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2008年是很多乳業(yè)人士不愿意去回憶的一年。那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fā),中國乳業(yè)從發(fā)展的快車道上一下子跌到谷底。
8年過去,“三聚氰胺”這個詞仍被消費者牢記,食品安全事件舉例必有它。消費者在選擇奶粉品牌時,這個事件帶來的心理陰影面積還很大。“即使沒錢,也要給孩子吃點安全的?!边@是很多年輕父母的心理。為了心安,他們往往更愿意選擇洋奶粉。
很多奶企不想提“三聚氰胺”這個詞,更愿意用“2008年奶粉事件”等中性的表述方式。在采訪中,一位奶企人士就對我說,希望不要直接用“三聚氰胺”或者“后三聚氰胺時代”這樣的表述。也正因為涉及三聚氰胺,河北一個乳品企業(yè)一再回避采訪。
確實,這8年來,企業(yè)的壓力不小,輿論壓力、市場壓力、政府的高壓監(jiān)管都讓他們變得小心翼翼。
不想提,但還是不得不提,這讓奶企的態(tài)度很復雜。一位奶企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到現(xiàn)在來企業(yè)參觀的人還經常問三聚氰胺的情況,讓他很反感。但很多奶企又樂于公開宣稱,企業(yè)升級了技術,加強了管理,打破了三聚氰胺魔咒。
在采訪中,一位專家還善意地提醒我,這個事件很敏感,寫的時候要注意。這讓我想起7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個實習生,被派去參加一個三聚氰胺受害者家屬的維權活動,活動還沒開始就被緊急轉移,當時稚嫩的我完全摸不清狀況。
或許只有直面這個事件,去揭一揭這個傷疤,讓它去敏感化,重新評估它給乳品行業(yè)帶來的一切,中國乳業(yè)才能邁過這個坎。沒有疑點,方才可信。也只有公開、客觀地談論這個事件,以及乳業(yè)的其他問題,消費者心里的陰霾才能真正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