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鈴,朱陳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
武漢市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困難及對策分析
雷麗鈴,朱陳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摘要]本文基于對武漢市農民工實地調查的數據,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及心理層面三個維度對武漢市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現狀及困難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武漢市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存在較大的內部差異,農民工的融入困難主要體現在受教育程度低、社會人力資源缺失、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居民與農民工的交往層次低及居民對農民工存在認知偏差五個方面。本文提出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增強農民工工作技能、改變大眾傳播媒介及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及創(chuàng)建農民工-居民交往的良好環(huán)境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融入;武漢市
國內外學者從理論發(fā)展和實證研究對社會融入進行了多樣化的研究,但是至今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社會融入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以致有些學者將“社會融入”等同于“社會融合”、“社會適應”、“市民化”等概念。第二,學者們對社會融入的維度未形成一致標準,并且同一維度操作化的具體測量指標也不一樣,造成在評估融入程度的時候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第三,眾多學者對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融入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他們的調查地點傾向于上海、北京等一些農民工輸入的城市,而且調查的對象集中于農民工聚集的地點,比如制造業(yè)工廠附近,因此他們的受訪農民工實際上是帶有城市的特征或者是職業(yè)生活相似度很大,這很大程度上使得研究的結果不能概括較大范圍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現狀和群體特征等,也就缺乏合理制定符合農民工群體政策的依據。第四,學者們給出的關于如何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議略微寬泛,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有待加強。這些不足都給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空間,亟待更多的學者進行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描述
本文的數據來自對武漢市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所得之500份樣本數據。從性別分布上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從年齡分布上看,16至25歲的農民工多于25歲以上的農民工,16至25歲的農民工占總樣本的56.9%,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樣本中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的農民工所占比例得當;從婚姻狀況分布上看,未婚的最多,占總樣本的58.6%,已婚、離婚及喪偶的分別為39.6%、1.6%及0.2%,這與新生代農民工樣本較多有一定的關系;從居住情況上看,57.9%的樣本都是租房居住,自購房、單位提供住房及其它分別為7.4%、27.7%及7%;從他們對自身經濟狀況的認知來看,63.5%的樣本認為自己在農村中算中等收入,認為自己在農村中是高收入、低收入及貧窮的分別為10.7%、19.8%及6%;在受教育程度來看,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僅占17%,有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中專和技校學歷者分別為5.5%、31.1%、26.1%及20.3%;從民族分布上看,樣本中17.9%的人少數民族僅。
(二)重要概念界定
1.農民工的概念界定
學術界對農民工的界定是多種多樣的,與其進行互換的詞有外來農村務工人員、流動人口、外來人口等。對農民工的定義也是多種多樣的,李培林在地域、職業(yè)和階層上對“流動民工”這個概念作了界定[1];王春光則從職業(yè)、制度身份、勞動關系和地域四個方面對“農民工”進行定義[2]。由于文并不是對農民工概念的探討,更偏向于實證研究,因此對“農民工”、“外來流動人口”、“外來農村務工人員”、“外來人口”等幾個概念的互換并不會產生歧義,即戶口在農村但卻在城市從事各種職業(yè)為其經濟收入的人。
2.社會融入的概念界定
在界定社會融入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認清社會融合和社會融入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社會融合是一個基于當地居民文化和農民工原有文化形成一個新的混合式的文化系統(tǒng)的過程,是一個雙向發(fā)展的過程。社會融入是農民工在經濟、文化、行為、心理等方面融入到城市主流文化體系的過程,是一個單向發(fā)展的過程。社會融合理論是以當地居民文化和流出地傳統(tǒng)文化平等為基礎的,而社會融入理論則以流出地文化處于弱勢地位,城市居民主流文化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樣一種不平等狀態(tài)為基礎的。社會融合是社會融入的理想化狀態(tài)。
在中國目前的發(fā)展情況下,農民工脫離農村耕種的生產經營模式和以血緣為紐帶的居住模式,原有傳統(tǒng)文化受到城市主流文化系統(tǒng)的重大沖擊,農民工只有在主動適應城市文化系統(tǒng),才能被城市接納。社會融入比社會融合更符合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狀態(tài)。筆者將社會融入定義為亞文化群體在經濟、社會、心理方面逐步適應主流文化體系,并最終被主流文化群體接受的過程。
