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著名呂 勇張 婕①
①中國.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通訊作者 E-mail:ly6312@163.com
·論 著·(發(fā)展心理)
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現(xiàn)狀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王著名①②呂 勇①△張 婕①
①中國.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通訊作者 E-mail:ly6312@163.com
目的:研究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現(xiàn)狀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方法:采用心理測量學方法編制出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結合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學生中進行測查,應用差異檢驗和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①男女大學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 0.111,P>0.05)、旁觀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②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學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觀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顯著差異;③大學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t=2.693,P<0.05)上均存在顯著差異;④當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維度分及總分為因變量時,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進入回歸方程。父親教養(yǎng)方式量表在4種情況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觀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總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進入回歸方程,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為因變量的條件下,因子Ⅱ(過分干涉、保護)進入回歸方程。結論:①自編的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達到心理測量學基本標準;②公正敏感性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③新生較高年級學生公正敏感性更強;④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公正敏感性較強;⑤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響,且父母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影響模式。
公正敏感性;教養(yǎng)方式;人格;大學生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正經(jīng)歷深刻的變化,面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不斷加大,這就使得社會公正問題日益凸顯。公正問題不僅關系到個體的切身利益,而且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密切相關。由于公正問題在社會科學中的基礎性,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都從自己的視域開展了相關研究。心理學家先后提出了公平理論、相對剝奪理論、程序公正理論等觀點來解釋公正知覺、公正情感和相應行為反應,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理論基本上都沒有從個體心理特征這個視角去解釋、探討。為此,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開始把研究公正問題的重點轉移到個體特質差異上,相繼提出了公正敏感性(Justice Sensitivity)、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等概念,成為心理學研究公正問題新的重要路徑[1]。
公正敏感性,是指個體對公正有多么敏感,個體知覺到不公正的難易,以及個體對不公正所作出反應的強烈程度[2]。它是一種獨立的、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按照自身卷入和損益程度的不同,Schmitt、Gollwitzer、Maes和Arbach將公正敏感性進一步細分為受害者敏感性(JSvictim)、觀察者敏感性(Jsobserver)和犯過者敏感性(JSperpetrator)[3]。所謂受害者敏感性是指因不公正事件而受到損失的人的敏感性;觀察者敏感性是指感知到不公正事件但沒有卷入其中的人的敏感性;犯過者敏感性是指從不公正事件中獲得了利益的人的敏感性。但是,這個區(qū)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不公正事件而受益的人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被動地從不公正事件中受益,另一類則是主動地促成不公正事件并從中獲益,而此時的犯過者敏感性則僅指向被動受益者。針對這一問題,Schmitt等人對公正敏感性的結構進行了再修正,把犯過者敏感性重新定義為主動促成不公正事件并從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而被動地從不公正事件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即之前的犯過者敏感性)則改稱為受益者敏感性(JSbeneficiary)[2]。至此,公正敏感性包含了4個成分:受害者敏感性(JSvictim)、觀察者敏感性(Jsobserver)、受益者敏感性(JSbeneficiary)以及犯過者敏感性(JSperpetrator)。
關于公正敏感性,國外已經(jīng)有了許多研究。Schmitt等人對公正敏感性與人格特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與自我相關的特質相關,如在社會比較情境下,受害者敏感性與嫉妒、報復和控制欲等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還發(fā)現(xiàn)觀察者敏感性及受益者敏感性與他人相關的特質相關,如親社會傾向和同理心等。因此,受害者敏感性主要表現(xiàn)為感知到的自己受到不公正對待的程度,而受益者敏感性與觀察者敏感性表現(xiàn)為感知到的他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程度[3]。此外,Schmitt等人使用統(tǒng)計學上多樣化的人口樣本來確定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與人格空間中各因素的關系。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具有因素效度。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不能由人格空間的各因素或其組合來表示[2]。Maes等人的研究表明,公正敏感性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可以將其視為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4]。但是Wijn和van den Bos的研究表明,盡管有些人的公正敏感性比較不容易受到不公正事件的影響,但是也有人會根據(jù)不同的公正事件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公正敏感性,即在經(jīng)歷一些不公正事件后,其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均會不同程度地提高[5]。
還有一些關于影響公正敏感性的因素的研究。Schmitt等人發(fā)現(xiàn),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就業(yè)狀況、婚姻狀況和居住環(huán)境)與公正敏感性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其中,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公正敏感性,受害者敏感性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犯過者敏感性隨受教育程度的增長而降低[2]。Gollwitzer和Biicklein通過跨文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互依型自我構念方式(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tyles)的個體對不公正事件有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在觀察到不道德行為時會產(chǎn)生更多的道德義憤,而獨立型自我構念方式(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tyles)的個體沒有類似的反應[6]。
