留一周為開放期,以滿足學生對實訓的要求。8小間設立不同的實訓項目,并有與臨床相似的病例,讓學生在高“仿真”模擬病房中,采用角色扮演的互動學習方式進行訓練,力爭做到護理實踐教學與護理臨床崗位需求的“零距離”。
(二)實訓項目擬定
基礎護理技術有護理技術30多項,在實訓室全面展開有一定的難度,也會影響重要和難度高的實訓項目的開展。從而根據(jù)實訓項目的難易程度,擬定兩種開放方法:一是復雜性項目和臨床應用高頻項目進行課程同步開放訓練、自主練習和功能性訓練等多種模式,開放實訓室訓練的項目有備用床、暫空床、麻醉床、有人床換單、無菌技術、生命體征測量法、藥物抽吸、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內試驗、靜脈注射、密閉式靜脈輸液、靜脈留置針輸液、男女病人導尿術、留置導尿術、鼻飼法、輸氧(氧氣筒和中心供氧)、吸痰(電動和中心管道)等。二是簡單易學項目10項,以各班為單位管理,以宿舍為小組,領取物品至小組,學生可隨時隨地自主練習。不受場地和時間的制約,真正做到彈性安排,學生自主。
(三)落實制度,明確責任
組織2013級學生學習與開放實訓室的有關制度,管理體系規(guī)范有序和有章可循。分三級管理,一是老師負責發(fā)動宣傳,學期中老師隨機檢查督促;二是建立勤工儉學的學生為日常管理小組值班;三是班級和小組學生的自主管理;系學習部參與抽查,學生簽到的出勤率計入基礎護理技術實訓的平時成績。在實施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了管理。
(四)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安排班級學生自習課和晚自習去實訓室進行課程同步強化練習,周末和節(jié)假日為學生自主申請練習時間,其后將該項目物品移至小房間,長期全天開放。學生可在計劃實訓課外自主選擇實訓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或薄弱的技能項目進行反復強化練習,有效提高了操作考核成績和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及綜合素質。
(五)多種開放模式的優(yōu)化
2015~2016學年,2014級的學生在開展多種開放實訓模式中,又融于多媒體,“開放式護理學輔助教學系統(tǒng)”,把電子講義以微課程“MOOT”課程或“MOOC”及“翻轉課堂”臨床案例等多樣化形式教學材料,提供給學生學習,并引導學生課后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自主學習,師生在資源共享中教學相長,互動提高,特別是手機視頻拍攝反饋教學法的應用,嚴格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同時保證質量,需要反復練習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拍攝操作視頻結果才能達到評價80分的標準。在開放實訓室中,隨時有學生在練習和拍攝視頻,同時把技能操作手機視頻拍攝反饋的成績納入平時考核成績。
三、多種實訓開放模式評價
(一)學生對不同開放實訓模式的評價
1.評價的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評價,樣本選擇是從2011級~2014級全日制助產專業(yè)的二年級學生中進行,時間安排在學生操作考核前,問卷是2012級~2014級助產專業(yè)學生,每學年的人數(shù)、教學計劃實訓課時數(shù)大致相同。
2.結果與分析
對每年級問卷調查存在開放實訓項目數(shù)、開放實訓課時數(shù)的問題進行不斷修改,學生對多種開放實訓模式比較認可,學生樂于自主學習(見表1)。
(二)老師對多種開放實訓模式的評價
多種開放實訓模式建立前,兩個年級助產專業(yè)學生(2011級和2012級)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績是78.85±3.94分,建立后的兩個年級助產專業(yè)(2013級和2014級)的期末考核成績是83.25±7.88分。二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56,p<0.05)。多種實訓開放模式,學生自主樂意參與,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期末操作考核成績普遍提高(見表2),在期末技能考核中,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形成性評價較往屆學生有所提高,學生在操作動手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得分高于建立前(P<0.05)(見表3)。
四、結論
高素質護理人才需要較強的操作能力,開放實訓練習是勢在必行的。多種實訓室開放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操作中進行角色扮演的相互交流時,可激發(fā)學生關愛病人的同情心,培養(yǎng)高度責任心,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學資源,做到了物盡其用,物盡其能,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大幅提高。學生在自看和同學互看操作視頻時,能開闊視野,提高了評判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在各種實訓環(huán)節(jié)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達到了技能操作成績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備真正實用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沈丹,劉芳,邵玲,等.達標考核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1(5):136-137.
[2]李燦輝,彭光.《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151-152.
[3]楊建芬.基于臨床護理實踐需求的教學策略[J].中華護理教育,2106,13(5):331-334.
[4]張彩娟.護理實訓實驗室實行開放管理的意義與實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40-142.
[5]汪友容.多元化教學法在高職高?;A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6,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