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苗
(廣西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文化研究·
北路壯劇親屬稱謂文化內(nèi)涵及英譯策略研究
周秀苗
(廣西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北路壯劇中的親屬稱謂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有:田林壯劇親屬稱謂父系、母系不分,直系、旁系相同,血親和姻親相混,侄輩孫輩男女稱呼相同,它們是血緣婚制表現(xiàn)在稱謂上的一種遺跡。此外,田林壯族先民與漢族有交流,不斷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從漢語中借詞代替了本民族中的原有稱謂;壯族重視血緣親族關(guān)系,親屬稱謂出現(xiàn)泛化特征。在英譯時可采用充分性與可接受性、換算與變通策略。
北路壯劇親屬稱謂文化內(nèi)涵英譯對策
根據(jù)《文化學詞典》,親屬稱謂是“用來表明親屬關(guān)系的稱呼或名稱,是實現(xiàn)的親屬關(guān)系的反映。”[1](P32)換言之,親屬稱謂,是對血親、姻親的稱呼,或具有血親關(guān)系、姻親關(guān)系者的互稱。壯劇是壯族人民重要的文學樣式,壯劇中的親屬稱謂體現(xiàn)的是壯民族的親屬關(guān)系、對親屬的態(tài)度以及親屬間相互稱謂的狀況,非常具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壯族社會中社會親屬關(guān)系觀念和親屬間稱謂的全貌。壯劇“走出去”,就必須要英譯,而壯劇英譯中需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由于壯英民族有著不同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如何在人際功能對等角度下,總結(jié)出北路壯劇親屬稱謂英譯的策略。
北路壯劇起源于廣西百色市田林縣舊州鎮(zhèn),流傳在田林縣、隆林縣、西林縣、凌云縣、右江區(qū)等區(qū)域。其發(fā)展程度較高,具備比較完整的大戲元素。[2](P2)劇本中涉及到的親屬稱謂以廣西壯族田林縣舊州鎮(zhèn)親屬稱謂為基礎(chǔ)。
(一)父系母系親屬稱謂根據(jù)年齡長幼來區(qū)分
1.與父母同輩,年長于父母的則稱呼一致。比父親年長的都叫爺,如伯父、舅爺、姨爹都叫爺;與母親同輩,比母親年長的都叫巴,如伯母、姑媽、姨媽、舅媽都叫巴。
《朱買臣》中玉春香[白]
(壯語)足爺巴心垊,救浪垊本伝。
(漢語)謝伯父伯母,養(yǎng)育我成人。
(英語)Thanks for my uncle and aunt,they have brought me up.
2.與父母同輩,年幼于父母的則稱呼不一致。父親系漢語壯語母親系漢語壯語
叔叔坳舅舅舅
嬸嬸歆舅娘舅娘
姑丈郭丈姨丈姨丈
姑姑郭姨那
如:《蝶姹》中
(壯語)姐!接盆那才斗,講昊續(xù)太那昊姓。
(漢語)姐年幼成孤兒,外婆、小姨很惦記。
(英語)My sisiter lost her mother very young,grandmother and aunt care her a lot.
但在英語中伯父、舅爺、姨爹、叔叔、姑丈、姨丈都叫uncle。伯母、姑媽、姨媽、舅媽、嬸嬸、姑姑、舅娘、姨都叫aunt。
(二)直系、旁系同時用一個稱謂。從以上表格親屬稱謂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攬可以指侄兒、侄女、孫子、孫女、外甥、外甥女、外孫、外孫女,男女同一個稱呼。攬背則指侄兒媳、孫媳??梢妷炎逡粋€稱謂可同時用在上下兩代的親屬稱謂。
廣西壯族田林縣舊州鎮(zhèn)親屬稱謂表
如:《朱買臣》安員外[白]
(壯語)恨故勒冇誠,足攬呢斗香。
(漢語)我沒親生兒,親侄女贍養(yǎng)。
(英語)I have no child of my own,my niece is supporting me.