公正敏感性也能影響到個體對待不公正事件的反應。Schmitt和Mohiyeddini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越大的人,在自身遭遇不公正事件后其情緒和行為反應也越強烈[7]。而后在實驗時中進行模擬不公正分配,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8]。Schmitt和Dorfel通過橫斷研究發(fā)現(xiàn),公正敏感型與職業(yè)滿意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呈負相關,受害者敏感性在該關系中的調節(jié)作用顯著,受害者敏感性越大,不公正對于心理不健康感覺的影響越為強烈[9]。Fetchenhauer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可以用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來預測個體在游戲理論實驗范式中的決策行為,即觀察者敏感性和犯過者敏感性越高,個體越傾向于遵循平等的游戲規(guī)則[10]。Gollwitzer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者敏感性與合作行為呈正相關,而受害者敏感性與反社會行為和自私自利的行為呈正相關[11]。Wischniewski等人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公正敏感性高的個體對于不公正事件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情緒和行為反應[12]。
還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公正敏感性與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及反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如Gollwitzer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受益者敏感性與親社會行為呈正相關,與反社會行為呈負相關,而受害者敏感性則相反[13]。他們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高的個體傾向于更少的公益投入,而觀察者敏感性高的個體傾向于更高的公益投入[11]。Strelan等人還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寬恕他人[14]。Traut-Mattausch等人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人對于改革性的政策越會存在多的抗拒心理[15]。總體來說,已有研究說明受害者敏感性與反社會行為呈正相關,而受益者敏感性與觀察者敏感則可以預測其親社會行為。
綜上所述,關于公正敏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正敏感性與個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及社會行為等結果變量的關系上,而對公正敏感性形成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仍然較少。而且,處于不同社會背景中的人們所經(jīng)歷的公正事件也會有所差別。因此,編制適應現(xiàn)階段我國人群特點的公正敏感性測量工具很有必要。
本研究擬參考國外學者關于公正敏感性結構的劃分,編制用于測量中國大學生的公正敏感性量表,并探討公正敏感性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關系。
1.1 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的編制
1.1.1 項目編制 為了探索大學生的公正敏感性,首先通過訪談和網(wǎng)上調查的方式,搜集大學生關于公正敏感性的信息。例如,在訪談時提問“公正是大家都很期待的,在你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公正的事存在嗎?請列舉出來。”通過這種方法了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經(jīng)歷哪些不公正事件,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在對所得資料加以整理的基礎上,編制項目。項目的編制由1名心理學專家和若干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共同完成。經(jīng)反復修改后編制出共包含39個項目的初測量表。該量表分為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下簡稱“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公正敏感性(下簡稱“受益者敏感性”)和旁觀者公正敏感性(下簡稱“旁觀者敏感性”)3個維度,每個維度13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
1.1.2 項目篩選 使用初測量表在天津某高校隨機選取150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有效被試138人。使用SPSS 16.0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處理。
首先計算各項目與其所屬維度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發(fā)現(xiàn)受害者敏感性各項目與該維度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497~0.778,皆達到P<0.001顯著性水平;受益者敏感性除項目1、2外,其余項目與該維度總分之間相關系數(shù)為0.397~0.819,皆達到P <0.001顯著性水平;觀察者敏感性各項目與該維度總分相關系數(shù)為0.476~0.791,皆達到P<0.001顯著性水平。故剔除受益者敏感性分量表的項目1、2。
然后采用臨界比率(Critical Ratio,CR)法繼續(xù)進行項目篩選,剔除鑒別度低的項目。首先根據(jù)每個被試各維度總分,將得分最高的27%的被試和得分最低的27%的被試分別劃歸為高分組與低分組,然后對兩組被試在每個項目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的t值即為項目分析的決斷值(CR值)。使用臨界比率法發(fā)現(xiàn),所有項目在高分組和低分組之間的差異均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水平(P<0.01),因此這一步?jīng)]有項目被剔除。
對剩余的37個項目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下一步甄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并使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發(fā)現(xiàn)共可提取出11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它們可解釋78.38%的變異。根據(jù)因子分析的相關理論,對某些項目進行了剔除,刪除項目指標為:①因素負荷值小于0.4;②共同度小于0.3;③有多重負荷。共剔除15個項目。將剩余的24個項目再次進行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為0.625,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P<0.001。共提取出3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可解釋54.70%的變異。項目(已重新編號)載荷見表1。
表1 項目因子負載
經(jīng)過上述項目篩選步驟之后,每個維度剩余8個項目,3個維度共24個項目組成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由表1的數(shù)據(jù)可見,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進一步統(tǒng)計結果表明,該量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和觀察者敏感性3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shù)分別為0.823、0.877、0.874,折半信度分別為0.743、0.825、0.828。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經(jīng)過項目篩選的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具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達到心理測量學基本標準,可應用于進一步的研究。
