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峰
語言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通過自身操練才能獲得,但教學中的語文訓練,是教師指導和學生練習的結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教材中那些隱性知識顯性化,這是提高語言文字訓練效率的關鍵。而當前不少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處于一種淺表型層面,訓練不到位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出現(xiàn)為“訓練”而訓練的形式主義,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滿堂練”,因此,語言訓練“到位”的問題值得深思。
那么,如何使訓練到位呢?筆者體會如下:
一、切合實際,把握訓練的目標
訓練目標具有把訓練要求系統(tǒng)化、具體化的功能,具有對訓練過程進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對訓練結果有檢測作用。訓練目標是訓練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訓練目標把握是否準確,對訓練的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關系到訓練的成敗。那么如何確定目標呢?
首先,考慮五大要素。訓練目標的確定必須考慮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安排特點及要求,單元訓練重點,課時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情況,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習題,這些都是確定語言文字訓練目標的主要依據(jù)。其次,樹立五種意識:中心目標意識,即單元主要訓練項目,教學時必須緊扣不放。重點目標意識,即課的習題,教學時必須落實。一般目標意識,字、詞、句、段、篇的教學,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稱之為語文教學的一般訓練目標,在教學時必須顧及到。常規(guī)目標意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習慣等的培養(yǎng),稱之為教學的常規(guī)目標,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能力目標意識,即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養(yǎng)。
二、圍繞目標確定好訓練點
訓練點的確定,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課標”對該年級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二是學生語文水平的實際狀況;三是課文本身的重點、難點和特點。因此,要盡可能選擇那些既能體現(xiàn)語言文字規(guī)律,又能發(fā)展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并且又處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語言材料作為訓練點。在小學階段,字、詞、句、段的訓練是重點,詞句訓練又是重中之重。例如,在教學《駱駝和羊》這篇課文時,可確定該課語言文字訓練點在字詞方面有12個生字和生字
組成的詞語。關聯(lián)詞“一……就……”在句子方面主要是句子意思比較。
在段落方面確定第四自然段為重點段,理解老牛的話的含義。這些是重點訓練目標,為了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教者可以采取看圖說話、有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訓練方式。
三、根據(jù)訓練點,設計訓練的程序
安排訓練程序,即研究訓練如何一步一步展開,安排訓練步驟是為了達到訓練要求服務的,找準訓練點,它只是訓練到位的一個重要前提。訓練是否真正到位,學生的語言行為是否真正向前發(fā)展,其決定因素是圍繞訓練點如何對學生進行訓練,筆者認為系統(tǒng)連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訓練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相一致,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訓練能到點到位。
一篇課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是由詞、句、段組成的,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詞句段單項訓練和整體的綜合訓練都離不開學法的指導。例如,《日月潭》一課的訓練重點應該是第二、四自然段。在默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畫出兩個比喻句,并說說是以什么比喻什么的。
就這樣通過以上讀、說、思、劃、議、感受,再進一步指導學生劃分課文中其他描寫景物的句子,讀一讀,還可以進行敘述順序的初步訓練,指導學生運用。
四、加強訓練,扎實積累和運用
“記誦者,為問之舟車也?!闭Z言積累多了,以后閱讀、寫作就有堅實的基礎。朗讀是語言訓練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應該是課堂中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讀的實踐,讓他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熏陶,培植語感,吸取課文中豐富的營養(yǎng),在熟讀中獲得記憶。
1.將文本語言變成肢體語言
如在執(zhí)教《小河與青草》一課時,課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小草說:‘這也要感謝你呀!是你給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這兩個詞對一年級的小孩來說比較難理解。黃老師別出心裁:“下面,我讀課文,你們站起來做表演,好嗎?”當黃老師讀到“是你給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們個個笑瞇瞇的,有的舉起了雙臂,有的緊握雙拳,有的把雙臂伸向前方。當讀到“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好像誰在下達一個無聲的命令,瞬間,孩子們變得有氣無力,紛紛倒了下去。“兒童是用肢體來思維的?!焙⒆觽兊膭幼魑覀兘庾x得不一定準確,但至少說他們對詞語的理解寫在了臉上,寫在了四肢上,寫在了心靈上。
2.將文本語言進行拓展
如在執(zhí)教《二泉映月》一課時,課文中有這么一段話:“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段話學生自己沒有這種經(jīng)歷,怎能理解阿炳心靈深處的痛苦
呢?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邊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邊語言描述,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十多年阿炳的不幸遭遇,再讓學生想象阿炳雙目失明后會遇到哪些坎坷,進行寫話訓練,將文本語言中隱藏的內容通過學生的想象,把學生帶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選準訓練點,設計科學的訓練程序,根據(jù)課文的思路特點對學生加強橫向思維、縱向思維、綜合思維等方面的訓練,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在積累和運用上,才能使語言文字訓練加以優(yōu)化、合理化,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王玲.改進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