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勝
(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
肉牛生產力的指標測定與影響因素分析
韓永勝
(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摘要:文章從牛肉的組成和營養(yǎng)、肉牛的生產力測定與肉質的評定,以及影響產肉能力的因素等方面,綜合性衡量肉牛的經濟價值。肉牛生產力指標主要包括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要測定的性狀主要有肥育性能指標、產肉性能指標和肉質評定。從品種、年齡、性別、飼養(yǎng)管理水平、雜交幾個方面闡述影響肉牛生產力的因素。
關鍵詞:肉牛;生產力;指標測定;影響因素
1牛肉的組成與營養(yǎng)價值
1.1牛肉的組成
牛肉在廣義上就是指牛的胴體,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各國的肉產量即指的是牛胴體總量。牛的胴體按照解剖組織學原理劃分為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和骨骼組織。肌肉組織占胴體比例最大,一般在50%~70%[1]左右。比例依品種、性別、年齡和肥育程度而不同。肌肉中含有水分65%~78%,蛋白質15%~22%,脂肪3%~20%,灰分1%左右。脂肪組織是決定肉質優(yōu)劣的主要部分,占胴體重的8%~30%。一般蓄積在皮下組織、腎臟周圍、腹腔內。在育肥后期,肌肉組織中也有一定量的脂肪沉積,即肉眼所見的肉的大理石紋。脂肪含量少的牛肉,質粗汁少、口感較差,不易烹調。筋、腱、韌帶、肌肉組織外膜為結締組織,占胴體重的9%~14%。骨骼組織在肥育和肉用品種中,占胴體重13%~20%,肥育好的牛達到7%~8%,未經改良的牛一般16%~20%,有的達25%。
1.2牛肉的營養(yǎng)價值
牛肉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鋅、磷及多種氨基酸。牛肉蛋白質是一種全價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須的8種必需的氨基酸,特別是糧食類蛋白質中缺乏的賴氨酸,在牛肉中含量達到7.6%~9.6%,且消化利用率達到90%~93%。牛肉中脂肪除了作為能源外,還可提供人體必須脂肪酸,如亞油酸、花生四烯酸和次亞麻油酸。此外牛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族等[2]。100 g新鮮牛肉中營養(yǎng)物質含量如表1。
表1 牛肉的營養(yǎng)特性
2指標測定與評定分析
2.1肥育性能指標
飼料轉化指標:增重每千克體重所需要飼料干物質=飼養(yǎng)期內所消耗的飼料干物質/飼養(yǎng)期內純增重;生產每千克肉所需飼料干物質=飼養(yǎng)期內所消耗的飼料干物質/屠宰后的凈肉重;全群產肉的飼料轉化率=總產肉量/飼料消耗總量。
生長指標:初生重:指犢牛生后吃初乳前的活重。斷奶重:一般用校正斷奶重,國內用210 d或205 d的校正斷奶重,公式如下:210 d校正斷奶重(kg)=(斷奶體重-初生重)/斷奶時日齡×210+初生重;哺乳期日增重(kg/d)=(斷奶體重-初生重)/斷奶日齡;育肥期日增重(kg/d)=(育肥期末體重-育肥期初體重)/育肥期天數。
屠宰指標:宰前重:測量宰前絕食24 h后的活重。宰后重:測量屠宰放血以后的體重。血重:測量宰時所放出的血液重量,或宰前重減去宰后重的差。胴體重:指放血后除去頭、尾、皮、蹄(肢下部分)和內臟所余體軀部分的重量,并注明腎臟及其周圍脂肪重。凈體重:除去胃腸及膀胱的內容物后的總體重量。胴體骨重:測量胴體中所有骨骼剝離后的骨重。胴體脂重:測量胴體內、外側表面及肌肉塊間可剝離的脂肪總重量。胴體肉重:測量胴體除去剝離的骨、脂肪后的所余部分的重量。背膘厚度:指第五至第六胸椎間離背中線3~5 cm,相對于眼肌最厚處的皮下脂肪厚度。腰膘厚度:指第十二至十三胸椎間離背中線3~5 cm,相對于眼肌最厚處的皮下脂肪厚度。眼肌面積:指第十二至十三肋間眼肌的橫切面積(cm2)。