1.2 方法
調查樣本在天津市某高校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抽樣時兼顧生源地、年級、性別等因素的平衡。共抽取832人,其中有效樣本804人。
調查工具除采用上述自編的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外,還采用了父母家庭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EMBU最早由瑞典學者Perri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國內(nèi)岳冬梅等對其進行了引進和修訂。EMBU包含11個因子,其中有關父親的6個因子依次為:Ⅰ情感溫暖、理解;Ⅱ懲罰、嚴厲;Ⅲ過分干涉;Ⅳ偏愛被試;Ⅴ拒絕否認;Ⅵ過度保護。有關母親的5個因子依次為:Ⅰ情感溫暖、理解;Ⅱ過分干涉和過度保護;Ⅲ拒絕、否認;Ⅳ懲罰嚴厲;Ⅴ偏愛被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在研究中得到廣泛采用[16]。
2.1 公正敏感性基本狀況
被調查者公正敏感性的一般情況見表2。
表2 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n=804)
表3 不同性別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較(±s)
表3 不同性別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較(±s)
項 目 男性(n=292)女性(n=512)t P受害者敏感性16.93±5.41 16.88±5.35 0.127 0.899受益者敏感性23.10±7.27 23.15±7.21 0.111 0.912旁觀者敏感性19.14±6.25 18.74±5.86 0.905 0.366公正敏感性總分59.17±14.48 58.77±13.99 0.392 0.695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公正敏感性在性別上的差異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女大學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3。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學生的公正敏感性進行差異檢驗,發(fā)現(xiàn)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學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4。
通過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大學生的受害者敏感性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和城鎮(zhèn)的大學生得分;城市和農(nóng)村大學生的受益者敏感性得分顯著高于城鎮(zhèn)大學生;農(nóng)村大學生的旁觀者敏感性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農(nóng)村大學生的敏感性總分顯著高于城市和城鎮(zhèn)大學生。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學生公正敏感性比較(±s)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學生公正敏感性比較(±s)
項 目 城市(n=222) 城鎮(zhèn)(n=290) 農(nóng)村(n=292) F P受害者敏感性 16.50±5.83 16.54±5.17 17.55±5.16 3.397 0.034受益者敏感性 23.48±7.82 21.39±6.52 24.60±7.11 15.156 0.000旁觀者敏感性 18.17±6.52 18.69±5.31 19.57±6.17 3.600 0.028公正敏感性總分 58.15±14.53 56.62±13.38 61.72±14.18 9.996 0.000
另外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了對新生(大一學生)/非新生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差異,見表5。大學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表5 新老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較(±s)
表5 新老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較(±s)
項 目 新生(n=212)老生(n=592)t P受害者敏感性 17.76±5.10 16.59±5.43 2.734 0.006受益者敏感性 24.28±7.95 22.72±6.91 2.530 0.010旁觀者敏感性 19.12±6.50 18.80±5.82 0.620 0.536公正敏感性總分61.16±14.98 58.11±13.78 2.693 0.007
2.2 公正敏感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
由表6可見,在父親教養(yǎng)方式的6個因子中,父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總分均存在顯著正相關;父因子Ⅱ(懲罰、嚴厲)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存在顯著負相關;父因子Ⅲ(過分干涉)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父因子Ⅳ(偏愛被試)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父因子Ⅴ(拒絕、否認)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存在顯著負相關;父因子Ⅵ(過度保護)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表6 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公正敏感性之間的相關(n=804)
表7 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公正敏感性之間的相關(n=804)
由表7可見,在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5個因子中,母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總分呈顯著正相關;母因子Ⅱ(過分干涉、保護)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總分呈顯著正相關;母因子Ⅲ(拒絕、否認)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呈顯著正相關,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呈顯著負相關;母因子Ⅳ(懲罰、嚴厲)與大學生受害者敏感性呈顯著正相關,與大學生受益者敏感性呈顯著負相關。
2.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公正敏感性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考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公正敏感性的影響,以父親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為自變量,以公正敏感性各維度分及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方法進行回歸分析,見表8。
表8 公正敏感性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回歸分析
