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第二個時期(1975-1988),蔣經國時代,反對運動勃興與民主轉型啟動,及其對今後大陸民主化的啟發(fā)
如果說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約三十年(1945-1975)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1978-至今)可有一比的話,那麼本文所講的第二個時期,蔣經國時期,和之後的兩個時期,則兩岸的可比性就比較小了,而只能看作是對未來大陸民主發(fā)展的一些啟發(fā)。臺灣的經驗也正好可以作為大陸民主化的借鑒,使大陸在未來的民主化過程中減少衝突、少走彎路,尤其是要減少流血衝突。
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由副總統(tǒng)嚴家淦繼任總統(tǒng)一職,1978年蔣經國才由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總統(tǒng)。然而,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一直到總統(tǒng)任內病逝前都掌握著實權,因此,這裡所說的蔣經國時代應自蔣中正逝世後開始。蔣經國時代初期發(fā)生了多次衝撞威權體制的重大事件,比較著名的是火燒中壢警察局的中壢事件和攻擊憲警的美麗島事件。
中壢事件起於1977年許信良未獲國民黨提名即自行參選桃園縣長,同年10月國民黨開除被本黨栽培已久的許信良的黨籍(許曾獲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留學英國)。11月19日投票日當天,一投票所傳出涉嫌舞弊做票,引致萬餘名市民包圍中壢市警分局,兩位民眾喪生。憤怒的市民毀壞並放火燒毀警察局及警車,最後,許信良以22萬票勝出,當選桃園縣長。1979年12月許信良出訪美國時,被國民黨禁止入境臺灣,因而滯留美國長達十年。1989年自大陸偷渡回臺被捕,1990年特赦出獄。此後在政壇上屢次浮沈,近來已少聞其名。
美麗島事件又名高雄事件,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發(fā)生在高雄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這是從“二二八事件”以後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事件發(fā)生的遠因是人民自發(fā)的集會遊行在戒嚴之下長久受到阻撓壓制,因此激進的反對者亟思利用各種機會與方式突破政府的限制。近因則起於1978年12月的美中建交與美臺斷交,以及政府宣告無限期停止正在進行的一切選舉活動。黨外人士反對此一決定,當即發(fā)表國是聲明,要求恢復選舉,並主張臺灣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但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前,已有幾個事件發(fā)生。1979年1月,黨外運動的重要領袖餘登發(fā)以叛亂罪名遭到逮捕。於是,黨外和民間自發(fā)舉行了國民黨在臺執(zhí)政以來第一次的集會遊行,要求釋放餘登發(fā),是謂橋頭遊行(橋頭在高雄縣橋頭鄉(xiāng),現(xiàn)為高雄市橋頭區(qū))。參加者有多位知名黨外人士。同時,黨外人士也組織了律師團和“人權保護委員會”為餘登發(fā)辯護。餘登發(fā)於1980年9月死於自宅,死因至今猶有爭議。
1979年5月,黃信介申請創(chuàng)辦《美麗島》雜誌,以施明德等激進派為骨幹。同時,一批“反共義士”則另外創(chuàng)辦了《疾風》雜誌與《美麗島》打對臺,甚至不斷襲擊破壞各地《美麗島》雜誌的辦公室和服務處。《美麗島》雜誌的知名度反而不斷提高,到了當年11月已經達到8萬冊的發(fā)行量。
11月30日起,《美麗島》雜誌以紀念國際人權日為名義在高雄市申請舉辦集會遊行,但一直不獲批準,且在1979年12月10日前一天被以各種理由阻撓禁止。直到12月10日當天才獲準,卻又因偶發(fā)狀況,而取消準許,甚至派出鎮(zhèn)暴部隊封鎖遊行隊伍。於是氣氛愈益緊張,雙方衝突逐步升高,乃至一發(fā)不可收拾。在蔣經國“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指令下,憲警50多人受傷慘重,民眾反而無人受傷。事後,全臺進行大逮捕,施明德直到1980年1月9日才被懸賞捕獲,被捕渉案人數(shù)達152人,91人被釋放。在國際壓力下,原死刑判決均改為無期或有期徒刑,審訊過程和被告陳辭也都破例公開報導。
