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杰
?
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觀察
韓永杰
【摘要】目的 觀察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64例,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應用冷凍術治療,觀察組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對比兩組病人的臨床效果。結果 兩組病人治療后眼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后視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5%,觀察組為3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效果顯著,但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的療效更理想,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青光眼;新生血管性;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冷凍術
為觀察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效果,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的臨床資料,對比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與冷凍術的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64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人均為單眼發(fā)病,術前均行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可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術前有眼球脹痛癥狀,患眼術前視力均<0.1[1]。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將64例病人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38~75歲,平均(53.2±2.8)歲;病程3~25個月,平均(8.4±2.3)個月;術前眼壓43.5~74.0 mm Hg,平均(52.5±4.7)mm Hg;致病因素中,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16例、視網(wǎng)膜中央靜脈阻塞11例、外傷3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37~76歲,平均(53.5±3.0)歲;病程3~24個月,平均(8.5±2.2)個月;術前眼壓43.7~74.2 mm Hg,平均(52.3±4.6)mm Hg;致病因素中,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15例、視網(wǎng)膜中央靜脈阻塞11例、外傷4例、其他2例。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術前眼壓、致病因素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的眼科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裸眼視力、眼壓、眼底、房角鏡等。
對照組應用冷凍術治療[2]。病人取仰臥位,于結膜囊表面給予1%丁卡因進行麻醉;術前用20 g/L利多卡因+7.5 g/L布比卡因,以1∶1的比例混勻成3 mL后進行球后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應用開瞼器撐開上下眼瞼。左手拿齒鑷夾用消毒棉球吸干結膜囊內淚液,牽拉眼球;右手拿氧化二氮(N2O)冷凍器柄,于角膜緣后約2 mm處作8個冷凍點,冷凍頭直徑約2 mm,中心距角膜緣約2.5 mm,以眼球為中心進行施力;啟動N2O冷凍器,溫度為-70℃時開始計時,維持1 min;冷凍部位自然解凍后,撤掉冷凍頭,吸干結膜面,進行下一個冷點處理。手術完成后,于結膜下注射1 mg地塞米松,用紅霉素眼膏進行包扎;用抗生素與1%醋酸強地松龍滴眼液滴眼,4次/d。
觀察組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3]。體位、麻醉、消毒、鋪巾方法同對照組。應用開瞼器撐開上下眼瞼;采用法國光太激光器,波長為810 mm的半導體激光G探頭,探頭中央置于角膜緣后約1.5~1.8 mm,垂直于鞏膜并輕壓鞏膜,避開3:00、9:00位以防對睫狀后長動脈造成損傷;探頭能量設為1 300~2 200W,時間約為1~2 s,擊射點數(shù)為18~32,擊射范圍為90°~270°,擊射點數(shù)與范圍同術前眼壓成正比,擊射方向應與視軸平行;能量根據(jù)睫狀體組織出現(xiàn)“砰砰”爆破音最低能量為標準,如果接連兩點未出現(xiàn)爆破音,則適當調整功率,直至出現(xiàn)爆破音后再調回功率。
1.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半年,對比觀察兩組病人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眼壓、視力;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綜合療效。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眼壓 兩組病人治療前眼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眼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眼壓對比(mm Hg)
2.2 視力 治療后對照組視力不變或提升19例、下降13例,下降率為40.6%;觀察組視力不變或提升28例、下降4例,下降率為12.5%,兩組視力下降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并發(fā)癥 治療后,對照組病人出現(xiàn)角膜水腫5例、前房出血3例、虹膜炎4例、疼痛6例、眼球萎縮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5%;觀察組出現(xiàn)角膜水腫3例、前房出血2例、虹膜炎2例、疼痛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4.4%,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病人眼中虹膜上有新生血管且合并有纖維血管膜,造成房角閉合而誘發(fā)的一種難治性眼疾[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破壞性較強,且具有較高的失明率[5]。誘發(f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險因素是視網(wǎng)膜缺氧、缺血。
目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其中半導體激光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是其應用最廣的治療方法,其優(yōu)點包括無需開刀、價格優(yōu)惠、操作簡單等。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紅外線刺穿鞏膜并直接作用在色素組織中,讓其吸收足夠的激光能源形成熱反應,進而損壞睫狀體上皮細胞使其凝固壞死,以達到縮減房水和降低眼壓的目標。盡管半導體激光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較容易被控制,也基本不會產生并發(fā)癥,但會出現(xiàn)劇烈疼痛、眼壓降低、視力下降等不良反應,因此應予以重視。
本研究中,我們對兩組病人分別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結果顯示,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后病人的眼壓下降程度更明顯,視力下降率更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這說明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效果優(yōu)于冷凍術。
綜上所述,應用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和冷凍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效果顯著,但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的療效更理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志玲,郝燕燕.玻璃體腔內注射Bevacizumab聯(lián)合手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觀察[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8(6):843-844.
[2] 陳金鵬,汪榮,徐輝勇,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11):2259-2261.
[3] 白玉星,李靜,田立艷,等.睫狀體光凝術與玻璃體腔內注射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4):34-35.
[4] 劉佳.睫狀體光凝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5,47(6):741-743.
[5] 姜秀.不同方法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4,14(1):34-36.
作者單位:476400 河南 商丘,商丘市夏邑縣人民醫(yī)院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6-0072-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6.031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