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平
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正在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初中科學課程是以對科學本質(zhì)的認識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綜合課程。
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共包括四個方面: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
科學探究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它反映了科學所獨具的重要特征,科學探究是科學方法的核心,也是人們學習科學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徑與手段。大力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探究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數(shù)學生培養(yǎng)成科學精英,而是要使學生成為有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它既重視結(jié)果又強調(diào)知識獲得的過程,既關注知識的建構又注重知識的應用,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和全體參與,因而它特別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施。教師如何為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平臺呢?下面我以《科學》新教材七年級(上)P91探究《怎樣繪制學校平面圖》為例談談我的做法、想法。
一、案例背景
《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2節(jié)《地球儀和地圖》的第二課時:《地圖》。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nèi)绾问褂玫貓D、從地圖中準確快速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學習和掌握地圖的相關知識對學生們今后的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地圖的三要素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小學的學習使他們對地圖的知識已略知一二,但不全面具體。本節(jié)備課使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不至于枯燥無味,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二是在教學中如何充分體現(xiàn)、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將教學程序做了調(diào)整,設計了“畫、評、改、練、用”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任務。
二、案例描述
首先是畫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從“學校召開家長會,如何讓家長快速準確地找到班級位置”這一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切入,同學們想到了給家長畫校園平面圖。因此,讓學生自行分組后,每組的六位同學都特別積極,紛紛表示畫一幅最好的地圖獻給家長。校園是他們熟悉的地方,但是要繪制平面圖,他們首先要測量校園各建筑物、操場、路道的面積,還要提前學習和利用地圖三要素知識,這本身就是一個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另外,他們還要把具體的、直觀的、立體的事物抽象到平面的圖紙上,這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地圖繪制能力的訓練。
由于分組時學生很興奮,我被學生們的熱情所感染,竟然忘記告訴學生怎樣確定比例尺,用什么工具量,誤差怎樣確定為最小等許多細節(jié)問題。第二天學生們開始測量時,紛紛帶著從家里帶來的卷尺、直尺甚至還有20厘米的塑料直尺,還有幾組的同學什么也沒有帶,同組的同學互相埋怨起來,也有的同學竟責備老師事先沒有告訴他們應該帶什么工具來,我也懊惱自己的失誤??墒?,這時想彌補失誤也是不可能了,因為學生們都分組散開在校園內(nèi)。我想,這節(jié)課是浪費掉了,發(fā)現(xiàn)有的小組的組員甚至想投靠別的組了。正在此時,我看見第四組的組長趙仰同學從操場一角的廢棄物里找來一根一米多長的木棍,用另一組的皮尺一量,自制了一把長尺子,我表揚了他們很會動腦筋。同學們似乎受到了啟發(fā)紛紛仿效,細心的葉可從廢棄物里拉出一條大約三米長的電線來,跑到第三組借用他們的米尺量出電線的長度,然后兩個人拉著電線的兩端用電線當尺子量教學樓的長度。此時,我舒了一口氣,也許這節(jié)課不會白費。我抬頭看去,我平時最頭疼的調(diào)皮生張奇想出了一個我認為最簡單實用的辦法——步測,他向前跨五步,借用皮尺量出距離,又向前跨五步再用皮尺量出距離,算出平均每步距離相差無幾,于是他帶領他們小組用這種方法量出校園各建筑物、操場、路道的面積,由于他們的方法快捷,其他小組紛紛效仿。此時,我由衷地感到孩子們真了不起,如果我事先規(guī)定了工具和測量方法哪還有這么多精彩的生成嗎?我慶幸我的疏忽,正是我準備得不充分,給同學們留下了自己動腦解決問題的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究搭建了平臺。
各組數(shù)據(jù)出來后,如何確定比例尺又成了各組討論的焦點。有了上述經(jīng)驗,我既不輕易打斷他們的討論也不擅自給他們規(guī)定,他們拿出要畫地圖的紙量了長和寬,經(jīng)過討論各自定下比例尺。
看似熟悉的校園,要把它正確地畫到圖紙上并不容易,同學們畫的校園平面圖可謂五花八門,這正是我所期望的,但是錯誤百出,又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使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疏忽,沒有交代清楚。我選擇了幾幅同學們畫的、具有典型錯誤的校園平面圖在實物投影儀上放出,讓大家點評,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找到錯誤和不足。由于這些錯誤來自學生,所以我的指點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此時,我又一次覺得我的疏忽并不壞,有了我的疏忽才有學生眾多的錯誤,而糾正錯誤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比直接講授新知識更加深刻有效。這正是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地圖繪制能力的再訓練過程。在評議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要樹立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
在“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糾正錯誤,就這樣在“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探究、學習、總結(jié)了地圖的三要素知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我設計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由學生討論、探究得出答案,考查其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其思維的火花給予及時適當?shù)募?。其中有一道是“利用指向標定方向”的題目,由于我在備課時只想到“平移指向標”的方法,所以心中就認定了這個答案。當我打出題目,學生回答用“延長指向標”時我愣了一下,學生們從我的表情中捕捉到信息,認為這種方法不行,于是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確定此法可行,我的準備不足又一次給學生創(chuàng)設討論的平臺。
一節(jié)課就這樣在緊張、熱烈的討論、探究中即將結(jié)束,同學們有些意猶未盡。這時我布置作業(yè):(1)修改自己畫的校園平面圖,要求精益求精。(2)如果班主任老師要進行家訪或班里的新同學要去你家找你,請同學們自己繪制一張“家——學校路線圖”以便班主任或你的同學找到你家。(3)使用《永嘉楠溪江旅游圖》設計和選擇參觀旅游各景點的出行方式和路線,并簡要闡述自己的理由。
三、案例反思
探究學習本身沒有固定的、刻板的模式,教師應在深刻領會探究性學習的實質(zhì)的基礎上,結(jié)合教學實踐,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引導和幫助學生自覺、主動、自信地活動。本節(jié)課布置的幾道作業(y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力圖學以致用,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地圖的三要素為生活服務,同時為開展進一步探究搭建平臺。
我的幾個疏忽歪打正著地為學生探究學習搭建了平臺,這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是否教師越“馬大哈”越好呢?教師就沒有什么責任和作用了呢?不是的。教師的作用表現(xiàn)在:當出現(xiàn)問題時,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增長才干的機會。不論是在活動之初,還是面對無法裁決的結(jié)果,教師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他們應該也有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在探究活動中應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失敗??茖W的歷程本身就充滿著失敗和曲折,沒有先輩科學家的經(jīng)驗的積累和錯誤的教訓,我們的科學殿堂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般輝煌。從學生的探究能力上來說,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有獨立從事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探究教學時,要根據(jù)各種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探究學習搭建平臺,逐步過渡到讓學生學會獨立的探究學習。
通過這節(jié)課使我認識到,長期以來的灌輸習慣該改變了,應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論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都是潛在的人才,關鍵是教師要解放思想。教師不能嚴格控制探究的進程,牽著學生的鼻子搞“探究”,怕這怕那,放不開手腳。探究性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反饋、調(diào)節(jié)后才會找到方向和突破口的過程,而學生在初次嘗試中其自身反饋的意識和經(jīng)驗都有不足,而遭遇挫折后又難免停滯不前,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組間交流與合作,適時予以反饋、點撥和鼓勵,但也不能主導過多,使探究性學習流于形式。同時,教師要徹底實現(xiàn)自身角色的轉(zhuǎn)變,由傳統(tǒng)的課堂主宰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路橋?qū)嶒炛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