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緯韜
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療效觀察
李緯韜
目的觀察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吉林省輝南縣人民醫(yī)院在2012-02—2014-02期間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120例,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的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而觀察組實施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從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3.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61.7%,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手術結束后顱內壓對比,觀察組在手術后第3天顱內壓為(3.5±0.3)kPa,手術后第7天為(2.7±0.3)kPa,對照組在手術后第3天顱內壓為(4.6±0.3)kPa,手術后第7天為(3.5±0.3)kPa,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方面對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提升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選擇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不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還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質量。
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穿刺手術;慢性硬膜下血腫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各種先進的治療手術也在不斷更新,鉆孔引流手術是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最安全、最有效、最簡單的手術方法[1],根據(jù)學術界的要求,其也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本研究具體分析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療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02—2014-02期間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120例,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齡為24~80歲,平均年齡為(42±2.1)歲;對照組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年齡為22~80歲,平均年齡(41±2.5)歲。所選取的患者經(jīng)過臨床診斷、心電圖檢查、血液和血清的常規(guī)檢驗,均確診為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以及視力模糊等。本次研究均經(jīng)過患者及家屬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對患者治療。
1.2.2 觀察組觀察組則實施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給患者做頭顱CT,其次在前額部定位錐顱孔,然后對選定位置局部麻醉[2],利用改良式雙孔錐進行鉆孔,在顱內腦部血腫的部位前后各預置一管,前管負責沖洗,后管負責引流。進行后管的預置時,必須穿破硬腦膜、鉆孔后拔出顱錐,與矢狀面所成角為15°,而后將引流管置入其中,并根據(jù)血腫情況調節(jié)引流管長度。進行前管的預置時,應將患者頭部向對側轉去,在頂部結節(jié)部位進行鉆孔,而后將引流管置入,沖洗血腫,沖洗時必須注意全面消毒,使用液為生理鹽水,流出液以清亮為止,引流積血時應做到速度緩慢,讓患者病人保持平躺姿勢,清理干凈,最后再進行常規(guī)的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治愈:手術后患者顱內的硬膜血腫消除,頭痛、頭暈以及視力模糊癥狀消失,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3];好轉:手術后患者顱內的硬膜血腫基本消除,頭痛、頭暈以及視力模糊癥狀也基本消失,患者的生活質量比之前有所提升;無效:手術后患者顱內的硬膜血腫沒有消除,各種病癥未得到改善[4]。根據(jù)生活質量評定標準進行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100分:無任何病癥,可進行一切正?;顒?;90分: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80分:有輕微不良癥狀,不能進行正常工作;70分:有明顯病癥,部分生活需求需他人幫助;60分及以下:病情較明顯,生活不能自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19.0,用χ2來檢驗組間率的對比,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總有效率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手術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是93.3%;對照組總有效率是61.7%,由此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的對比(n)
2.2 顱內壓對比兩組患者顱內壓高低的對比,觀察組的顱內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顱內壓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顱內壓變化對比(±s)
組別例數(shù)術后第3天(kPa)術后第7天(kPa)觀察組603.5±0.32.7±0.3對照組604.6±0.33.5±0.3
2.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生活質量的對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6.9±5.8)分,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1.6±5.4)分,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觀察組6060.5±4.886.9±5.8對照組6061.2±4.971.6±5.4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外傷出現(xiàn)3周以后,逐漸出現(xiàn)的硬膜下血腫,發(fā)病率較低,僅占據(jù)硬膜血腫的14%~20%[5]。在患者受到外界撞擊后,短時間內基本沒有明顯癥狀,只會伴隨輕微的頭暈、頭痛以及視力模糊等現(xiàn)象,難以引起患者的重視。但在2~3個月左右之后,顱內壓會出現(xiàn)急劇升高情況,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疾病,而對此病情治療的常規(guī)方法是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在一定程度上會有相應的效果。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不斷深化,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在臨床研究中得到完善,目前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被廣泛應用到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中。優(yōu)點為:第一,因為錐顱孔部位的定點在前額,方向平行于矢狀面,所以穿刺置管時對腦組織不會造成損害,且在進行血腫引流時,不會阻壓引流管,引流更方便、容易、徹底。第二,鉆孔方式的改良,克服了以往引流管彎曲造成引流不暢和壓迫腦組織的缺點。改良后可以將引流管更好的置入血腔中,引流效果更佳。第三,可以更方便出現(xiàn)多房現(xiàn)象硬膜血腫患者的充分引流。第四,改良后的引流術為前后交叉進行,顱內積液和積氣可以得到及時的流出,治愈率較高。第五,改良后的引流術,手術較先進,術后不用采取頭低足高式臥床,前后交叉引流較充分,平臥就可以達到引流目的。第六,該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形式,具有操作簡便、恢復快且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特點。
通過研究我們得出,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在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中效果較好[6],在對患者積血引流的過程中更加徹底,術后的恢復能力更加快速。兩組從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3.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61.7%,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手術結束后顱內壓對比,觀察組在手術后第3天顱內壓為(3.5±0.3)kPa,手術后第7天為(2.7±0.3)kPa,對照組在手術后第3天顱內壓為(4.6±0.3)kPa,手術后第7天為(3.5±0.3)kPa,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方面對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提升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可促使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在進行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是必要的,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低、操作容易的特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郭士琨,申明峰,姚宏偉,等.改良式單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8):27-28.
[2]彭兆龍.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156例[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25):90-91.
[3]李玉雄,梁鑫,張凌,等.改良式雙孔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1):132.
[4]梁海乾,張賽,孫世中.改良錐顱置管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3,20(2):86-88.
[5]劉春雷,康雅琴,龔杰.不同麻醉方式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鉆孔引流術后心理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1):57-58.
[6]徐四軍,張香.單孔負壓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32例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1):57-58.
2015-10-10)
1005-619X(2016)04-0387-02
10.13517/j.cnki.ccm.2016.04.026
135100吉林省輝南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