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公望被譽為元四家之首。在中國畫壇在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道路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本文通過黃公望的理論書籍《寫山水訣》結(jié)合他的繪畫作品分析來窺探黃公望對前人山水畫的繼承和發(fā)展。著力梳理出黃公望的繪畫風(fēng)格,這對中國古代繪畫史有著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元四家;山水畫;畫史
黃公望,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原姓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與王蒙、倪瓚、吳鎮(zhèn)并稱“元四家”。自幼聰敏,博覽群書,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著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
一、《寫山水訣》理論知識
《寫山水訣》始見于《輟耕錄》,共三十二則。是一部山水畫論著,該書記錄了樹、石、水、山的具體畫法以及用筆用墨、設(shè)色技巧、用絹用紙的方法,并置雜陳。文章近千字左右,具體技法及傳承的講述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二。下面筆者就文中重要內(nèi)容簡作分析:
(一)開篇辯宗師
開篇第一句所言:“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xué)者當盡心焉。”其旨意是近代人學(xué)畫時多學(xué)習(xí)董源、李成二人,但兩位的繪畫風(fēng)格并不盡相同。初學(xué)者在學(xué)習(xí)他們的風(fēng)格時,要分開來,學(xué)當盡心。黃公望畫師承趙孟頫,上追董源、巨然。黃公望曾在繪畫上受過趙孟頫的親自指點,受其影響,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謂:“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者,山水多巖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筆意尤為深遠?!薄毒欧逖╈V圖》屬于水墨簡遠一類。以簡括的筆墨寫出隆冬時節(jié)大雪覆蓋下的群峰形象。宗董巨作品多溫潤輕柔,較少崇山峻嶺,從他的著作《龍宿郊民》與元代流傳之董源山水面貌有關(guān)。
(二)樹石山水的具體畫法
《寫山水訣》中記述了很多山水畫的具體畫法,黃公望說:“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yīng)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這些都是畫家經(jīng)驗之得,從《富春山居圖》山石畫法可以看出,整卷境界開闊,山峰起伏,凡數(shù)十峰,一峰一形狀,數(shù)百樹,一樹一姿態(tài),變化層出不窮。其山或濃或淡,皆以干而枯的筆勾皴,清爽瀟灑,全如寫字,遠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見筆痕。正如《寫山水訣》中記載樹的具體畫法,“樹要四面?zhèn)樣懈膳c枝。蓋取其圓潤。”“樹要有身分、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fā)生?!薄吧筋^要折搭轉(zhuǎn)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如相揖遜。萬樹相從?!边@些均可以從《富春山居圖》中看出畫家的技法運用,山峰連綿,江水如鏡,境界遼遠,使人心曠神怡。
(三)三遠透視法的沿襲和畫理的繼承
黃公望在文中提到經(jīng)營位置上的“三遠透視法”。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睆倪@可以看出,元代的三遠透視法與前人并未有斷裂性的變化,黃公望繼承了宋人畫理的傳統(tǒng),提出“作畫只是一個理字最緊要”,美術(shù)史家鄭午昌在《中國畫學(xué)全史》中講到,宋代中國畫的繁榮,深受理學(xué)影響,講理故求真,形成了宋代講神趣而不失物理的畫風(fēng)。 “理”是古人作畫時的正確指引,古人作畫,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胸徑開闊畫法盡矣。黃公望提出“畫不過意思而已?!崩砗腿は噍o相成,達成佳作。
(四)筆墨與設(shè)色
黃公望的筆墨在師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變異之處,《寫山水訣》中論述“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惫P墨在中國畫中有重要意義,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有“骨法用筆”,五代荊浩的《筆法記》里的筆墨并重,全景山水,加上北宋郭若熙的《圖畫見聞志》都有關(guān)于筆墨的談?wù)?,而黃公望所說的“筋骨相連”“糊突其筆”都是前人所沒有的。他有意識的把繪畫加入書法的用筆,注意到筆墨本身的審美抽象意味,黃公望的畫除水墨以外還以淺絳山水為風(fēng)貌,山頭多巖石,渾厚圓潤,筆勢雄偉。在畫論中也有淺絳山水傳授, “著色螺靑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在墨中加色,相當于淺絳山水的色與墨相融而墨又不掩色,色不掩墨,清逸空靈,明快淡雅。
(五)紙張的變化
元人對筆墨的追求可能源于偶然間的材料變化改變了畫風(fēng),更對筆墨有了新發(fā)現(xiàn),畫論中有“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yīng)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奔埳想y畫。絹上礬了好著筆。好用顏色。易入眼。好絹用水噴濕。石上槌眼匾。然后上幀子。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宋代多用絹和熟紙,對筆性的發(fā)揮有所限制,元朝畫家特別是元四家刻意選用生紙,黃公望說“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薄陡淮荷骄訄D》可能就是半生紙上的變異之作。材料的變化也可能是筆墨風(fēng)格變化的元素。
(六)反對邪甜俗頼四病
畫論篇末這樣寫道“.作畫大要,去邪甜俗頼四個字?!?,他并未闡明雅甜俗賴四字的含義。元末明初的王紱在其所著的《書畫傳習(xí)錄》中解釋為:邪,是指出手不正規(guī),不學(xué)古人,信手涂抹,妄生枝節(jié);甜,是指只在色彩悅目上下工夫,于傳神上則無所作為;俗,則務(wù)求華媚柔細;賴,是指一味模擬古人,泥古不化。斗轉(zhuǎn)星移。
二、結(jié)語
《寫山水訣》是黃公望藝術(shù)實踐與繪畫實踐的結(jié)合,既有傳承又有變異,俞劍華在《中國畫論類編》中所說,《寫山水訣》全篇并無很好的組織,支離破碎,有語焉不詳,不合邏輯、不合畫理、不易解之處。要求其中精意,須“披沙揀金,另費一番抉擇工夫。雖然如此,也不能否認《寫山水訣》在畫壇上的重要性,它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對研究中國繪畫的發(fā)展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小琳,(1992—),女,河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