美麗島事件後,臺灣又發(fā)生了兩件震驚中外的事件,引起美國的關注與介入,包括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及江南命案。1982年2月28日,美麗島事件中的林義雄母親及雙胞胎女兒竟遭殺害,僅有一名倖存,至今未能破案。1981年5月,旅居美國的數(shù)學教授陳文成攜妻、子返臺探親,因曾捐款給《美麗島》雜誌而於7月2日被警備總部從家中帶走,次日陳屍於臺大校園。曾邀請美國法醫(yī)來臺“觀看”屍體,但至今仍真相不明,此即陳文成案。1984年4月華裔美籍作家江南(劉宜良)命案則促使蔣經國取消國防部“情報局”,改組為“軍事情報局”,也間接加速了臺灣的民主轉型。江南案頗為複雜,當時己確認為兩岸雙面間諜的江南,事後才知道他也是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線民。在情報局授意下,被竹聯(lián)幫總堂主陳啟禮等人在美國三藩市刺殺。刺殺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所撰寫的“蔣經國傳”涉及一些忌諱。美國因外國政府涉及在美國本土刺殺美國公民而勃然大怒,美臺關係一時陷入谷底。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等一系列案件劇烈地改變了臺灣的政治和社會,從1978蔣經國當選中華民國總統(tǒng)到1988去世的十年間,蔣經國逐漸減少獨裁,保守死硬派逐步被替換。1986年11月在蔣經國總統(tǒng)的默許下民主進步黨宣佈成立。1987年7月蔣經國總統(tǒng)宣佈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大陸探親等,臺灣的民主轉型於是快馬加鞕。當然這或許也和1979年1月1日生效的“臺灣關係法”有關係,因為它保障了臺灣的安全與政經社會的穩(wěn)定,明確劃定了臺灣的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邊界,但不包括金門和馬祖等鄰近福建省的外島。
那麼蔣經國時期的這些發(fā)展對大陸有哪些啟發(fā)?在未來的大陸政治民主化過程中,能否允許獨立候選人參選鄉(xiāng)鎮(zhèn)和縣一級的首長而不會發(fā)生中壢事件那樣的情況,以及像許信良被拒於國門之外的情況?對未來可能的大規(guī)模遊行,領導者能否像蔣經國那樣,讓員警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違反法律者,能否做到公開審訊,讓律師為其做真正的辯護?中國大陸的政治民主過程能否避免類似臺灣那樣的血案發(fā)生?
其實本書關於循序漸進地、各方面同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正是為了避免中壢事件以及各種血案那樣的事情發(fā)生,甚至可以避免像美麗島事件那樣的大規(guī)模遊行以及所造成的各種後果。比如我們提出的縣級選舉由黨委提名兩位候選人,然後由人大來選舉縣長,就是一個比較平穩(wěn)的過渡。之後再發(fā)展到可以由獨立候選人和共產黨的候選人的競爭的階段。應該看到,即使有獨立候選人參選,共產黨的候選人當選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因為他們通常知名度更高。由於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學習到了民主的思想和手段,類似中壢事件那樣的情況就不太可能發(fā)生。另外由於本書所闡述的各個方面政治體制同步改革的原因,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未來的較大程度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如開放黨禁和報禁,允許不同政黨競爭各界領導的職位,都有了一定的準備,故而不太可能發(fā)生林宅血案、陳文成案、江南案那樣的問題。當然人們仍然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如何準備,仍然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fā)情況發(fā)生。所以臺灣的經驗對大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我們希望大陸的開放黨禁和報禁不需要經過臺灣這些血案就可以發(fā)生。這也是我們進行這個政治體制改革的課題、編寫這本書的初衷。
(三)第三個時期(1988-1996),李登輝時代,民主轉型後面臨的問題及其對大陸的啟發(fā)
當然開放黨禁與報禁,並不表示萬事大吉。民主政治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還會遇到很多困難。儘管類似林宅血案那樣的事情不太會發(fā)生了,但是其他問題的解決仍然是非常艱難的。
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時任副總統(tǒng)的李登輝繼任總統(tǒng)並代理黨主席。此時,國民黨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蔣宋美齡致函時任國民黨秘書長李煥表達異議,認為不急於讓李登輝當黨主席。同年7月,國民黨十三全會發(fā)生黨主席產生方式為“起立”或“票選”之爭。最後以起立鼓掌方式通過由李登輝擔任黨主席。
