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
還記得學生們第一次拿到平板電腦時臉上綻放的歡喜;還記得第一次帶領他們進行基本設置并連接網絡時,他們的不知所措和小手的慌亂。整整一節(jié)課,還有學生沒連接上網。短短一年后,平板電腦的收發(fā)、開關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各類軟件、APP安裝,全都能自己搞定。對于各類平臺中新增的功能,他們還能教老師該如何操作。在技術能力上,孩子們越來越嫻熟,比這更重要的是他們學習方式的變化。
一對一,讓學生善于發(fā)現并研究問題
課堂中,教師們經常會問:“預習中你有什么問題嗎?”或“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得到的反饋往往是學生為了敷衍教師而提出的“假問題”,甚至是沉默。細思這背后的原因,一是學生懶得想問題,反正課上老師會講。二是遇到問題時,家長不會,老師不在,身邊又未必有相關的資料,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這些“問題”只能不了了之。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得到相關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他們擁有更多獲得知識的途徑,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剛開始是教師教,如學習生字時,教師向學生介紹“漢典”“象形字典”“百度詞典”等網站,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網絡上了解某個生字的演變,弄清它的意思?;蛘呓處熃Y合課文中的問題,比如“《趕海》一文中,作者為什么要寫‘摸海星呢?”帶領學生上網尋找海星在海里爬行的視頻??赐旰?,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有了這些引領,學生逐漸開始愿意發(fā)現問題,并在網絡中解決問題。預習時,他們不滿足于熟讀課文,更喜歡問為什么。課堂中,他們與同伴交流、分享所得,有時還會為了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他們開始質疑老師、質疑課文。如學習《蒲公英》一課時,一位學生就在課堂馬上結束時問:“老師,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沙漠里的蒲公英》,說蒲公英的種子在沙漠里不會干死,為什么課文里說落在沙漠里的種子干死了呢?”學生們在課下先是爭論,后來又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紛紛搜索這篇文章來讀,并查看蒲公英的習性,學習積極性高漲。有了這么充滿興趣的學習過程,我們還用擔心結果嗎?
一對一,打破了語文學習的邊界
以前,對于學生完成預習的情況,教師很難全面掌握。如讀課文,學生到底讀通順了沒有,教師并不知情。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全班交流分享作文,也非常不易。每位學生都需要被關注。如果缺乏關注,學生便沒有內動力。時間一長,難免應付學習。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讓類似的事情變得非常簡單。比如預習,教師可以將預習任務發(fā)布到學習平臺上,學生則可上傳朗讀課文的錄音、書寫生字的照片、需要搜集的資料,也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題。最重要的是,這一切,不只教師看得見,班里的同學、家長都可以互相欣賞和評價。
“樂教樂學”是學生們非常喜愛的學習平臺。在平臺中,教師可以布置各種作業(yè)、推送資料。教師在作業(yè)中發(fā)布預習任務,讓學生將朗讀課文的錄音上傳。由于上傳后,同學、老師、家長都能聽得到,所以學生們會非常認真地準備,都想把自己讀得最棒的語音傳上去,因而會在錄音之前練上十多遍。讀課文不再是枯燥的、無形的,而是可以產生被大家聽見的“作品”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們在朗讀課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發(fā)布解析,學生在家就能得到教師的指導,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他們還可以在游戲中背古詩、學成語、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完成作業(yè),還能讀到豐富的課外讀物、看全國各地的微課,積累自己的錯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將語文學習的空間無限延展,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個性化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自然,也使語文的學習無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