2.2產肉性能計算方法
屠宰率(%)=胴體重/屠宰前活重×100;凈肉率(%)=凈肉重/屠宰前活重×100;胴體產肉率(%)=凈肉重/胴體重×100;肉骨比(%)=凈肉重/骨骼重×100;每百千克胴體重所對應的眼肌面積(cm2)=眼肌面積/胴體重×100;肉用指數=平均成年活重(kg)/體高(cm)
2.3胴體質量的綜合評定
2.3.1胴體重量的最低限度
表2 胴體重量劃分標準(按1.5歲為標準來劃分等級)
2.3.2胴體的外貌評定
主要觀察胴體結構、肌肉厚度、皮下脂肪覆蓋度與放血是否充分[3]。
外觀狀況:包括胴體形狀、胴體厚度、外部輪廓、寬度與長度。肌肉厚度:肩、背、腰、臀部肌肉豐滿肥厚程度。皮下脂肪覆蓋度:皮下脂肪均勻,達90%為一級,76%~89%為二級,60%~75%為三級,60%以下為四級。放血是否充分:胴體是否有淤血、傷痕、污染和缺陷,如有不充分。
2.4肉質評定
胴體切面:眼肌中脂肪的分布沉積程度,一級幾乎沒有,二級微量有,三級少量,四級適量,五級豐滿。肌肉色澤:以鮮櫻桃紅色而有光澤為最佳,過深過淺均不符合要求。與牛肉的pH值和性別有關,pH值<5.6呈鮮紅色,pH值>5.6為暗紅色。同齡公牛肉色澤比母牛深,老牛肉色澤呈褐色,小牛肉呈淺紅色。脂肪色澤:牛的脂肪呈白色,質地硬,有粘性為最好。嫩度:牛的年齡和品種是影響嫩度的主要因素,年齡小較嫩,肉用品種較其他品種嫩,可用嫩度測定儀來測定[4]。0~2 kg時很嫩,2~5 kg 嫩,5~7 kg 中等嫩,7~9 kg 較粗硬,9~10 kg粗硬,11 kg以上很粗硬。品味:取臀部肌肉1 kg,切成2 cm3小塊,不加任何調料在沸水中煮70 min后品嘗。熟肉率:取腿部肌肉1 kg,直接放在沸水中煮120min后取出,稱量其重量與原重量之比。
3影響肉牛生產力的因素
3.1品種類型
肉用品種比乳用、役用品種生長速度快,出欄期短、屠宰率和胴體瘦肉率較高,品質好,優(yōu)良品種肥育屠宰率可達60%~65%左右,最高可達68%~72%,兼用品種最高可達62%,未經肥育黑白花牛39%~43%,水牛40%左右。
3.2年齡和性別
肉的嫩度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老化,老年牛肉質粗、質量差,年齡大的牛單位增重飼料消耗大。國內外,12月齡或18月齡的牛屠宰率高,肉質好。一般公牛的胴體中脂肪含量較少,母牛較多,閹牛居中。
3.3飼養(yǎng)管理水平
飼養(yǎng)水平是改善牛肉品質,提高牛肉產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和營養(yǎng)水平條件下,不但可提前出欄,肉質和生產效益均會得到提高。
3.4雜交
在肉牛生產中,常利用品種間雜交的繁育手段,來提高肉牛的生長發(fā)育和繁育性能,通過雜交可提高牛的產肉生產力,牛的生長速度加快,肉的品質得到改善,促進了肉牛生產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根林.養(yǎng)牛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67-70.
[2] 曲永利,陳勇.養(yǎng)牛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4:8.
[3] 鄭明光,胡鐵軍,劉熙.牛肉肉質評價及標準制定研究[J].食品科技,2003(Z1):172-175.
[4] 孫芳,吳民,李培龍,等.簡述評價牛肉品質的指標和測定方法[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0,9:35.
收稿日期:2016-05-13 修回日期:2016-05-16
作者簡介:韓永勝(1975-),男,高級畜牧師,碩士,從事肉牛飼養(yǎng)、繁育等研究與推廣工作 。
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16.08.004
中圖分類號:S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737(2016)08-0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