1990年2月以後,接連的幾個重大的轉變標誌了臺灣的政治發(fā)展的步伐: 一是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又名“三月學運”。全臺各地大學生約6000人集結在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抗議,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要求。其要求於同年6月由李登輝總統(tǒng)逐步落實。1991年5月1日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12月立法院、監(jiān)察院、國民大會的第一屆委員全體退職,終結了“萬年國會”的現(xiàn)象。二是1994年首次省長和直轄市長民選,意味著中央一級政權機構的首長是由民選產生,而非由政府指派。三是1996年首次由公民直選總統(tǒng)。李登輝稱之為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有別於兩蔣時代的“第一共和”。在此期間,臺灣的民主轉型可謂突飛猛進,勢不可擋。
另一件重要卻不為一般人注意或故意忽視的事情是:中國國民黨在1994年正式取得社會團體的法人地位,獲得第一號政黨證書,財產也向法院辦妥登記。一個近百年歷史的革命黨終於成為民主政治下的普通政黨,和其他的政黨一同處在平等的地位,公平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在李登輝訪美及1996年總統(tǒng)大選的最後階段,中共均以飛彈演習恐嚇臺灣,第一次發(fā)生於1995年7月,中共先後對臺灣東北角外海發(fā)射六枚導彈,並進行登陸演習,以抗議李登輝訪美。第二次發(fā)生於1996年3月,時值首次總統(tǒng)直選。兩次危機時,美國亦均緊急調動航空母艦群前往臺灣海域應對。這也說明了在美國的保護下,臺灣可以安全而穩(wěn)定地在確定的邊界內進行民主轉型。
從1988到1996年的民主轉型過程是頗耐人尋味的。首先,開放黨禁和報禁之後面臨的問題自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國民黨為了維護其代表大陸的合法性,保持了國民政府遷臺之前選出的國會代表,儘管在赴臺40多年之後,在不可能反攻大陸的情況下,這個國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它既不能代表大陸的人民,也不能代表臺灣的人民。所以廢除這個沒有代表性的國會、選舉一個能夠代表當?shù)厝嗣竦牧⒎ㄔ簞菟厝弧M瑯拥膯栴}將來大陸也會碰到。人民代表大會到底有多少代表性?如果像國民黨政府那樣全面廢除人大和政協(xié),勢必會造成很多混亂。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只有按照本書所提出來的循序漸進的辦法,讓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xié)逐漸增加自己的代表性與合法性,這樣一來便不會產生臺灣所遇到的尷尬問題。
其次,省和省屬直轄市首長以及總統(tǒng)的直選,可以說是民主轉型的題中應有之意,是民主轉型的最高級階段,也是最難的階段,但是這在臺灣也都實現(xiàn)了。那麼未來的中國大陸情況如何?本書談到了省長的選舉,可以由省人民代表大會間接、差額選舉產生。那麼國家主席的產生,也可以由全國人大的代表間接、差額選舉產生。因為按照本書的設計,各級人大的代表性均得到增強,自然省和全國的主要首長的選舉也會有相應的代表性。而直選則要看間選的效果以及全民民主素養(yǎng)的提高之後再舉行了。中國大陸和臺灣相比,較地廣人多,先間選後直選、循序漸進可以減少不確定性,達到和平民主轉型的目的。
再次,中國國民黨在1994年正式取得社團法人的地位,並在法院登記了自己的財產,成為一個和其他政黨平等的政黨。這是民主轉型的根本標誌。北大教授賀衛(wèi)方提出中國共產黨也應該註冊成為法人,有自己獨立的銀行帳戶,黨庫和國庫分開,黨的幹部不在國庫拿工資,而由黨費支出。網(wǎng)上另外一些人也提出全國各級黨組織的辦公用房,如果是用公家的房子,要簽訂租用合同,並按月付費。各級黨代會,黨的活動的費用,如宣傳費用、食物費用、人工費用等,全部由黨費支付。每年慶祝黨的生日的宣傳費、會務費等各項費用,也不使用國庫的錢。中國共產黨支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他國共產黨幹革命的經費,也應由黨自己支付。黨的經費由黨費/黨員的資助/企業(yè)家的贊助/國際對黨的友好人士和組織的資助所構成。其他八個民主黨派的活動,資金也全靠自籌。
讓共產黨和其他政黨一樣處在平等地位,這恐怕是很難邁出的一步。但是從長遠來看,或許這是躲不開的一步。其實除了黨員所交的經費以及捐贈之外,共產黨在執(zhí)政時期,可以有意識地扶植自己的黨員辦黨營企業(yè),所有收入除運營經費及稅收之外全部歸黨庫。於此同時,逐漸將黨庫與國庫分開、黨產與國產分開。這其實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沒有討論軍隊國家化的問題。但是在上面這些問題解決之後,在政治高度民主化之後,軍隊國家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最後,我們在上面提到了美國保護臺灣的民主轉型的問題。中國大陸在民主轉型的問題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國家會干涉,領土也不會受到侵犯,是沒有迫切的安全問題的。所以外部環(huán)境對民主轉型是非常有利的。唯一的顧慮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否會因為轉型而增加分離主義的危險。但是由於本書提出來的方案是循序漸進、全面改革的方案,少數(shù)民族也會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大家庭裡遠比分離出去的利益要多很多。所以這個顧慮是可以被消除的。我們在民族問題一章和邦聯(lián)式的聯(lián)邦一章對這些問題也做了討論。
