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 我國教育體系隨著社會需求變化而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教育的形式多元化,除了傳統(tǒng)的義務教育,還有高等教育、學前教育、職業(yè)教育等多種形式。當然,無論是哪種教育形式,溝通與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強化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流程的互動,也是保證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yè);班主任與學生;有效溝通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4-0075-01
對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并不僅僅局限于教與學的關系,特別在長期的教學相處過程中,更多的教師與學生會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而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學生遇到學習或者日常問題時,教師都可以通過溝通進行解決。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很多班主任教師在交談過程中缺乏交流經(jīng)驗,未能考慮學生的心理動向,進而導致溝通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保證溝通流程的有效性也顯得格外重要。
一、溝通有效性的定義
師生之間的溝通有效性的定義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1)吐詞清楚簡單,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班主任表述的內(nèi)容,不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2)溝通對學生具有觸動作用,即學生能夠通過行為改變,主動配合教師進行記錄;(3)若學生產(chǎn)生其他情緒,教師也需要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溝通方式,以達到溝通效果。
二、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與學生溝通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主觀化,溝通不對等
班主任教師與學生往往存在年齡、閱歷、地位等多方面的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也導致兩者看待問題的角度存在不同,而且很多班主任教師認為,溝通就是直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念進行學習,而并未考慮學生的心理、思想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溝通過程中會帶入更多的主觀意識,溝通存在不對等性,即很多溝通過程成為班主任將意識強加給學生的一種途徑,所以溝通本身存在不對等性。
(二)表現(xiàn)形式化,缺乏針對性
在部分班主任教師的理念中,溝通就是簡單的談話,最終的目標就是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而導致溝通實施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溝通的效果,對于溝通的流程往往缺乏重視,這也直接導致溝通過程的形式化。此外,不同的學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而教師未能在溝通前對學生進行調(diào)查,進而導致溝通往往無法根據(jù)學生的特征展開,即溝通過程缺乏針對性。
(三)缺乏導向性,易引發(fā)抵觸
就當前而言,溝通問題還體現(xiàn)在導向性缺乏方面,特別是一些班主任教師往往無法通過言語、動作對學生進行引導,而且溝通的方式、出發(fā)角度等問題,直接導致溝通效果難以體現(xiàn),有的教師甚至在溝通過程中語言表現(xiàn)過于偏激,即便是一種無意行為,也會導致溝通演變?yōu)榇驌?、訓斥學生的工具,這也直接導致很多學生產(chǎn)生抵觸、厭惡、畏懼等負面情緒,要通過調(diào)整后期溝通進行彌補,往往得不償失。
三、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有效策略
(一)洞察學生的差異
在溝通前,教師首先需要進行相應準備,主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洞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性格、心理方面的差異,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溝通策略,如,一些學生性格表現(xiàn)為自卑內(nèi)向,而教師在溝通前則需要對學生的人際關系、家庭情況、學習特點以及性格特征進行分析,即部分學生會因為家庭經(jīng)濟能力有限,而他們自身又存在較強的自尊心,這些因素的雙重作用就會導致學生過于自卑,害怕社交。而教師溝通的側重點主要是消除學生心理的顧慮,而溝通的方法可以通過列舉一些名人的例子,如,劉邦手下大將韓信早年也是家中貧窮,甚至受過胯下之辱,但是他通過自身的能力表現(xiàn),獲得了劉邦的賞識,也促使他成為名傳千古的一代將才。教師也可以提出“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思想,讓學生能夠自行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與亮點,同時善于表現(xiàn)自身,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性格,若學生思想上還存在“我不行”的負面心理,教師則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勵方法。
(二)強化交流的對等性
很多中等職業(yè)院校的班主任教師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往往會帶有“恨鐵不成鋼”的主觀意識,這也導致談話交流存在不對等性,而且因為身份、地位的差異,很多學生對與班主任談話往往十分害怕,甚至會將談話等同于批評與打擊,這就需要教師調(diào)整談話過程中的語氣以及情緒,如溝通主要是圍繞學生學習的問題,而教師則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客觀評估,同時將學生自身成績與之前進行對比,以確定是屬于成績進步還是退步,若是出現(xiàn)成績退步,則讓學生自行分析退步的原因,同時不斷反思與糾正;此外,交流的對等性還應當體現(xiàn)出班主任教師的交流用詞方面,不僅僅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要避免運用過于偏激、粗魯?shù)脑~語,而且談話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自己視為學生的“朋友”,談話以提建議的方式說服學生,而不是通過身份地位的差異壓制學生服從,這樣才能保證談話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總而言之,溝通是拉近班主任教師與學生的橋梁,特別是對于中等職業(yè)學校而言,良好的溝通往往能夠保證其效果。當然,在溝通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語速以及語言的簡練,同時溝通語氣的多樣化也能有效消除師生之間的“代溝”,以提升溝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曉雯,王欣.如何做好中等專業(yè)學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J].新課程(下),2015(11):201-202.
[2]李玉明.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研究綜述[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6(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