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眠宬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但德育收效甚微。針對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在德育方面進行新思考,遵循務實求真,實施實效德育,追求德育實效的原則,觀念更新,行為創(chuàng)新,開始新的行動。
一、由“灌輸”到“互動”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高高在上的教育,容易導致學生表面迎合順從老師,內(nèi)心未必認同。為避免學生因為畏懼身為“教育長官”的老師而形成雙重人格,我們倡導師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教師和學生應該成為共同成長的伙伴,師生關系應該是精神對話的關系。從某種意義講,教育應該是師生心靈的和諧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創(chuàng)造過程,它應當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chuàng)造。把心理教育與班級學生管理相結合,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集體活動、團體培育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班主任要在學生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團隊”建設活動。完善“相親相愛一家人”“有緣千里來相會”等系列活動,拉緊學生心靈的手;舉行“我長大了”學生成長儀式,把學生過生日、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圣誕節(jié)等中外節(jié)日納入老師視野,納入德育范圍;舉辦“我愛我班”“我建我班”等系列主題班會。
二、由“他律”到“自律”
他律是必要的,法律、紀律的強制性是必然的。但是,他律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他律,如果他們只有在老師、家長面前是“乖孩子”,背后又是一副面孔,那么這將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德育目標之一應當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提醒自己、激勵自己、戰(zhàn)勝自己、犯錯誤時譴責自己、進步時鼓勵自己。我們的做法:(1)通過誦讀、背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弟子規(guī)》《論語》《三字經(jīng)》),開展讀書活動等,在學生心靈深處種植美好的花朵,樹立理性的行為標準。(2)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讓學生自我反思,寫《反思書》而不是檢察書。沒有犯錯誤的時候,也要堅持“日反思”“周反思”,通過自我積極的“元反思”,清理心靈垃圾,保持純潔心靈。(3)引導學生寫《成長日記》,體驗成長歷程。我們要求老師不能用“語文”的眼光來評價學生日記的優(yōu)劣,而要以“先行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4)開展每周承諾書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周改正自己的一個小缺點,并鄭重承諾,讓孩子們從點滴的小事做起,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5)開展學生自我獎勵活動,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每一個小小進步都要學會自己獎勵自己。
三、由“單獨”到“滲透”
德育不是一門課程,不能專門教授。朱小蔓教授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她說德育是“鹽”,人不吃鹽不行,但也不能單獨吃鹽,必須將鹽溶入各種食物中吸收。人體在吸收鹽的時候,看不見鹽本身,因為已經(jīng)溶入各種食物。所以有效的德育不能單獨孤立地進行,而應貫穿于學校的全部教育工作之中。如,我們?nèi)粘Un堂要求學生快速解題、讀書時形成帶筆勾畫習慣、體育課上和吃飯站隊培養(yǎng)遵守規(guī)則的未來公民素質、課間欣賞優(yōu)美的樂曲等。
四、由“話語”到“行為”
一個人的思想是不可以用考試和話語來衡量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堅決禁止這樣的競賽:看誰關于熱愛祖國的演講或作文講得最漂亮。教學生高談闊論愛祖國,取代了教學生愛祖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彼晕覀儗W生的品德教育必須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通過評價強化養(yǎng)成教育。比如改革品德與生活課評價方式,通過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來給學生確定品德與生活課的等級。如果學生的行為是自發(fā)自愿,而不是“強制”的,那么這種行為就是學生思想品德(或內(nèi)在心靈)的外在表現(xiàn)(或外化)。
五、由“客體”到“建構”
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不是老師按照一定的標準規(guī)范的對象——客體。德育過程是一個主體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飛揚的靈魂參與、積極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和充滿活力的思想情感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老師精神互動的伙伴。我們要求老師在德育工作中,不能讓學生麻木機械地接受、訓練和規(guī)范。我們在告訴學生什么“不可以”做的同時,要更多地告訴學生“可以做什么”。
六、由“封閉”到“生活”
正如溫室里的花見不得陽光,我們不能將教育與社會生活隔絕開來。有人說:“學校教育一點鐘,抵不過社會一分鐘?!笔堑掠氖?,是溫室式“純”德育的失敗。德育應當是一種開放的教育,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難有健全的人格、開闊的視野和抵御社會“病毒”的能力。所以德育應當貫穿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的全過程。德育要向家庭開放,通過家校聯(lián)系卡、短信聯(lián)系平臺、家長會等各種形式,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xié)調(diào)一致;德育要向社會滲透,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等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學會取舍;德育要向自然發(fā)展,讓學生在青山綠水間陶冶情操、強健體魄、飛揚心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縱橫聯(lián)系的大德育網(wǎng)絡。另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也要向社會和家庭延伸,除了看學生在校表現(xiàn),更要看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行為。
參考文獻:
王梅.論學校德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現(xiàn)實路徑[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