(四)第四個時期(1996-2014),陳(水扁)馬(英九)時代,兩次政黨輪替,反服貿學生運動及對大陸的啟發(fā)
第一次政黨輪替的結果是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tǒng)(2000/3/18),主因是國民黨的分裂。陳呂(秀蓮)得票率39.30%,親民黨的宋(楚瑜)張(昭雄)得票率36.84%,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因為陳水扁當選總統(tǒng)時的票數(shù)未能過半,以致合法性不夠強,民意基礎較弱。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又未過半,泛藍陣營在立法院也大肆抵制,憲法未釐清總統(tǒng)與立法院之權力,民進黨也未準備好執(zhí)政;所以,陳水扁在首次執(zhí)政任內風波不斷。2004年,陳水扁以0.228%的些微差距連任成功,進入第二任期。這個時期裡卻發(fā)生了兩件大事,一是319槍擊案。在選前晚上發(fā)生了詭異的槍擊案,因為陳水扁只受到皮肉之傷,又查不出真兇和槍枝,在臺北激發(fā)了持續(xù)近月的上街抗議。二是“倒扁運動”。2006年年中後,陳水扁周遭人士陸續(xù)傳出多起貪腐事件,終於發(fā)生了施明德領導的“百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2006年9-10月臺灣各地陸續(xù)發(fā)生了“紅衫軍”群眾示威與零星衝突的事件,運動使臺灣社會分裂成藍綠兩大陣營。美國雖然擔心中共會趁亂攻臺,但並未成真,只是讓人民更清楚認識到民主政治並不保證反對黨就一定更好更正確。
第二次政黨輪替是馬英九於2008年5月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tǒng),為國民黨取回政權。他當選的主要原因是形象清新,沒有貪腐醜聞。雖然他的臺語不流利,出生地是香港,但是多數(shù)臺灣人仍然投票給他,不受籍貫的影響;這說明了在全國性的選舉中,民主政治超越了地域主義。2012年4月馬英九競選連任成功,但是在不到二年的時間裡,他的民調支持度卻跌到9.2%,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主要原因是人民發(fā)現(xiàn)領導人的品格固然重要,但做事的能力更重要。而他的缺點正是自以為是,卻又不敢承擔;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好事做不好,壞事不敢做?!?/p>
轟轟烈烈的反服貿學生運動發(fā)生於2014年3月13日,持續(xù)約一個月,他們提出來“監(jiān)督立法”、“審查服貿”、“公民憲政會議”等三項訴求,亦即先將約十個版本的“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經過人民討論後完成立法,再逐條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定”。至於“公民憲政會議”,則意欲將失靈的、無法反應真實民意的代議制,代之以公民直接參與的方式,進行憲政層次的議題討論。
這次學運的意義不在於號稱50萬人的浩蕩聲勢或其原因,重要的是它對臺灣民主轉型、區(qū)域經濟整合、兩岸關係的深遠影響。首先,這次學運代表著臺灣民主的進一步轉型。擔任總統(tǒng)和黨主席的馬英九,以及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個大黨,在民主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階段時,均仍停留在威權時代的情境和選舉的氛圍中,沉醉在罔顧民意的黑箱大戲裡。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一看到學生群眾就情不自禁地用臺語高喊“凍蒜(當選)”!鬧了一個大笑話。當施明德的女兒在立法院的牆上噴漆,寫下“當獨裁已成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時,那種感召力和震撼力有如孫中山先生,顯然延續(xù)了臺灣早期反對運動的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學運領袖尊奉自焚而死的鄭南榕為革命先烈。換句話說,這些傳統(tǒng)政黨在受到新的世代(30歲以下)的挑戰(zhàn)。他們只有迎接這些挑戰(zhàn),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夠有執(zhí)政的機會。
其次是反服貿學運對臺灣參加區(qū)域經濟整合的影響。先是藍綠混戰(zhàn),然後是反服貿學運,雖然決定了“先立法,再審查”,但是按照上述的原則,就有可能曠日費時,也難以展現(xiàn)臺灣貿易自由化的決心及貿易談判的可信度。間接地,不僅妨害臺灣的經濟成長,也可能難以參加“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xié)議(TPP)”和“區(qū)域全面經濟夥伴協(xié)定(RCEP)”,而被排擠在區(qū)域經濟整合之外。經濟部對此,在媒體上做了許多宣導。但服貿協(xié)議及其監(jiān)督只是個假議題,真正的問題如下所述。
