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芳(河北省正定縣第五中學,河北 正定 050800)
?
如何運用誘思探究教學模式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朱金芳
(河北省正定縣第五中學,河北 正定 050800)
摘 要: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全面素質的提高。本文用“誘導學生思維—探索研究”的方法闡述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沿著歷史研究的規(guī)律思考問題,使他們學會運用探索研究的方法學習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創(chuàng)新方法;自主學習
(一)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教師在課堂上誘導學生思維的主要手段是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問題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圍繞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探究,始終讓學生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如在學習《宋明理學》一課時,在學生了解“天理”的概念后,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天理”的含義,教師可創(chuàng)設問題:動物之間有沒有“天理”?學生自然會以“人”的立場和經(jīng)驗來回答“動物之間沒有天理”。教師繼續(xù)提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否合乎“天理”?如果沒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情況,能不能存在一個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學生經(jīng)過激烈討論后,得出結論:動物之間也存在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這種自然法則也就是天理。在師生共同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教師應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宋明理學中提倡的“天理”強調的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循的社會倫理規(guī)則。好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其目的是讓學生進入學習最佳狀態(tài),這樣的學習效果顯然是有效的。
(二)運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有利于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戊戌變法》的時候,在學生學習完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意義以及它的局限性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點,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獲得了成功?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一)假設推理
隨著問題情境的產(chǎn)生,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要掌握的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把生活中的經(jīng)驗與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或多個假設,并找到所有可能的路徑進行論證。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中“虎門銷煙”的內容后,許多學生對林則徐禁煙而被道光帝懲辦非常不滿。因此,在接下來學習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假如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鴉片戰(zhàn)爭會爆發(fā)嗎?假如道光皇帝沒有懲辦林則徐,清政府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會取得勝利嗎?道光年間的中國,作為東方的大國,擁有80萬的軍力,而英國派出的遠征軍初期只有7000人,到戰(zhàn)爭結束時也不過2萬人,偌大一個帝國為什么會敗于遠道而來的英軍?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有答不全的情況,或者出現(xiàn)錯誤觀點,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是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鼓勵學生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去判斷對錯,得到正確的答案,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二)自主探究
學會學習是新課標對學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就會對探究什么、為什么探究、如何探究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主動的反應。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應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思考。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使學生不斷地產(chǎn)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時,學生對李贄當時驚世駭俗的觀點了解后,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觀念來看待李贄的觀點時表示理解,但很快就有疑問產(chǎn)生:李贄是儒生嗎?為什么教材上列舉出他的觀點,與儒家宣傳的正統(tǒng)觀念有很大偏差,他的思想還算是儒家的一部分嗎?學生自主提出了問題,說明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思考能力和探究欲望。教師此時可以參與其中充當向導,讓學生成為探究旅途的主角,充分體會探究的快樂。
(三)啟發(fā)深化
對于難以得到結論或者大多數(shù)學生對得出的結論都有質疑的情況下,教師就得重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一步激疑,重新誘導啟發(fā)。例如,在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一步步地提出學生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從大戰(zhàn)前夕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如何形成?英、法、俄三國為什么會結成“協(xié)約國”?德、奧、意為何結成“三國同盟”?英、法、俄、德等國家為什么去參戰(zhàn)?戰(zhàn)爭是否為了維護塞爾維亞的主權和獨立呢?經(jīng)過教師層層誘導,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思考和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從而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zhàn)爭,戰(zhàn)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結論。
總之,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多角度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鄒靜薇.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誘思探究教學法的嘗試[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2]劉克.誘思探究教學法在歷史課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8).
[責任編輯 張翼翔]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Teaching by Using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Inquiry Teaching
ZHU Jin-fang
(Zhengding No.5 Middle School,Zhengding Hebei,050800,China)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not only require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stery of knowledge of students,but als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emotion,attitude,values,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overall quality. This paper uses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inquiry teaching to indicate the leading role teacher plays in teaching,and try to guide students to follow the historical rules,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learning,so that they could truly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key words:innovative methods;autonomous learni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9-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