英語中存在直系、旁系同時用一個稱謂,但不出現(xiàn)一個稱謂可同時用在上下兩代的親屬稱謂,侄子、外甥英語為nephew外甥女、侄女英語為niece;孫子英語為grandson孫女英語為granddaughter。
田林壯劇這種父系、母系不分,直系、旁系相同,血親和姻親相混,侄輩孫輩男女稱呼相同,是血緣婚制表現(xiàn)在稱謂上的一種遺跡。血緣家族中的成員,非常重視輩分,置輩分于突出位置,長輩認為,多同輩而不同性別的成員,他或她都屬于同一輩,可用統(tǒng)一稱呼相稱,體現(xiàn)了血緣婚及其親屬關(guān)系特點,也反映了田林舊州壯民族遠古祖先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血緣婚和血緣家族的發(fā)展階段。而與父母同輩,年幼于父母的則稱呼不一致。這是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田林舊州壯族親屬稱謂發(fā)生了變化的結(jié)果。
(三)一些稱謂中,漢語代替了本民族中的原有稱謂。如:姨丈、姐夫、舅舅、舅娘、姑、姑丈、嬸嬸、嫂等詞,以及表親的親屬稱謂都是借用漢語的稱謂來稱呼。表親屬稱謂只需在壯民族親屬稱謂前家“表”字即可。如表哥,壯語稱呼為表郭,表舅稱謂壯語稱呼為表舅。
在壯語中的親屬稱謂中,表郭(漢語:表哥)、表謝(漢語:表姐)、老表(漢語:表弟、表妹)在英語中只用一個詞“cousin”。
田林壯劇中的一些漢語稱謂代替了壯民族中的原有稱謂,主要原因是北路壯劇發(fā)源地廣西百色市田林縣舊州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云南、貴州、廣西的相互聯(lián)系的必經(jīng)之路之一。唐朝、宋朝為保邊疆安寧,多次修建古道和驛道,這些道路基本都要經(jīng)過田林舊州。作為西南各省與桂粵的交通要道,漢文化與壯文化在這里交匯,田林壯族先民,不斷吸收漢先進文化,發(fā)展而來的。
(四)尊稱是舊州壯族親屬稱謂一大特征。壯族對不同輩分,還有特定的尊稱和昵稱。在舊州,父母依照自己子女輩分來稱呼其他親屬。如哥哥依自己子女稱自己弟弟為“叔叔”。對已成年的男女青年,一般要冠以“大”的尊稱,如大鮮、大虎(壯語)漢語為“鮮姐”、“虎哥”之意,如果他們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則不能再用“大鮮”、“大虎”的稱呼,采用“父子連名制”,必須在其長子或長女的名字前冠以“卜”(父親)或“乜”(母親)來稱呼他們,表示他們已經(jīng)升級為“爸爸”和“媽媽”了。
《蝶姹》中,長女的名為“蝶”,應(yīng)該稱其父為“卜蝶”,其母稱為“乜蝶”,這是尊重他們的表示。
如:(壯語)拉浪盯卜差,想貝國開書
(漢語)我是姹爸爸,想去做生意。
(英語)I'm Cha's father,I'd like to be a trader.
而對孩子的祖父母的稱呼,也要隨著升格,分別冠以“公”(祖父)“婆”(祖母)的尊稱,呼之為“公蝶”或“婆蝶”。
這種習俗,對于尊老愛幼風尚的普及與繼承有其積極的因素,所以世代相傳,成為田林舊州壯族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這種習俗也反映了田林舊州壯族原始巫術(shù)信仰。壯族原始祖先認為,私人名字忌諱,不能讓旁人知曉,他們認為名字是人的一部分,可被人用來陷害本人。他們自己的名字要忌諱,親屬的名字也忌諱,如: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都不準稱,小孩仇人較少,不易為人所用加害,因此在親屬前加孩子名稱來稱呼卜+孩子名、乜+孩子名或者公+孩子名等。在英語中除了特例如,“president”等詞以外,就Sir.Madam.是尊稱。
(五)親屬稱謂的泛化特征
在壯族地區(qū),對熟人、陌生人,人們都是根據(jù)性別、年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親屬稱謂在稱呼對方。壯族親屬稱謂的泛化,反映了壯族重視血緣親族關(guān)系。壯族進入父系社會以后,受到漢文化倫理道德的影響,血緣親族逐漸成為壯族社會人際關(guān)系的固定結(jié)構(gòu)。重血親的觀念在壯族人民的稱謂系統(tǒng)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社會交往中,壯民族認為,以親屬稱謂稱呼陌生人,讓陌生人感受到血親情感,能夠縮小雙方之間的距離,顯得親近,便于溝通、交流。英語不講家族類,英語稱謂比較社會化,較簡單,一個稱謂在壯語中可以代替幾個稱謂。
1.與爺爺、奶奶同輩的人或與爺爺、奶奶年齡相仿的人,可以稱之為“公”(壯語,男性稱之)或者“婆”(壯語,女性稱之)
如:《海蚌姑娘》亞甲[白]
(壯語)公呀!勁甲是難呂本橫哈
(漢語)爺爺??!孤兒艱難過生活?。?/p>
(英語)Dear Grand,life is real hard for an orphan.
