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麗?沙喜臣
[摘 要]自2002年實施新課程以來,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業(yè)務部門的不斷培訓和指導下,廣大任課的一線全體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進一步規(guī)范了我市中小學的會課,課堂教學、校本教研以及校本培訓等教學行為,使我們各校的會課、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教學工作的質量逐漸得到提高。但目前基層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呈現(xiàn)一些不良現(xiàn)象,這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作用與目的進行分析,提出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操作方法,并具體提出了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運行時間和實施原則。
[關鍵詞]專業(yè)發(fā)展;教學質量;策略;原則
目前,基層學校形成了兩種不良現(xiàn)象:一是就備課、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課題研究等教學工作而言,由于分工不同,各項工作的落實呈現(xiàn)的是各自為政,出現(xiàn)“兩層皮”或“多層皮”現(xiàn)象比普遍,不能完全把教師個人或集體會課、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課題研究等有效地整合起來。二是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而言,多數教師不能做到學了就用,教了就思,思后總結提升。很多教師仍然是照本宣科,照教材教,照參考教案教。教學目標不能全面得以達成,也達不到形成研究型的教師隊伍。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應當是教師被動地接受現(xiàn)成的教育理論,而是教師應當主動地在了解自己專業(yè)起點的基礎上,不斷地通過專業(yè)引領,大膽地進行教學實踐探索和積累新經驗,反思提升、建構新的教學策略的過程,是行動研修的過程。根據上述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兩個現(xiàn)象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論的要求,我校從2009年5月份起借鑒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的新課程理念下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叢書《主題活動與幼兒成長》中對教師的培訓模式,開展了《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模式的研究》。下面就將怎樣開展《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模式的研究》與同仁進行交流介紹。
一、什么是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模式
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模式是為了探索某一學科、某一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根據這一學科、這一內容確定一個學科研究專題(俗稱小課題研究)進行的系列教學活動。
二、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作用與目的
學校通過組織學科教師,針對研究的專題,進行專業(yè)起點的自我描述,理論,學習和優(yōu)秀案例的專業(yè)引領、全員性的專題教學實踐研究探索,集思廣益的課題研究與交流,共同反思總結提升形成適合課改、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策略。將教師個人備課和多種形式的集體備課、教師專業(yè)培訓、小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實踐等多項教學活動,在一個小課題研究的牽動下有效整合在一起。宗旨是通過共同解讀課標、解讀教材、解決教什么、怎么教。促進全體教師駕馭新理念,構建課改新經驗,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自主發(fā)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操作方法。
(一)確定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專題
1.專題由學科主管業(yè)務領導進行確定。可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辦法進行立項選題。
2.專題必須圍繞某一學科,某一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進行選題,目的是解決教什么和怎樣教。
(二)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具體操作程序。
1.自我描述
(1)做什么:自我描述共分4個環(huán)節(jié),有我的起點,我的觀察,我的困惑反思交流。此程序主要是由學科教師根據與專題相關的核心問題,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提出自己的教學困惑等。
①由主持人根據專題的核心,設計問題提示。
②由學科教師進行客觀描述,實事求是反映教學現(xiàn)狀,呈現(xiàn)駕馭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起點,杜絕虛構描述。
③集中反思交流----進行反思型會課。
目的是明確自己的教學現(xiàn)狀、專業(yè)起點,分享與總結自己成功的教學策略,找出教學中存在并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習他人可取的新策略。
2.專業(yè)引領——深入解讀教學理論
(1)做什么:專業(yè)引領共分4個環(huán)節(jié)。有相關教學理論解讀,學習成功案例,擬定教學策略,交流分享所學所悟的教學策略。即通過解讀專業(yè)理論學習成功案例,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要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學有所思、學有所創(chuàng),從而明確教什么,初步探索怎么教。
(2)怎么做:
①由學科負責人找出與專題相關的教育理論和有示范價值的成功案例。
②學科教師認真學習,解讀理論,剖析自己教學經驗與不足,通過專業(yè)引領用自己的所悟、所獲、所想、所創(chuàng)擬定教學策略,知道教什么,怎么教。
③集中交流----專業(yè)引領式會課:教學路徑初步形成共識。
3.行動研究——教學實踐研究
(1)做什么:行動研究共分4個環(huán)節(jié)。有解讀教材和制定教學方案、課堂教學實踐、反思實施效果,完善教學策略。這一程序是將專業(yè)引領后的所學、悟、獲、想、創(chuàng)的結果直接付諸實踐。用實踐檢驗教學策略實施的效果,通過反思完善為同行交流分享做準備。
(2)怎么做:
①學科教師全員進行解讀教材,制定實驗方案,實施教學實驗,進行課后反思,完善教學策略。
②選學科骨干教師做校本專題示范課,普遍教師代表做研究匯報課,全員觀摩并進行評析研究。
4.總結提升,形成共識。
(1)做什么:共分3個環(huán)節(jié),有交流策略、形成共識;撰寫研究報告;召開報告會,推廣新經驗。
(2)怎么做:專題經驗交流會,達成研究結果的共識,撰寫實驗報告。
③召開報告會,推廣學科專項教學模式。
四、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的運行時間和實施原則
1.運行時間:一個專題在約4——6周,每學期每學科在約完成2 ——3個專題。
2.實施原則:
①計劃性原則:超前計劃。
時性原則:根據教學內容及進度要求保證及時實施。
務實性原則:由于是系列性教學活動,因此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務實進行,以保證行動研修的質量。
分工負責制原則:學科業(yè)務領導確保每人每期完成2個專題的研修活動。
以上就是我校從2009年提出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修設想,并與2009年5月開始實驗進行了一個專題的研究,通過研究,總體感覺這種“備、教、研、培”一體化的學科專題校本行動研修模式行之有效。當然,由于我們專業(yè)水平不高,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同仁給予指正。
參考文獻:
[1] 石學斌. 從“教育反思”走向“專業(yè)表達”[J]. 中小學管理. 2011(07) .
[2] 顧偉. 我國“研究型教師”內涵解讀的歷史回溯[J].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