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峰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
自擬黃芪桃紅湯輔助化療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
徐雪峰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黃芪桃紅湯輔助化療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及臨床療效。方法將134例乳腺癌術后接受化療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7例,對照組給予單純CEF方案化療,觀察組給予CEF方案+自擬黃芪桃紅湯治療,2組均治療3個療程(3周為1個療程);觀察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變化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CD3+、CD4+、CD8+、CD4+/CD8+)及體液免疫指標(IgG、IgA、IgM)均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明顯改善(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藥物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Karnofsky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均<0.05),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擬黃芪桃紅湯輔助化療能夠顯著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輕化療時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關鍵詞]黃芪桃紅湯;乳腺癌;免疫功能;生活質量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危害女性群體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在我國女性腫瘤中已位居首位[1]。臨床中主要以外科手術結合放化療的方式治療乳腺癌,尤其是手術+術后輔助化療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綜合治療措施,該療法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2]。然而,由于大部分化療藥物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在患者化療期間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亦能夠對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產生抑制效應[3]。此外,乳腺癌術后患者化療期間均存在一定藥物毒副反應如肝腎毒性、消化道反應、脫發(fā)、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等[4]。因此,臨床中如何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減輕化療時的毒副反應,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個需迫切解決的難題,同時亦是中醫(yī)藥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本研究觀察了自擬黃芪桃紅湯輔助化療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及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女性乳腺癌術后接受化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9~72 (49.3±10.1)歲;手術方式:保乳手術19例,改良根治術115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7例,浸潤性導管癌87例;TIM腫瘤分期Ⅰ期23例,Ⅱ期80例,Ⅲ期31例;患者乳腺癌診斷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斷規(guī)范》中相關標準,并經過病理學及細胞學診斷;患者預計生存期在半年以上;Karnofsky評分≥60分;患者納入前均未接受過相關化療治療,未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前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均正常。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功能障礙者;化療禁忌證者;對該研究藥物過敏者。將134例乳腺癌術后接受化療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67例,年齡29~72(49.8±8.1)歲;TIM腫瘤分期Ⅰ期12例,Ⅱ期41例,Ⅲ期14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2例,浸潤性導管癌22例,其他3例;手術方式:保乳手術9例,改良根治術58例;淋巴結轉移48 例。對照組67例,年齡29~72 (48.6±10.9)歲;TIM腫瘤分期Ⅰ期11例,Ⅱ期39例,Ⅲ期17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0例,浸潤性導管癌25例,其他2例;手術方式:保乳手術10例,改良根治術57例;淋巴結轉移5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實施前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在術后2周內開始化療,化療方法采用CEF方案[5]: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表柔比星70 mg/m2+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化療期間可給予常規(guī)補液、利尿及保肝,并適時應用格拉斯瓊或甲氧氯普胺止吐。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自擬黃芪桃紅湯治療,組方:黃芪30 g、生薏仁20 g、茯苓15 g、太子參15 g、赤芍12 g、紅花12 g、白術10 g、桃仁10 g、當歸10 g、炙甘草6 g、陳皮6 g,每天1劑,煎取500 mL,分2次服用。2組均以3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①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指標:CD3+、CD4+、CD8+、CD4+/CD8+、IgG、IgA、IgM。IgG、IgA、IgM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CD3+、CD4+、CD8+、CD4+/CD8+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②記錄2組臨床療效。運用RECIST標準進行臨床療效的評估[6]。完全緩解(CR):乳腺腫瘤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腫瘤面積減少>50%;穩(wěn)定(SD)為腫瘤大小未見明顯改變;進展(PD):腫瘤面積增大,患者病情惡化。臨床緩解率(RR)為CR+PR之和。③記錄2組治療期間藥物毒副作用,肝腎毒性、消化道反應(嘔心嘔吐)、脫發(fā)、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④生活質量評價采用Karnofsky(KPS)評分[6-7];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高,得分越低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越差,若得分<60分,標準化化療無法實施。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指標比較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CD3+、CD4+、CD8+、CD4+/CD8+)及體液免疫指標(IgG、IgA、IgM)均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明顯改善(P均<0.05)。見表2及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體液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g/L)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藥物毒副作用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治療期間Karnofsky評分情況比較2組治療后Karnofsky評分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U=2.321,P<0.05)。見表6。
表6 2組治療期間Karnofsky評分情況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常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其原因可能與化療藥物的選擇性較弱,在殺滅機體癌細胞的同時,亦能夠對淋巴細胞、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等機體的免疫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作用,加之手術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常導致患者免疫抵抗力降低[7]。此外,化療過程中產生的毒副反應如轉氨酶異常、消化道不適,造血系統(tǒng)功能受損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4]。因此,提高術后化療患者機體的免疫抵抗力,降低化療期間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延長患者生命,是臨床治療的關鍵。