2.比父親年齡大的父輩男性稱為“爺”(伯父之意),比母親年齡大的母輩女性稱謂“巴”(伯母之意);比父親年齡小的父輩男性稱為“坳”(叔叔之意),比母親年齡小的父輩女性稱謂“歆”(嬸嬸之意)。
如:《海蚌姑娘》亞甲[白]
(壯語)許灰哼歆蘭拉,又再仙巴強。
(漢語)我去問嬸嬸,又去問大娘。
(英語)I made inquiry of this aunt and of that aunt.
3.比自己年齡大的同輩男性稱謂“大”(哥哥之意),比自己年齡大的同輩已婚女性稱謂“嫂”(嫂嫂之意),比自己年齡大的同輩女性稱謂“大”(姐姐之意),
如:《農(nóng)家寶鐵》梁生意[白]
(壯語)故哈貝拉媒公。大羅咧媒公米?
(漢語)我想去找媒公。哥你認識媒公嗎?
(英語)I want to find a matchmaker.Do you know one,my brother?
4.比自己年齡小的同輩已婚男稱謂“卜+該男子長女或長子名”,比自己年齡小的同輩已婚女性稱謂“乜+該女子長女或長子名”;比自己年齡小的未婚男性、女性稱“儂”(弟、妹之意)。
《寶葫蘆》中焦大郎:(唱山歌)
(壯語)許況戀門儂,許大練門嫂。
(意譯)阿哥戀妹妹,阿哥戀姑娘。
(英語)I love you my dear girl,I really do loveyou.
5.稱侄子輩或?qū)O輩未婚男女為“攬”(侄子、侄女、孫、孫女之意)。
如:《天平春》的保寨歌
(壯語)查吞保勒攬,查藏保甫者。
(漢語)低層保子孫,高層保長輩。
(英語)Low ones for the young while high ones for the old.
在英語中deargirl、theyoung屬于社會化的稱謂。
(一)充分性與可接受性
“充分性”即遵守壯語及壯文化的規(guī)范,“可接受性”即遵守英語文化的規(guī)范。在壯文化中,人們習慣排行稱謂,如“姐大(漢語:大姐),姐藝(漢語:二姐),姐三(漢語:三姐),在英語文化中,人們習慣用”姓名稱謂“。在翻譯壯親屬稱謂時,為了讓英語讀者明白壯族人物之間錯中復(fù)雜的關(guān)系,我們可采用歸化手法,“遵守英語文化的規(guī)范”,即將壯文化中的“排行稱謂”譯成英語中的”姓名稱謂“以符合英語的稱謂習慣,便于英語文化人的理解與接收。
如,在《七女嫁龍中》,
卜?。h語:七女)腰挎魚簍、肩扛撈網(wǎng)上,唱正調(diào)
——Li Chun[enters with a fish container on her waist and fishing net on shoulder,sings to the main tune]
姐大(漢語:大姐)上,唱正調(diào)
——Li Lian[enters and sings to the main tune]
在《七女嫁龍中》,李老漢有七個女兒,壯語中的排行稱謂語“卜小”(漢語:七女)、“姐大”(漢語:大姐),在翻譯是都用英語國家人們熟悉的姓名稱謂,指稱比較具體,符合英語讀者習慣。
有時為了明確壯族的指稱關(guān)系,特別是體現(xiàn)壯族親屬稱謂的泛化特征時,讓英語國家讀者了解并接受壯文化里的稱謂習慣,我們可采用遵守原文乃至來源語言及文化的規(guī)范,采用異化翻譯法,使得譯文中稱謂語的語義達到與原文中稱謂的語義對等的效果。
如:《農(nóng)家寶鐵》中梁生財[白]
(壯語)故盯梁生財,盟本嚎故國大困盯啵。
(漢語)我叫梁生財,你該喊我做哥才對啵。
(英語)My name is Liang Shengcai,you should call me elder brother.