(三)測量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衡量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第一,經濟層面,筆者將社會人事制度量表、經濟狀況、居住環(huán)境、社會保障量表來對經濟融入度進行測量。第二,社會層面,生活融入的測量包括進城務工原因量表、對城市主觀感受量表、社會關系量表。第三,心理層面,這是農民工在社會融入中的最高層次。心理融入主要是從農民工的主觀視角進行測量,研究中將用自我身份認同量表、定居意愿量表、目前生活的滿意度量表和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度來測量。其中社會人事制度量表、社會保障量表、進程務工原因量表、對城市主觀感受量表、社會關系量表,每個量表分別有10個題目,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表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進行測量,除社會人事制度量表外,筆者對其進行賦值,分別為5至1分。社會人事制度量表的賦值方式為1至5分。身份認同量表及定居意愿量表,每個量表分別有10個題目,用李克特七點式量表表示,分別為1至7分,分值越大,越認同自己是城市居民并想要定居城市。具體說明詳見表1。
以上三個維度——經濟、生活、心理融入形成一個階梯狀的融入層次,經濟的融入是最低層次的,心理的融入是最高層次的融入。經濟層面的融入是基礎,農民工最初進到城市,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然后來尋求經濟利益的實現。社會層面的融入是農民工在社會融入中的適應及過渡階段,體現了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廣度,在城市的穩(wěn)定生活以及和周圍人群良好關系的建立才能使得農民工產生城市歸屬感。心理融入是最高層次的社會融入,體現農民工社會融入的深度,它是以其他兩項融入作為支撐的。雖然三個維度存在階梯狀的層次,但是他們的實現過程并不一定是階梯式順承發(fā)生,也有可能是平行非同步發(fā)展,最終只有三項融入都順利實現,農民工才會成功實現社會融入。
為了了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本研究從經濟層面融入、社會層面融入和心理層面融入三個維度,社會人事制度、經濟狀況、居住環(huán)境、社會保障、進城務工的原因、對城市的主觀感受、社會關系、身份認同、定居意愿、目前生活滿意度及未來生活信心這十一個維度進行測量,了解對農民工社會融入現狀。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可以通過均值反應,如表2所示,均值較大,則反映農民工在某項指標上的平均水平;方差是反映觀測值與均值的差異的指標,方差越大,則反映觀測值越偏離平均水平;眾值反映農民工群體在某項指標上出現次數最多的標志值,主要反映某一指標的一般水平;極差是反映所有觀測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異,反映的是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均值與極差的差異越大越能看出群體中個體的社會融入程度不同,詳見表2。
表2 對調查對象社會融入測量的描述(n=500)
從經濟層面融入來看,社會人事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這兩項指標中,均值與極差存在較大差異,表明農民工個體之間的差異顯著,從中體現出,一部分農民工在城市享受在較好的社會保障,得到過城市管理部門的幫助,享受保險福利,并且從事著有合同保障且能夠受到公平對待的工作,而另一部分農民工則與之相反,他們在城市從事在沒有合同保障的臟、亂、差的工作,因為文憑和戶口原因,收到歧視和擠兌,無法在城市中享受養(yǎng)老、失業(yè)、工商、醫(yī)療等保險,也未能在需要時得到城市管理部門的幫助。關于經濟狀況,63.5%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收入在農村中算中等收入,說明農民工對現有的經濟狀況持樂觀態(tài)度,但另一層面上也反映中農民骨子里的中庸思想,他們不愿顯富,也不愿哭窮,和別人一樣是他們最理想的狀態(tài)。57.9%的農民工租住在城市中,27.7%的農民工居住在單位免費提供的房屋中,家的物質基礎是房屋,但是他們很難擁有屬于自己的的居住空間,他們就很難在城市扎根下來,這無疑是他們融入城市的阻礙。
從社會層面融入來看,城市拉力、農村推力、城市不友好、城市友好及社會關系五個指標的均值與極差之間的差異較小,說明個體間的差異較小。其中,城市拉力及農村推力的均值及眾值與量表總分較為接近,表明,農民工進城務工,城市拉力及農村推力對其有較大的影響,他們普遍認為城市里的收入要比農村高,在城市里可以見世面、開拓眼界、學到知識、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且自己更喜歡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然而農村家里地太少,自己不活農活,掙錢少,無法維持生計,并且有能力的農村人都來到城市來打工。城市不友好與城市友好的均值與眾值與該量表總分的差距較大,但認為城市環(huán)境友好的人依舊較多,他們認為城市居民對其態(tài)度好,其對自身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較為滿意,同事和管理部門對其好,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如上感受;認為環(huán)境不友好的人,他們個人覺得自己對城市居民充滿了怨恨,城市居民對其充滿了歧視,自己遇到困難時,沒有受到城市居民的幫助,其對城市的印象非常差,雖然此類人群相對較少,但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這部分人在城市社會融入中,易受到阻礙。社會關系的均值與眾值與改量表總分的差距較小,表明部分農民工擁有社會資本,在城市社會中,如遇到需要幫助的情況下,經常收到朋友、親戚、同學及老鄉(xiāng)的幫助,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缺乏社會人力資源。
