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輝(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心藥房 池州 247001)
我院2015年藥品不良事件調查分析
吳曉輝(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心藥房池州247001)
摘要:目的:詳細了解我院藥品不良事件的相關因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方法:網(wǎng)羅2015年60例藥品不良事件報告,從給藥途徑、用藥類型和不良癥狀等方面分析其發(fā)生情況。結論:藥品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與患者年齡、藥物種類(如抗生素、中藥大針劑易發(fā)生)、給藥途徑、給藥部位等多種因素相關,合理用藥是消除不良事件的關鍵。
關鍵詞:藥品不良事件 合理用藥
所有藥品有可能引起不良事件,但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對同一藥品的不良反應表現(xiàn)可能有很大差別。為了分析我院藥品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促進臨床合理用藥,降低不良事件的出現(xiàn)率,本文通過分析,總結我院藥品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及影響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因素,為臨床醫(yī)師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不良事件病例來源于我院2015年上報的不良事件報吿表,共計60例。
1.2處理方法:從患者的性別、年齡、藥品種類、臨床暗示、給藥途徑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如下圖所示在60例不良事件報告中男性23例(38.33%),女性37例(61.67%),女性占多數(shù);年齡分布也不均一;ADR在不同年齡段及性別分布情況
表1不良事件在不同年齡段及性別散布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老年人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高,這可能與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和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有關,因此臨床醫(yī)生應加強對老年人的用藥監(jiān)測。
2.2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涉及的藥品種類
表2按照我院2015年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相關藥品品種進行分類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出抗生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居首位,因此臨床必須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合理使用,減少不良事件。
2.3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部位及主要臨床體現(xiàn)
表3按照我院2015年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器官及臨床體現(xiàn)進行分類
從表3可以看出60例不良事件中最常見的是皮膚及渾身性侵害,其次是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
2.4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與給藥途徑有關
表4給藥途徑的差異所致的不良事件散布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比例最高(占86.67%)是靜脈滴注引起的,口服給藥(占6.66%)次之。
2.5不良事件轉歸情況:60例報告中沒有嚴重不良反應,停藥后,通過對癥治療,不良反應逐漸消失。
3.1不良事件中從患者的年齡看,高齡者所占比例較大,這與老年人代謝排泄功能降低,對藥物敏感性增強,耐受性降低,個體差異大等有關。提示我們對于老年人用藥需小心審慎,嚴格觀察。
3.2由表2可知,在60例不良事件報告中觸及最多的藥物是抗生素,這與其在臨床中的廣泛使用有關,提醒臨床必須增強對抗生素的合理利用和監(jiān)測,以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
3.3不良事件的臨床表現(xiàn)觸及最多的是皮膚過敏反應,即便反應發(fā)生率高,但一般停藥或治療后癥狀也隨即消散。
3.4靜脈給藥引起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最高:在60例不良事件報告中靜脈滴注52例占86.67%。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給藥方式更易激發(fā)不良事件。這就提醒醫(yī)師用藥時充分考慮患者年齡、體質、用藥史,臨床上應按照患者病情選擇最符合的給藥方式[2],應遵照“能夠口服不肌注,能夠肌注不靜脈”的用藥原則,以減少不良事件。
藥品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事件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已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ADR)監(jiān)測報告制度,以盡量避免和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給人們造成的各種危害。因此,醫(yī)院藥學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務患者為中心、臨床藥學為基礎,促進臨床科學用藥,其核心是保障臨床治療中的安全用藥[3]。精確看待藥品的不良反應,正確使用藥物和保管藥物,提高合理用藥程度,從而安全、有用、經(jīng)濟、恰當用藥[4]。
參考文獻
[1]李先蘭.臨滄市2014年1656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16:158.
[2]余暉.呼吸內科抗生素的臨床選擇及合理應用[J].醫(yī)學信息,2014,3:103.
[3]李占英,程娟.淺談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J].黑龍江醫(yī)藥,2014,6:1383.
[4]杜海燕.淺談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J].北方藥學,2012(3).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7-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