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紅
?
集束化護理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
許玉紅
目的:探討集束化護理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方法:將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5例老年髖部手術患者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2015年1~12月收治的25例老年髖部手術患者為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第4天屈髖達70°人數、屈髖達70°時間和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術后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第4天屈髖70°人數多于對照組(P<0.05),且患者屈髖達70°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集束化護理能減少老年髖部手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縮短康復時間。
髖部手術;集束化護理;老年患者;圍手術期
隨著老齡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髖部手術也越來越多,手術的年齡也越來越高,而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使術后護理工作較為復雜、繁鎖。為提高老年髖部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常規(guī)的護理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有效實施“循證實踐指南”的一種方法[1]。集束化護理的每個元素都經臨床證實能提高患者結局,他們的共同實施比單獨執(zhí)行更能提高患者結局[2]。本研究對我科老年髖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進行了集束化護理,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12月老年髖部手術患者2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齡60~82歲,平均(75.10±6.00)歲;股骨頸骨折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8例,股骨頭壞死4例;其中15例合并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選取2015年1~12月老年髖部手術患者25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齡62~86歲,平均(77.10±6.00)歲;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9例,股骨頭壞死5例;其中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觀察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集束化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1.2.1保持正確體位保持髖關節(jié)伸直外展、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抬高20°~30°,膝部墊小軟枕使膝部微屈15°,以免影響血流;患肢足部著丁字鞋,足尖向上,防止患肢內收、內旋。術后定時翻身:伸直術側髖關節(jié),保持輕度外展中立位,同時向下伸直患側上肢、展平手掌墊于股骨大粗隆后面,協(xié)助向術側翻身,注意根據切口疼痛情況來確定翻身時間;協(xié)助向健側翻身者,要在兩腿之間墊長方枕,防止患肢內收內旋以防脫位、松動等。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宣教,告知保持正確體位的重要性,切不可自行隨意翻身。
1.2.2病情觀察與用藥護理入院后嚴密觀察患者??萍膊〉牟∏楹突A疾病變化,保證患者在各系統(tǒng)指標數據、病情穩(wěn)定下再進行手術。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面色、患肢腫脹程度、末梢血運、皮溫、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加強基礎疾病的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匯報處理。術前術后積極遵醫(yī)囑使用藥物防止高血壓病、心血管疾病的突發(fā);術前、術中、術后監(jiān)測血糖,根據血糖情況遵醫(yī)囑使用胰島素,保證血糖在正常穩(wěn)定范圍;遵醫(yī)囑使用抗凝藥,防止血栓形成,同時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
1.2.3疼痛的護理入院即對患肢的疼痛進行數字疼痛評分(NRS),保證正確的體位,及時處理患者的疼痛,保證患者的體力和睡眠。術后24 h內每隔4 h進行1次NRS評分,并給予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保持環(huán)境燈光柔和,選用柔和的輕音樂,舒緩情緒,將疼痛減到最低的程度。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使其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治療。
1.2.4飲食與排便護理根據病情加強營養(yǎng),如多吃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注意少量多餐,以增強體力免疫力,促進恢復。入院和術后6 h后每天晨起1杯白開水或淡鹽水,適當吃含粗纖維的食物并配合食用乳果糖等。進行腸道功能訓練[3]:護士協(xié)助患者排空膀胱,取仰臥位,先給予下腹部沿肚臍為中心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順時針按摩。生物反饋訓練:每天晨起進行縮腹縮肛運動10 min,訓練后有意識定期排便,防止大便干燥、便秘引起腹壓增高而影響靜脈血流。鼓勵患者多飲水及自行排尿,盡量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鍛煉膀胱排尿功能,并協(xié)助患者做好排便排尿后的護理。
1.2.5早期功能鍛煉術后6 h清醒后即開始主動做擴胸、深呼吸、有效的咳嗽運動,定時拍背,促進肺功能,防止院內肺部感染。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4]:足背伸12 s放松5 s,再足跖屈10 s放松5 s,每小時練習4 min(8組),每天10~12次。術后6 h患肢練習股四頭肌運動,每天3次,每次5~10 min;并利用床上吊環(huán)、雙上肢、健側下肢的三點支撐做引體向上抬臀運動。術后第1天床頭可抬高10°~15°、屈膝屈髖10°~20°;術后第4天床頭可抬高45°半臥位、屈膝屈髖60°~70°;術后第5天可扶患者床沿做起,髖關節(jié)角度大于90°(雙腿自然下垂)?;顒右獜谋粍又饾u過渡到主動,從少到多、從小到大進行,注意循序漸進、勞逸結合,活動度不使自己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屈髖不能大于90°。拆線后早期在他人看護下扶拐下床活動(注意起床三部曲),患肢負重從無到輕到中到正常,注意安全防止再次跌倒。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間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脫位松動斷裂、DVT、壓瘡、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統(tǒng)計術后第4天屈髖達70°人數及兩組患者屈髖達70°天數和住院時間。
2.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和第4天屈髖70°人數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和第4天屈髖70°人數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屈髖達70°天數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屈髖達70°時間比較
注:1)為t′值,2)為u值
近年來,由于老齡化加快,老年髖部手術患者逐漸增多,而老年群體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身體機能下降,需要為老年髖部手術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在促進患者恢復的同時,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集束化護理以循證護理為基礎,集合了能夠改善護理質量的相關措施,可以為患者提供更系統(tǒng)的護理服務。相比于常規(guī)的圍手術期護理,集束化護理具有綜合性、預見性、主動性等優(yōu)勢,能夠提前對圍手術期護理中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判斷,并主動采取措施預防圍手術期可能發(fā)生的各類問題。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的集束化護理中,還異常強調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這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進一步改善護理質量[5]。
結果顯示,并發(fā)癥發(fā)生中,觀察組術后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第4天屈髖70°的觀察組達到了80.00%,遠高于對照組的31.58%(P<0.05),且兩組屈髖達70°的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也短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護理中采用集束化護理,可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這與趙學香等[6]的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運用集束化護理,能夠有效地預防便秘、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單君,朱健華,顧艷葒.集束化護理理念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0):889-891.
[2]Resar R,Ponovost P,Haraden C,et al.Using a bundle approach to 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J Qual Patient Saf,2005,31(5):243-248.
[3]李群,周彩虹.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患者便秘的集束化護理[J].當代護士,2013(6):139-140.
[4]耿艷莉,龔云.早期踝泵運動預防TURP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護理學雜志,2014,29(14):34-35.
[5]李成香.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103-105.
[6]趙學香,文艷紅.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集束化護理[J].光明中醫(yī), 2014,29(4):828-829.
(本文編輯陳景景)
2016-01-13)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3.017
226001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老年康復醫(yī)院
許玉紅: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