在這把“哥”翻譯成“elder brother”才體現(xiàn)出壯族尊老的文明禮儀。
《農(nóng)家寶鐵》中的陳玉英之母“乜英”(漢語:王氏),我們把“乜英”漢語:王氏)翻譯為Mrs.Chen。
《朱買臣》中村里的一個中年婦人,崔氏稱之為“嫂”,其不是崔氏真正意義上的嫂,只是尊稱,我們英譯為“Woman”,而不是“sister-in-law”。
(二)換算與變通
首先,稱謂翻譯,首要就是忠實傳達原語的文化含量,盡可能達到人際功能對等。[3](P190)其次,翻譯是再創(chuàng)造過程,再創(chuàng)作結(jié)果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與原文在各種功能上的對等,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各種功能的把握與理解。就人際功能來說,譯者如果不能區(qū)分原語與譯語中不同的語言特征和交際模式,并確定它們之間的最貼切的對等語,就容易產(chǎn)生假對等。[4](P94)從而導致譯作在傳達文化信息,重塑人物形象方面、體現(xiàn)人物交際意圖等方面喪失原文話語的功能。
由于壯語中稱謂數(shù)量多、名目繁雜而且指稱具體,而英語稱謂數(shù)量少、分類簡單而且指稱模糊,兩種語言在稱謂方面無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壯英翻譯時應(yīng)深刻理解劇中人物心理和交際目的,準確把握人物語言風格和特點,結(jié)合上下文,對原語的稱謂進行推理換算,變成英語中對應(yīng)或相近的稱謂,以達到最大程度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目的,使英語讀者接受并理解壯族文化特色和劇情發(fā)展。
如:《朱買臣》中,彩云[白]
Caiyun[speech]
(壯語)請姐聽義坭,輪里勞姐夫一肥呂!
(漢語)請姐姐聽好,還少一位姐夫沒得!
(英語)Please listen carefully my sister,we still need to find a husband for you!
劇中彩云想要表達的是玉春香應(yīng)該嫁人了,所以譯成“a husband”更直截了當。
如:《儂智高招兵》中駱大伯[白]
(壯語)大好漢斗唐,申能
(漢語)好漢哥來到,請坐
(英語)Please take a seat,respectable young man.“好漢哥”翻譯成“respectable young man”,更能體現(xiàn)駱大伯對儂智高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
語言是社會文化和社會關(guān)系的反映,親屬稱謂既是各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禮貌現(xiàn)象,又是特殊的文化差異,每個民族的親屬稱謂都反映出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傳統(tǒng)道德文化、社會結(jié)構(gòu)。翻譯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原文,盡可能的傳達原文信息,盡量做到與原文在各種功能上的對等。壯英翻譯時應(yīng)深刻理解劇中人物心理和交際目的,準確把握人物語言風格和特點,正確選擇翻譯策略和對稱謂的處理,以達到最大程度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目的,以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1]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2]廖明君.壯劇藝術(shù)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劉澤權(quán).紅樓夢中英文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及應(yīng)用研究[M].北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4]申丹.文學文體與小說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I236.67
A
1007-9106(2016)07-0122-04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年度研究課題“中越跨境民族民間戲劇比較研究”(批準號:15XZW040);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13年度研究課題“壯族典籍多語平行語料庫建設(shè)與應(yīng)用研”(批準號:13BYY015);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視角下的壯劇英譯技巧研究——以北路壯劇為例”(批準號:SK13YB093)階段性成果之一;百色學院2014年度特色研究團隊立項項目“桂西民族典籍譯介研究團隊”階段性成果之一。
*
周秀苗(1974—),女,廣西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為民間戲劇比較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