最後,是這次學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反服貿學運的主要動機顯然是出於對中國大陸的反對、抗拒與恐懼,擔心臺灣過度向中國大陸傾斜將使其喪失自主性。是以,馬英九總統(tǒng)無論如何努力改善兩岸關係,並將其列為主要的政績,都只能獲得傾中賣臺的駡名;這也是李登輝總統(tǒng)任內之所以主張戒急用忍之故。更深入地探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臺獨運動新世代(即90以後)的一次大操兵!他們可能考慮過中共和美國的反應,也衡量過在國際和國內經濟的損失。但是這一切和臺獨建國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況且,只要臺獨成功了,時間可以解決一切!8
從依賴理論來看,做為邊陲地帶的臺灣,對中心地帶的中國大陸發(fā)生依賴的情形,是無可避免的,只有輕重緩急之分。最理想的狀況是減緩依賴的速度和減輕依賴的程度。所以,對中共而言,反服貿運動只是減緩改善兩岸關係的腳步,受害的只是臺灣自己而已,對中共無傷。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官方的反應是中立溫和的,但是似乎尚未針對學運新世代的真正要求提出對策。9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學運一開始就公開展示“臺灣獨立”的標語和旗幟。它們不曾受到在場學生的質疑或反對,而且還得到家人的支持,明白表態(tài)他們是民進黨的鐵桿支持者。更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總統(tǒng)在學運即將結束時,在與美國華府智庫戰(zhàn)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視訊會議之際,表示兩岸關係已達六十多年來最佳狀態(tài),雙方簽署了廿一項協(xié)定,“只要臺灣人民支持,我們也不排除政治議題”,並認為馬習(近平)可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面。但是,他立刻說,中方認為這樣的提議並不理想。10
馬英九總統(tǒng)在這裡所說的“政治議題”應該是指中國統(tǒng)一的問題。然而這是和學運學生的臺獨要求南轅北轍的,臺灣的政治發(fā)展在這裡似乎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共要扮演什麼角色呢?是指揮交通的員警呢?還是事後嚴懲的執(zhí)法者?抑或是……?
上述發(fā)展對大陸的啟示在哪裡呢?首先,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原因是中國國民黨的分裂。如果不分裂,民進黨是不可能勝選的。如此看來,如果中國共產黨不分裂,即使全國大選,共產黨也不會輸給其他任何政黨。其次,即使輸了,共產黨也可以再將政權奪回來。第三,所有這些可能的前提是共產黨必須自我改造成為人民可以信賴的政黨?,F(xiàn)在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反腐敗運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隨後必須在政治體制改革上下功夫。這也是這次臺灣學運的啟示。政黨政治如果不與時俱進,政黨就會面臨被歷史的大潮所淘汰的危險。第四,本次學運是對大陸政府的一個警示,如果再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將來的統(tǒng)一就會越來越難。換而言之,即使政黨輪替了,民主制度比較成熟了,仍然會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餘地,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仍然會很多。而如果現(xiàn)在還不改革,將來問題會越積越多,積重難返,那恐怕不是國家和民族之福。
8見聯(lián)合報社論,“觀察學運中‘世代叛逆的三個面向”。聯(lián)合報,2014/4/14, A2。
9范世平,“張志軍願見學運學生,但‘兩岸一家親說法,恐怕雞同鴨講臺灣新世代認同北京如何面對”。聯(lián)合報,2014/4/14, A15?!袄硇浴⒌驼{看學運陸並未施壓王陏琦:大陸慢慢瞭解臺灣多元社會不是壞事”旺報,2014/4/12,A4。“服貿能否重談國臺辦:無先例陸官員強調將會更關照臺灣社會面感受”。同前書,A5?!斑^不過服貿陸:臺灣只有三個選擇若不通過等陸加入《服貿總協(xié)辦》屆時臺被迫開放更大”。同前書,A7?!瓣懮虅詹浚?兩岸經貿臺受益多”。同前書?!斑@樣搞會悶死自己”。同前書,C3。
10聯(lián)合報,2014/4/10, A3。馬總統(tǒng)沒有明講“政治議題”是什麼,但極可能是指中國統(tǒng)一的問題。然而這也是臺獨人士最大的焦慮。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