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文軒
另外,曾國藩還經(jīng)常和吳廷棟、何桂珍等人一起討論理學,向邵懿辰請教今文經(jīng)學。在他的這些朋友中,有很多人都在京城小有名氣。在同這些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曾國藩學到了不少知識,也間接地提高了他在京城的聲望,為他今后的飛黃騰達打下堅實的人脈基礎。
曾國藩來到京城以后,在結交新朋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曾經(jīng)的老朋友,他一向都很注意聯(lián)絡舊時志向相投的朋友,比如劉蓉、郭嵩燾、江忠源、羅澤南、歐陽兆熊等人,這些人不論是在學術觀點上,還是在思想道德上,亦都和他非常的相近,所以保持聯(lián)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劉蓉也是湖南湘鄉(xiāng)人,有著巨大的學術抱負以及追求,是一個典型的學者,其一生都是以“求道”作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奮斗目標;郭嵩燾是湖南湘陰人,秉性耿直,為人文人氣十足。當年,曾國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長沙認識了劉蓉,后來又通過劉蓉認識了當時正準備參加鄉(xiāng)試的郭嵩燾。三人氣味相投,一拍即合,結為兄弟,此后在學問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討,砥礪氣節(jié)。
江忠源,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出生在一個秀才家庭。他敦崇儒道,伉爽尚義,有一股封建士大夫的殉道精神。他是經(jīng)郭嵩燾的引見,與曾國藩在京城相識的。兩人交談過后,曾國藩對其印象深刻。曾國藩曾對郭嵩燾說:“生平未見如此人,當立名天下,然終以節(jié)烈死!”當時,天下太平,毫無動亂之兆,此番話一出,便引起眾人的詫異和驚疑。江忠源本人一向也非常重視經(jīng)世之學,這和他在岳麓書院學習過有關,他一直對嘉、道以來社會危機四伏、兵戈將動、天下臨亂的形勢有所預感,他的這種思想也對曾國藩造成了很大的震撼。日后江忠源成了湘軍的主要干將。
羅澤南與曾國藩是同縣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卻能發(fā)憤好學。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湖南,受到湖湘文化強烈而深刻的熏陶。在湖湘學風的影響下,羅澤南自少時就尊崇程朱理學,他的道德學問高深,嘗標榜自己為宋儒,先后培養(yǎng)了王鑫、李續(xù)賓、李續(xù)宜、李杏春、蔣益澧、劉騰鴻、楊昌溶、康景暉、朱鐵橋、羅信南、謝邦翰、曾國荃、曾國葆等高足。因此,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書信中對他表示敬慕之意,稱他為家鄉(xiāng)的顏淵。后來,羅澤南以儒生的身份帶兵征戰(zhàn),接連勝利。不僅如此,羅澤南用兵如神,知時識勢。他非常重視軍隊紀律的整治,他帶的部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再加上在征戰(zhàn)的間隙講經(jīng)論道,使軍隊能夠很快團結起來。他曾寫信給曾國藩,縱論吳楚形勢,又單騎面見曾氏,慷慨陳詞,剖析利病,規(guī)劃進止,所以年紀輕輕便已經(jīng)獲得廣泛的聲譽。
歐陽兆熊,字曉岑,號匏叟,湘潭縣錦石人。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病重之時,歐陽兆熊對其精l心護理,使其痊愈。由于精通醫(yī)術,歐陽兆熊也經(jīng)常給朝廷要員看病。后來,他在湘潭城內(nèi)開設醫(yī)藥局,專為百姓治病,延請眾多中醫(yī)師,每日成批接待求醫(yī)病人。他憐恤貧苦,頗以百姓疾苦為念,以醫(yī)藥之道服務桑梓,所以得到人們的敬重。對于這種救命恩人,曾國藩自然視其為好友。
當初,這些人都不會想到,與曾國藩的結交,會影響自己一生的命運,更不會想到,他們這幫“湖湘子弟”即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曾國藩一生處世交友,并不僅僅以貌取人,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觀察入微,注意人的品性,留心對方的優(yōu)點,所以他才會擁有知人的真知灼見。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不論在湖南還是京城,他與朋友們不僅在學術上互相砥礪,同時還視大家為知己,做到彼此以誠相待,這些自然成為了他成就生平事業(yè)的重要根基。
翰林院時光
