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wèi)赤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由中國企業(yè)投資的百老匯音樂劇,將于2018年開始在亞洲進行中文版本的巡演。這部音樂劇也是繼《花都艷舞》之后,又一部由中國企業(yè)投資的百老匯劇目?!度A爾街日報》此前以“百老匯上的中國投資之星”為題報道說,中國企業(yè)投資百老匯,是致力于擴大中國音樂劇內需市場的新嘗試,一方面希望從中獲利,另一方面希望獲得美國劇目的制作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返銷到中國等亞洲市場。由于百老匯競爭激烈,中國投資人涉水美國文化產業(yè)還處在學習階段。
美國《綜藝》雜志近日報道說,百老匯音樂劇《美女與野獸》的老牌制片人DonFrantz透露,自己已經接到中國投資人遞出的橄欖枝,后者表達了合作制作音樂劇《走進森林》的意愿。目前,中國企業(yè)對百老匯演出的投資還是以入股的形式為主。去年在百老匯上演的舞臺劇中,話劇《對天發(fā)誓》、音樂劇《腐朽之物》和《花都艷舞》都獲得中國企業(yè)的投資。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商務參贊劉海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最近中國企業(yè)在南加州伯班克市投資了瀚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這是繼萬達集團收購美國院線、中國TCL集團冠名中國大劇院之后,中國企業(yè)的又一文化投資動作。劉海彥表示,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勢頭越來越猛,今年更是從不同角度投資美國企業(yè)。而文化產業(yè)正是他們瞄上的目標之一。目前,美國電影產業(yè)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yè)進入,但對音樂和戲劇領域的投資剛剛興起,主要集中于百老匯所在的紐約地區(qū)。
美國好萊塢學院院長張明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投資文化產業(yè)與投資其他產業(yè)不同,企業(yè)家除了自身要有實力外,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張明舉例說,2013年,由著名舞臺劇制作人、天創(chuàng)演藝總經理曹曉寧擔任總導演的大型民族舞劇《馬可波羅傳奇》,在美國白宮劇院上演后產生很大反響。這次演出的資金離不開大型國企的支持。
劉海彥表示,投資百老匯是一個漸進過程,從現階段看,盈利未必是主要目的。張明舉例說,2013年他策劃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少兒京劇團首次訪美演出,2015年又率領美國好萊塢學院學生在“TCL中國大戲院”演出京劇。
這些活動對于中國國粹在美國的傳播產生很大影響,但收入都是負數。
無論如何,百老匯對于華人世界有著足夠的吸引力。此外,百老匯本身的運作也需要新鮮題材,要滿足美國日益增加的亞裔居民的需求,因此和中國的合作必將增多。最近,百老匯的話題之一就是根據臺灣金馬獎年度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改編的音樂劇。這部音樂劇的作曲、作詞及原創(chuàng)故事作者均為周杰倫。導演則是百老匯托尼獎的最佳導演得主。據悉,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除在百老匯公演外,2017年還將赴亞洲巡演。
事實上,全球文化娛樂的最大市場還是在亞洲、在中國。一些投資者之所以看中百老匯,其實是想借助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打入國內市場。美國沃頓營銷學教授艾麗莎伯格給出的數據顯示,“亞洲市場占據全球劇院門票總銷售的30%”。而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BISWorld的調研顯示,7/8的百老匯音樂劇僅僅做到收回成本,其中大多數門票是賣給了旅游者。一般來說,百老匯劇目的周票房達到200萬美元是非常困難的。音樂劇《貓》的創(chuàng)作者、英國著名音樂家安德魯·韋伯日前已明確表示,將把市場重點轉向亞洲。由此可見,投資百老匯最終的盈利點,一定是“返銷”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