當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維度分及總分為因變量時,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因子進入回歸方程。此外,父親教養(yǎng)方式在4種情況下皆有一些因子進入回歸方程,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為因變量的條件下,僅有因子Ⅱ(過分干涉、保護)進入回歸方程。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談到文化建設時指出,應“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7]。公正不僅關系到個體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2007年11月,聯(lián)合國大會曾通過決議,自2009年起將每年的2月20日設為“世界社會公正日”,以推動國際社會堅持把公正作為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原則,促進人類的康樂幸福。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把追求公正作為自己重要的人生價值導向,公正教育應該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許多心理學理論都涉及到了認知平衡與情緒的關系。例如Heider的認知平衡理論和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都認為認知失衡(失調)將導致負性情緒。如果對社會事務的判斷得出不公正的結論就會導致個人的心理失衡,進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而如果個人長期經(jīng)常性地陷入消極情緒狀態(tài)就容易誘發(fā)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研究公正敏感性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們所處的社會情境不能直接決定人的行為,它必須要通過心理因素對人的行動施以影響。即使處于同樣的事件中,各人的公正敏感性不同亦可導致人的公正感受與公正行為出現(xiàn)差異,因此從公正敏感性入手是研究公正問題的重要方面。
為編制能夠測試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測量工具,本研究參考國外的相關成果,首先確定了包含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和旁觀者敏感性的量表結構。然后通過面對面訪談和網(wǎng)上調查了解大學生公正心理與公正行為的相關情況,以此為基礎由專業(yè)心理學工作者編制公正敏感性測試項目。為了使量表達到心理測量學要求,使用了相關法、臨界比率法等多種方法對項目進行了篩選,因素分析結果及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指標表明,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已達到心理測量學的基本要求,可供進一步研究使用。
在本研究中,男女大學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Schmitt等人的研究結論迥異。Schmitt等人在德國的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對公正敏感性有顯著影響,女性的公正敏感性比男性高。我們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中外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不過我們也注意到,本研究樣本的年齡構成與Schmitt等人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他們的研究中個體年齡橫跨14~93歲,這導致本研究的調查結果Schmitt等人的結果缺乏真正的可比性。由于目前對公正敏感性的研究還不多,因此關于公正敏感性性別差異及其原因尚需更多研究的證實與探討。
在本研究中,生源地不同的學生在公正敏感性上表現(xiàn)出不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其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觀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均表現(xiàn)出高于來自其他生源地的趨勢。這就是說,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比城市和城鎮(zhèn)大學生對公正問題更敏感,能夠容易地知覺到不公正,對知覺到的不公正所作出的反應更強烈。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與我國城鄉(xiāng)二元格局的長期存在有密切關系。雖然目前在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經(jīng)濟與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仍普遍存在。農(nóng)門學子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慌亂、緊張可能是他們身上存在的普遍感受?;蛟S,大學里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更多地體驗到不自信、不自如、不安全的感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更加謹慎、小心,他們害怕自己由于貧窮或人地兩疏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因此表現(xiàn)出更強的公正敏感性。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學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兩者在旁觀者敏感性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取樣時間的原因,本研究中的新生是一些入校不久、剛剛完成軍訓的學生。這些新同學對大學生活還不熟悉,剛剛結識了一些新的同學和老師,互相之間了解還較少。他們小心翼翼地試著同別人交往,正在尋找友誼與信賴關系,因此表現(xiàn)出較多的謹慎和忐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出現(xiàn)對公正與否更敏感的情況。
本研究還顯示,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許多方面與公正敏感性存在低度但卻顯著的相關。這一方面表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的公正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影響,從而為我們合理地利用家庭教育渠道培養(yǎng)青少年的公正敏感性提供啟發(fā),另一方面也表明,公正敏感性除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之外,還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公正敏感性的回歸分析表明,無論是以公正敏感性的各個維度分還是總分為因變量,皆是父親教養(yǎng)方式的更多因子進入到回歸方程,母親教養(yǎng)方式只有在以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得分為因變量的情況下,才有因子Ⅱ(過分干涉、保護)進入回歸方程,這一方面提示父母對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意味著與母親相比,父親對子女公正敏感性的養(yǎng)成有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自編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使用它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在804名大學生中進行了測查,得到以下結論:①大學生公正敏感性量表達到心理測量學的基本標準,可供進一步研究使用;②公正敏感性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③新生公正敏感性更強;④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公正敏感性更強;⑤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響。父母對大學生公正敏感性的影響體現(xiàn)出不同的模式。相對而言,父親對公正敏感性的影響較母親更大。
[1]謝雪賢,劉毅,吳偉炯.公正敏感性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2):301-308
[2]Schmitt M,Baumert A,Gollwitzer M,et al.The justice sensitivity inventory:Factorial validity,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facet space,demographic pattern,and normative data[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0,23(2-3):211-238
[3]Schmitt M,Gollwitzer M,Maes J,et al.Justice sensitivity: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21(3):202-211
[4]Maes Jurgen,Schmitt Manfred,Seiler Ulrich.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nd structural invariance of mental health measures for East and West Germans[J].PsycINFOZeitschrift Fu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2001,22(2):87-99