從心理層面融入來看,身份認同與定居意愿的均值與極差之間的差異較大,說明個體間的差異較大,眾值處于中間水平,說明大部分農民工對自身的身份認同以及定居意愿不夠明確。從身份認同的眾值可以看出,農民工對自己到底是農村人還是城里人這一身份認同比較模糊,沒有一個確切的認同,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哪個群體,因而將自己夾雜在兩者中間。關于定居意愿,盡管想要定居城市的農民工要多于想要返鄉(xiāng)回流的農民工,但定居意愿的眾值表明農民工依然沒有想好將來繼續(xù)留在城市,還是返鄉(xiāng)回流,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還處于較茫然的狀態(tài),或也因眾多外在因素的考慮,如住房、教育、醫(yī)療及鄉(xiāng)土情結等原因,使得他們無法決定未來歸屬。在生活滿意度的測量上,2.6%的農民工非常不滿意,14.5%的農民工不滿意,51.6%的農民工覺得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屬于一般滿意,27.1%的農民工認為滿意,4.2%的農民工認為非常滿意,表明在他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不如意之處。在測量農民工未來生活的信心度上,發(fā)現,13.3%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將來非??赡苋谌氤鞘?,51.2%的農民工相信自己將來可能后融入城市,30.3%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將來一般能夠融入城市,5.2%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將來不可能融入城市,這一現狀表明農民工有著融入城市的愿望和理想,并且相信自己將來能夠融入城市。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民工社會融入存在著較大的內部差異,社會融入的順利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
社會融入具有獨特性、復雜性、全面性和廣泛性,是一個多元融入城市的過程。對農民工社會融入現狀的分析中反映出了農民工社會融入度有待提高的現實,表明他們在融入過程中面臨一些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受教育程度較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低的情況明顯得到好轉,然而部分農村家長不重視教育以及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的現實情況仍然不利于農民工教育水平的提高。第二,社會人力資源的缺失,社會資源,特別是人際關系網絡,是影響農民工社會融入的重要因素,人際關系網絡可以帶來信息、工作機會、心理支持和資金支持等社會資源,使得農民工在城市更順利的融入城市。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通常是以血緣和地緣建立起來的,屬于初級關系網絡,然而其次級社會關系網絡建設不是很完善,廣度和強度都存在缺陷。第三,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對國家的現代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和農民工分不開的,但是在很多政策中農民工的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政策方面的忽視使得農民工在社會融入中受到很多的困難。中國農民數量占總人口的很大比例,然而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進程加快,農業(yè)科技和機械解放了相當多數量的農民,這樣一部分人進入到城市來從事非農行業(yè),成為大眾口中的“農民工”,戶籍制度作為資源分配的一種隔離機制,使市民享有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工作燈方面的福利,而農民工卻未在其制度覆蓋范圍內,比如購房制度、城市低保、城市醫(yī)保制度等,雖然他們同樣城市的發(fā)展做貢獻,在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對農民工群體也亮起了紅燈,相對于城市當地居民,農民工擁有的資源本來就比較少,加上政治層面的束縛,社會融入之途困難重重。第四,居民與農民工的交往層次低,農民工的居住地多為價格便宜的出租房,同一居住環(huán)境中的人也多數為農工或是城市低收入群體,具有不同社會特性、職業(yè)水平和經濟文化背景的各社會階層來往有限,城市分化為市民社會和農民工社會,農民工很少能進入市民社會,形成極端的城市二元交往空間,另外,在工作方面,市民和農民工也存在職業(yè)分異,農民工的工作一般是體力型工作,集中在服務業(yè)、建筑業(yè)和餐飲業(yè)等行業(yè),而市民的行業(yè)類型多元化且工作層次較高,因此,市民和農民工在生活中的接觸機會相對較少,聯(lián)系也是較淺層次的。第五,居民對農民工存在認知偏差,刻板印象對市民的認知產生很大影響,負面的刻板印象使得居民對農民工產生了認知偏差。通過調查發(fā)現,農民工認為城市居民及社會環(huán)境對其歧視且不友好,市民對農民工的刻板印象已經形成,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市民和農民工的交往,從而不利于農民工的社會融入。
第一,注重公平原則,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要建立一個管理規(guī)范、社會和諧的國家,中國就必須重視公平原則。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二元勞動力市場、城市二元居住格局都體現了社會資源向城市居民傾斜的現實情況,公平原則未得到充分實現。政府應該加強制度完善,引導社會資源緩慢流向農村戶籍居民,使之在城鄉(xiāng)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不享有醫(yī)療、購房、養(yǎng)老等福利。國家一方面希望能夠很好的解決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融入問題,促進城市化的順利實現,一方面又通過戶籍制度來作為制度壁壘來阻礙農民工的社會融入。雖然農民工在涌入城市的同時給城市資源分配造成了一定困難,但是政府把戶籍這種先賦性條件作為資源分配的標準是缺乏公正性的,這種資源分配方式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會引發(fā)人民內部矛盾,給國家的發(fā)展造成破壞性傷害。筆者認為政府可以一種后致性條件來作為資源分配的標準,這樣更能凸顯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性,也能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問題。
第二,增強農民工工作技能,提高經濟收入,政府可以在城市為農民工興辦就業(yè)培訓班,幫助其增強就業(yè)技能,順利實現穩(wěn)定就業(yè),促進社會融入的快速實現。民工群體自身也要提升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yè)技能。良好的專業(yè)技能是一份優(yōu)質職業(yè)的敲門磚,在進入職場后,農民工群體也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為了實現向更高階層的流動,多方面多層次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必不可少,這也能順利促進社會融入的實現。
