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延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昆曲與竹笛
趙康延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昆曲產(chǎn)生于十二世紀中葉,在萬歷年間進入北京得以盛行,經(jīng)過明末清初動亂時期,在江南一帶流行發(fā)展至今。而竹笛在昆曲中為唱者托腔保調(diào),因此笛者與唱者之間的默契非比尋常。
昆曲;竹笛;體裁
昆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曲笛,老年間的曲笛是平均孔笛,這種笛子年頭久遠。據(jù)傳,考古出土的骨笛、玉笛就是平均孔,至少有2500余年以上的歷史。平均孔的一支笛子可以方便地轉(zhuǎn)換七個昆曲常用調(diào)門,但是笛膜不甚講究,葦膜、竹膜不管薄厚,拿來就用。一般藝人笛師喜歡較厚的笛膜,它不易破,用的時間長,但音色發(fā)悶,介于當時年代人們對于音樂,音色的鑒賞習慣,沒有提出異議,也沒有促使笛師對笛膜進行改進。
50年代初,長影、上影曾拍過戲曲片《天仙配》等戲,由長影民樂隊加入伴奏,唯獨拍昆曲片時,由自己昆團樂隊伴奏,最大的原因是曲笛是平均孔,與民樂隊合不上。傳字輩的昆曲演員一直不放棄平均孔笛子,俞振飛大師及其弟子顧兆琪早先也是使用平均孔笛子為他人伴奏,后來接受了定調(diào)笛。年輕的笛師很快就能適應定調(diào)笛手指按孔的間距,老笛師則很排斥,這也是新舊事物交替的結(jié)果。老的昆曲樂隊以平均孔笛子為主,所以他的樂隊里對其他樂器也有要求,如;笙,要求用平均孔音律定音,琵琶也是按平均孔排品,其他弦樂,沒有品的南弦則不加考慮。因此,傳統(tǒng)的昆曲樂隊只有笛,笙,南弦,后來又加入了提琴,琵琶,這是昆曲傳統(tǒng)樂隊比較完整的配置。
昆劇又分文戲與武戲,文戲是以唱為主,傳統(tǒng)的昆曲樂隊文場里只有笛子傳統(tǒng)樂隊的編制,表演時多需要靠演唱者與笛師之間的默契。傳統(tǒng)昆曲(昆?。┌樽嗨玫臉菲?,自古以來也各有不同。明代《顧曲雜言》中說:“蕭,管可入北詞,而弦索不入南詞,蓋南曲不仗弦索為節(jié)奏也?!北痹~原是弦索伴奏,《顧曲雜言》認為可納入蕭管;南詞原是蕭管伴奏,應該拒弦索。但明《南詞敘錄》則認為:“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節(jié)而唱南曲者,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為可聽,亦吳俗敏妙之事?!笨磥硪詮椣覙菲髋萌肽锨?,已在昆山流行,并被文人墨客所認可,這也是蕭管和弦索樂器合流的開始。據(jù)傳最早的昆曲是沒有樂隊的,幾個文人墨客,湊在一起搖頭晃腦看著工尺譜,手里打著節(jié)奏吟唱,后來有笛者加入進來增加了情趣。再后來又加入了三弦、鼓板,才形成了原始的昆曲樂隊。以后發(fā)展到“五大件”,昆曲文場樂隊的編制就基本形成了,也就是笛,笙,昆琵琶,提琴,曲弦共五件樂器。我國各大戲曲如京劇、黃梅戲、越劇、評劇、豫劇、昆劇的樂隊中,都有一件主要樂器。京劇里有京胡,各類梆子劇團里有板胡,越劇里有越胡,昆曲的笛子和鼓,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在伴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些戲的演唱伴奏中主要的樂器用來托腔保調(diào),讓唱腔的旋律更完美,豐富戲曲音樂。昆曲區(qū)別于其他地方戲曲的特色就在于曲,雖然我國的戲曲都以唱、念、做、打為基本表演手段,其中都有曲的成分,但綜合音樂的因素,曲所占的地位因劇種不同而有差異。
初學昆曲伴奏中的曲笛時一定要注意姿勢把位的正確,比較正確的姿式是左手在上把,右手在下把,也就是左手靠近嘴部,右手遠離嘴部。把位又有正把與反把之分,一般老先生教笛子時大都教正把姿式,這樣以后學習嗩吶,蕭比較容易,不用再反把。曲笛作為昆曲的伴奏樂器,有很多專用技巧,曲不離口,熟能生巧自不必說,關鍵是托腔保調(diào)的技能。演員在演唱時有很多吐字發(fā)音用疊頓腔、擻腔、橄欖腔、罕腔、掇腔、霍腔、豁腔、斷腔、滑腔等,這些唱腔技巧的運用,笛師必須掌握,并熟記心中。在實際伴奏中笛師還要運用導音及贈音來增加昆曲的韻味,一般曲譜里沒有標明,完全依靠笛師自己的感悟。
笛師要掌握轉(zhuǎn)、墊、入、切、掐、收、抑、揚、頓、挫及笛子的昆曲演奏技巧,這是對笛師最基本的要求,還要分清旦、生、凈、丑角兒的演唱風格。旦角兒伴奏要細膩,生角兒要穩(wěn)重,凈角兒要粗獷,丑角兒要詼諧。俗話說昆曲劇目大多以三小為主,南曲以旦角兒為主,北曲大部分以老生,凈角兒為主,所以笛師必須熟悉南北曲的風格,輕重緩急、口風的控制要恰到好處?,F(xiàn)在的笛師基本淘汰了平均孔笛子,以定調(diào)笛子為主,除了曲社個別的笛師還在堅持使用平均孔笛子。
竹笛作為昆曲藝術(shù)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伴奏樂器有著獨特的魅力。竹笛的歷史源遠流長,演奏方式、流派各式各樣。本文對昆曲與竹笛的歷史發(fā)展進行了縱向研究,對技術(shù)等相關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在適當?shù)牡胤教岢鲆恍﹤€人見解,希望能以此借古鑒今,對中國的古老藝術(shù)有更深的理解。
[1]趙松庭.笛藝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張維良.竹笛藝術(shù)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J632.1
A
1007-0125(2016)07-0045-01
趙康延(1992-),男,漢族,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shù)理論與視唱練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