[5]Wijn R,van den Bos K.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justice judgment process:The influence of fair and unfair events on state justice sensitiv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40(7):1294-1301
[6]Gollwitzer M,Biicklein K.Are“We”more punitive than“Me”?Self-construal styles,justice-related attitudes,and punitive judgments[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7,20(4):457-478
[7]Schmitt M J,&Mohiyeddini C.Sensitivity to befallen injustice and reactions to a real life disadvantage[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6,9(3):223-238
[8]Mohiyeddini C,Schmitt M J.Sensitivity to be fallen injustice and reactions to unfair treatment in the laboratory[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7,10(3):333-353
[9]Schmitt M,&Dorfel M.Procedural injustice at work,justice sensitivity job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matic well-being[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29(4):443-453
[10]Fetchenhauer D,&Huang X.Justice sensitivity and distributive decisions in experimental gam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5):1015-1029
[11]Gollwitzer M,Rothmund T,Pfeiffer A,et al.Why and when justice sensitivity leads to pro-and anti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6):999-1005
[12]Wischniewski J,&Briine M.Moral reas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 explorative study into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J].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2011,16(4):348-363
[13]Gollwitzer M,Schmitt M,Schalke R,et al.Asymmetrical effects of justice sensitivity perspectives on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5,18(2):183-201
[14]Strelan P,Sutton R M.When just-world beliefs promote and when they inhibit forgive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2):163-168
[15]Traut-Mattausch E,Guter S,Zanna M P,et al.When citizens fight back:Justice sensitivity and resistance to political reform [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1,24(1):25-42
[1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2000:161-161
[17]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012
http://www.cjhp.com.cn/
The Justice Sensi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ang Zhuming,Lv Yong,Zhang Jie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justice sensi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rearing style.Methods:Parental Rearing Style Scales and College Student Justice sensitivity scales construct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ere applied on 804 college students.Results:①There were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JS victim(t= 0.127,P>0.05),JS beneficiary(t=0.111,P>0.05),JS observer(t=0.905,P>0.05)or JS total score(t=0.392,P >0.05).②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JS victim(F=3.397,P <0.05),JS benificiary(F=15.156,P<0.001),JS observer(F=3.600,P<0.05)and JS total score(F=9.996,P<0.001).③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irst year students and senior students in JS victim(t=2.734,P <0.05),JS benificiary(t=2.530,P<0.05)and JS total score(t=2.693,P<0.05).④When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ll dimensions of justice sensitivity,different factor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Under four conditions:JS victim(F=20.317,P<0.001),JS benificiary(F=28.702,P<0.001),JS observer(F=13.297,P <0.001)and JS total score(F=16.495,P<0.001),some factors of father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Only when dependent variable was JS benificiary,factorⅡ(excessive interference or protection)of mother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Conclusion:①College Student Justice sensitivity scales reachs the standards of psychometric.②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exists in justice sensitivity.③First year students have more justice sensitivity than senior students.④Students from the rural areas have more justice sensitivity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ities.⑤Different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children's justice sensitivity,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shows different patterns.
Justice sensitivity;Parental rearing style;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R395.9,B844.2
A
1005-1252(2016)09-1363-07
10.13342/j.cnki.cjhp.2016.09.022
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青少年公民意識研究”(編號:CE2006)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