在明清時代,翰林院是儲備人才的總機關,主要是為朝廷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那里集中著全國各地的精英,每年朝廷選拔人才大多會在翰林院進行挑人,一旦地方官職位上出現(xiàn)空缺,翰林院的人才就可以被抽離出去,走馬上任。就算當時沒有適合的崗位,或者沒有適合這些崗位的人才,那么翰林們就要為皇帝皇子王公貴族講書解書,充任經(jīng)筵講官、春坊庶子,因此這些人被公認為知名學者,被老百姓譽為最有知識、最會讀書、最會做學問的人。自明清以來,就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之說,而禮部尚書、侍耶及吏部右侍郎,更是非翰林不任。清代自康、雍以來,名臣大儒基本都是從翰林而起的。
翰林作為天子門生,他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還會擔任纂校殿閣秘書,與史書打交道,經(jīng)常編纂一些大型的類書、叢書、政書,上供皇帝御覽,下供士子閱讀,其質(zhì)量之高,不言而喻。不過,這些天子門生如果想要高官厚祿,也必須上下疏通,才有機會獲得皇上的如期引薦。如果沒有引薦,那么等數(shù)十年也是有可能的。
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后,初為“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一個短期職位,就是先學習,然后等機會,隨時做各種官缺候補。如果運氣好的話,很快就會得到一個非常稱心如意的熱門官職,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也許要等上很久,或得到的只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官位。其實,這也不光是運氣的問題,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你肯花錢上下打點,運氣自然就有了。
曾國藩成為庶吉士之后,自知前途無量,所以也頗有銳意進取之意,決心要做一個藩屏國家的忠臣。此時,他已擺脫了科舉的桎梏,就等待命運垂青自己了……
當然,能在翰林院有一段悠閑的時光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畢竟可以與書為伴,而且翰林院的藏書也頗為壯觀,很多珍藏絕版的書都收納在此。不過,按照規(guī)定,如果沒有引薦之人,那么學員就只能在會館里消耗時光。而且在此期間是沒有分文俸祿的,需要自掏腰包解決食宿問題。
曾國藩作為外鄉(xiāng)來客,在京城沒有親戚,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也不是很好,再加上庶吉士是沒有俸祿的,所以他根本拿不出錢來上下打點。自然,在引薦和分配上,也就被人忽略了。他在庶吉士這個位置上足足等了兩年,眼見身邊的同僚一個個被調(diào)走,他只能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除此以外,毫無辦法。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每天都在過著節(jié)衣縮食的日子。到了年底,他原來還指望著能得到一些外官例寄的“炭敬”。所謂炭敬,就是每當冬季來臨之時,各地官員會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紛紛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錢財。實際上,炭敬就是冬季下級官員向上級官員行賄的別稱??墒钱敃r的曾國藩只是翰林院的一個下級官吏,手中并沒有什么權力,所以也沒有地方官送給他取暖費,最后,無可奈何的他只好借了五十兩銀子過年。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到了春夏之交的時候,曾國藩的外債已經(jīng)達到了二百兩銀子,這在當時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到年底,他的外債已經(jīng)累計達到了四百兩。這個時候的曾國藩自顧不暇,但又不能不顧及整個家庭。
曾國藩是一個十分注重孝道的人,不管生活多么艱難,總要拼湊些錢出來寄回湖南老家。雖然曾國藩多次在家書中稱京城借債比較容易,而且他的師友又比較多,大家相處很融洽,尚可以左右逢源,但畢竟欠人錢財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也不能拖欠不還,所以,曾國藩也一度為錢而焦急不安,在他早年的詩作中,常不乏對困窘生活的描寫,例如:“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還有贈梅伯言詩中曰:“隘巷蕭蕭劣過車,蓬門寂寂似逃虛。為杓不愿庚桑楚,爭席誰名揚子居?喜潑綠成新引竹,仍磨丹復舊仇書。長安掛眼無冠蓋,獨有文章未肯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