第三,改變大眾傳播媒介及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社會融入不僅僅是農民工群體主動融入城市,主觀適應城市,也包括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群體的接納,所以讓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群體建立起客觀正向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在社會生活中,城市居民因為群體的一小部分人群的不當行為而給整個農民工群體貼上標簽是不合理的行為。大眾傳播媒介應當擔起改變對農民工群體負面刻板印象的重任。媒體應該引導大眾把目光更多的投放在農民工對城市建設的貢獻上,如實的評價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表現,逐漸改變市民對農民工負面的刻板印象,使居民形成對農民工正確的認知。農民工也要加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社會公德心,展示群體全新面貌,以擺脫負面的群體刻板印象。
第四,創(chuàng)建農民工-居民交往的良好環(huán)境。政府應該著力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加強市民-農民工的社會交往,促進市民對農民工群體的接納。非營利機構可以召集社區(qū)志愿者為加強農民工群體和當地居民的親密關系組織一些有意義的社區(qū)活動,比如“一家一菜”的社區(qū)聚會,社區(qū)一幫一活動等,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居民、農民工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也能改善社區(qū)的生個文化氛圍,讓農民工群體感受到來自當地居民的熱情,從而產生城市歸屬感,更好的融入城市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培林.流動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地位[J].社會學研究,1996 (4).
[2]王春光.農民工:一個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階層[J].學習與探索,2005(1).
[3]符平.青年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實踐社會學研究的發(fā)現[J].社會,2006(2).
[4]劉建娥.鄉(xiāng)-城移民(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實證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調查[J].人口研究,2010(4).
[5]胡榮,陳斯思.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與公平感[J].廈門大學學報,2010(4).
[中圖分類號]C912.8;D4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004(2016)03-0036-05
[收稿日期]2015-11-4
[作者簡介]雷麗鈴(1992-),女,福建福安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朱陳晨(1991-),女,湖北宜昌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臨床社會工作。
An Aanalysis on Migrant Workers in Wu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enetration in Status,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LEI Li-ling,ZHU Chen-che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430074,Hubei)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of a on-the-spot survey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Wuhan.A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migrant worker’s social penetration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three aspects,namely,economic level,social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After the research,a huge internal difference of social penetration situation was found in migrant worker group,and main cases of these social penetration difficulties are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low education,deficiency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ociety,restraint of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insufficient contact between urban inhabitants and migrant workers,and urban inhabitant's prejudice against migrant workers is also involved.This paper offer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including break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improving job skills of migrant workers,and transforming migrant worker's negative impression from the prejudice of publicity media and urban inhabitants,creating a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inhabitants to have a adequate association.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social penetration;W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