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機制主要包括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其中以細胞免疫為主。細胞免疫機制中的主要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T淋巴細胞,其中T淋巴細胞在機體抗腫瘤的免疫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8]。T淋巴細胞目前按照其細胞表面抗原的不同分為CD4+T(Th細胞,簡稱CD4+)和CD8+T細胞(Ts細胞,簡稱CD8+),CD4+T與CD8+T及其兩者比值(CD4+/CD8+)的動態(tài)平衡目前被認為是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定與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9]。相關研究證實[6-7,10],腫瘤患者化療后免疫功能低下,可表現為CD3+、CD4+細胞、CD4+/CD8+、NK細胞計數的下降,而CD8+則有所升高,提示化療對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可起到損害效應。此外,機體體液免疫功能亦是機體免疫機制的一部分,負責體液免疫的免疫細胞主要以B細胞為主,該細胞通過產生抗體以及激活單核巨噬途徑提高機體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IgG、IgA、IgM目前被認為是體液免疫中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體活性,能夠直接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6-7]。當機體經歷化療后,免疫細胞受到抑制,機體此類免疫球蛋白亦出現不同程度的合成不足,血清含量偏低等情況,對患者病情恢復及預后產生不利影響。
中醫(yī)學認為機體產生的腫瘤是由“正氣虧損而致后邪氣踞之”所致,乳腺癌作為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諸多中醫(yī)學家將乳腺癌歸屬于 “乳巖”及“乳石癰”等范疇。乳腺癌患者由于接受化療,常導致機體毒邪內侵、氣陰兩虛,進而耗傷氣血津液,損傷臟腑功能,致使機體氣血陰陽失調,氣滯血瘀,最終引起患者脈絡受阻,免疫功能降低。谷雨等[11]認為乳腺癌的發(fā)病病機為“氣虛血弱,肝腎不足,沖任空虛,而至氣血運行異?!?。金代著名中醫(yī)學家張元素曾記載“蓋積聚瘤瘕,必由元氣不足,不能運化流行而致之”。中醫(yī)學中所指的“正氣”與西醫(yī)學中的免疫功能一脈相承,而“邪氣”則指西醫(yī)學中的各種致病因素,因此,中醫(yī)學中關于腫瘤發(fā)病病機與現代醫(yī)學所闡述的發(fā)病機制具有一致性[12]。針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正虛邪實、氣虛血瘀的病機,并依據中醫(yī)之理論“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的原則,采用自擬黃芪桃紅湯進行治療,該方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的良效,并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的功效。方中太子參、黃芪益氣扶正治其本,并能夠活化T淋巴細胞,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亦能夠調節(jié)組織細胞的代謝,并能一定程度地減輕腫瘤患者化療藥物的骨髓毒性反應,減低白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癥的發(fā)生率。茯苓、白術、生薏仁、炙甘草、陳皮等則能健脾益氣,使氣血津液生化有源,以固正氣,致邪氣易被驅逐或殺滅。桃仁、當歸、赤芍、紅花則能夠活血化瘀治其標,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之功效?,F代藥理學證實[13-14],黃芪中的主要成分黃芪多糖、生物堿、氨基酸等均能夠增強機體的抗體生成,提高機體中血清IgG、IgA、IgM含量;亦能夠顯著調節(jié)及活化T淋巴細胞, 提高CD3+、CD4+細胞、CD4+/CD8+、NK細胞比例。此外,在發(fā)揮以上功能的同時,還能夠增加脾臟重量,而脾臟作為機體抗體生成的重要器官,因此,對于增強其免疫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15]。此外,相關研究亦證實了在氣陰兩虛型肺癌患者的化療中,黃芪具有顯著的減毒作用,能夠降低患者的造血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的毒副反應,及具有一定的肝腎保護功能[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CD3+、CD4+、CD8+、CD4+/CD8+)及體液免疫指標(IgG、IgA、IgM)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且出現一定的惡化趨勢,這與劉海舟等[10]報道基本一致,提示患者在進行化療時,患者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治療后觀察組免疫功能明顯改善,提示加用黃芪桃紅湯后,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藥物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Karnofsky評分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黃芪桃紅湯能夠增加化療的臨床治療療效,能夠減輕化療期間的藥物毒副反應,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與其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細胞的殺滅腫瘤作用的機制有關。
綜上所述,自擬黃芪桃紅湯輔助化療能夠顯著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并提高臨床治療療效,并減輕化療時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柯居中.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流行趨勢及人群篩查策略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2013
[2]劉力,劉國文,譚米多. 乳腺癌的綜合治療現狀[J].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3,33(1):60-63
[3]吳勤祥,劉清濤,陶俊. 唑來膦酸注射液對中老年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0(13):3656-3658
[4]葉村,陳娜,漆蘭. 中西藥物聯合減輕乳腺癌化療不良反應40例[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23(13):53-54
[5]徐有富,唐川. TEC與CEF方案在乳腺癌術前化療中的療效對比研究[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40(8):880-883
[6]王曉紅,李義慧,楊俊泉,等. 復方苦參注射液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療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3):2696-2698
[7]翟曉建. 復方苦參注射液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毒副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31(6):829-831
[8]石艷芬,陳梅英,蘇文芳. 腫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自然殺傷細胞數目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24(22):2888-2889
[9]嚴健,原永明,張舒. CD3+、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在腫瘤患者外周血中檢測的臨床意義[J]. 檢驗醫(yī)學,2013,41(10):901-903
[10] 劉海舟,盧海躍,張衛(wèi)峰. 復方斑蝥膠囊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2(1):125-128
[11] 谷雨,華海清. 中醫(yī)辨證分型與乳腺癌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 西部中醫(yī)藥,2015,28(4):85-87
[12] 山院飛,康鴻斌,張瑞明. 金龍膠囊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腫瘤防治研究,2014,29(5):456-459
[13] 李淑芳. 中藥黃芪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19(6):73-75
[14] 顧恪波,何立麗,王遜,等. 黃芪及其提取物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11):2326-2329
[15] 趙曉峰,何海根,章建萍. 黃芪對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6):749-751
[16] 陳曉霞. 復方黃芪口服液在晚期氣陰兩虛型肺癌化療中減毒作用的觀察[D]. 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3.013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23-2547-03
[收稿日期]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