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柞水縣為例*"/>
姚翔龍,趙法鎖,王雁林,2,陳新建,上官超超,韓瑩瑩
(1.長安大學 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huán)境處,陜西 西安 710082)
?
陜南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探討
——以柞水縣為例*
姚翔龍1,趙法鎖1,王雁林1,2,陳新建1,上官超超1,韓瑩瑩1
(1.長安大學 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huán)境處,陜西 西安 710082)
摘要:以陜西省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為例,從資料收集、調查分區(qū)分級、風險評價、遙感解譯四個方面,提出了陜南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資料收集標準化、實踐調查分區(qū)分級新理論、完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四個方向,提出了以上問題的對策。結合目前地質災害調查思路,提出了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調查新思路,希望能對以后的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提供借鑒。
關鍵詞:陜南;柞水縣;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資料收集;調查分區(qū);風險評價;遙感解譯
陜南秦巴山區(qū)是陜西省地質災害分布最密集的地區(qū)。2000-2005年,陜西省完成了陜南地區(qū)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2008-2013年,完成了陜南地區(qū)1:5萬以及重要城鎮(zhèn)的1:1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經過這些區(qū)域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實現了陜南地區(qū)由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的完善[1-3]。柞水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qū)東北部,2013年該縣完成了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共查出地質災害134處(滑坡102處、崩塌15處、泥石流17處),進行了柞水縣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危險區(qū)以及防治區(qū)區(qū)劃,并完善了群測群防體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4]。
近年來,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調查由淺入深,投入的人力、物力、技術水平等不斷提高,地質災害調查思路及調查方法也不斷完善。然而,秦巴山區(qū)仍時有重大地質災害發(fā)生,例如:2010年“7.18”丹鳳打柴溝泥石流、2011年“7.5”漢中略陽象山崩塌、2015年“8.12”山陽山體滑坡等,均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且這些災害點都不是已經確定的群測群防災害隱患點??梢?,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的識別仍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質災害調查識別仍存在許多難點?;诖?,本文以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為例,提出目前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并運用新方法新理論,探討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問題的對策,提高地質災害調查識別率,為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提供借鑒。
1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按照陜西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要求[5]開展工作,其調查的思路是:以現代地質災害理論為指導,充分搜集并研究現有資料,以高精度遙感解譯為先導,以行政區(qū)(縣、市、區(qū))為調查單元,將行政區(qū)劃分為重點調查區(qū)和一般調查區(qū)兩個等級,以遙感解譯、野外驗證、地面調查、工程地質測繪和山地工程為主要手段,充分應用RS、GIS、GPS技術,點、線、面相結合,以專業(yè)調查為主,以地方群眾參與為輔,查明行政區(qū)內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發(fā)育特征,并對其易發(fā)程度、危險程度進行評價以及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qū)劃,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tǒng),協助政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調查思路如圖1所示。
通過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查明了柞水縣地質災害現狀,為該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柞水縣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工作的分析以及結合近年來陜南秦巴山區(qū)重大地質災害時有發(fā)生的現狀,發(fā)現了陜南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中值得探討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資料收集、調查分區(qū)分級、風險評價、遙感解譯四個方面。
圖1 陜西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總體思路
1.1資料收集方面值得探討的問題
陜西省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定[5]對于收集資料的種類、范圍都進行規(guī)定,在后期評價調查區(qū)地質災害易發(fā)性及危險性的過程中,這些資料都必不可少。但是,在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過程中,資料收集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前后多次收集、收集資料深度不夠、年份缺失等。這些問題在實際過程中表現為多種情況,比如:進行地質災害氣候誘因分析的時候,由于缺少近年降雨資料,需要進行再次收集。在陜南地質災害調查過程中,資料收集方面的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缺乏相關資料,地質災害的前期研究就不夠充分,地質災害較發(fā)育的地區(qū)范圍就不能判別清楚,從而該地區(qū)的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精度就有所下降,進而出現突發(fā)地質災害的情況。鑒于此,完善收集資料的標準化體系是地質災害調查識別中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1.2調查分區(qū)分級值得探討的問題
目前陜西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以行政區(qū)劃為單元進行調查,再對不同行政區(qū)域進行調查區(qū)分級,按照不同級別的調查區(qū),采用不同精細程度的調查方法。自2000年開始,應用此種調查分區(qū)分級方法對陜西省行政區(qū)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調查,明確了災害點的規(guī)模,按照行政區(qū)劃分,落實防治責任,極大降低了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柞水縣詳細調查過程中,發(fā)現同一行政區(qū)內地質環(huán)境變化比較顯著,同時地質災害發(fā)育類型種類也不盡相同,對于地質災害的發(fā)育環(huán)境以及規(guī)律的后期總結比較困難,有些災害點跨越不同行政區(qū)域,例如:寺溝泥石流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在下梁鎮(zhèn)行政區(qū)內,而堆積區(qū)在乾佑鎮(zhèn)行政范圍內。可見,對調查區(qū)域的如何分區(qū)值得探討。目前,調查分區(qū)之后再進行調查區(qū)分級,主要采用危害對象和地質環(huán)境兩個因素來評價調查區(qū)級別,其分級評價因子較少??傊?,以后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應在目前分區(qū)分級基礎上上進行優(yōu)化,尋求更能滿足實際情況的分區(qū)分級的方法與標準[6]。
1.3災害隱患點風險評價值得探討的問題
柞水縣地質災害調查按照技術要求調查清楚了災害隱患點的特征,完成了災害隱患點的穩(wěn)定性和危險性評價,并完成了調查區(qū)的穩(wěn)定性、危險性分區(qū)和防治區(qū)劃,地質災害的防治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在柞水縣野外調查過程中,災害隱患點調查包括致災體調查和承災體調查兩個方面,致災體調查主要針對災害體本身,承災體調查主要針對其威脅對象,總體來說致災體調查更側重一些。
在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過程中,根據災害隱患點記錄表格,致災體的調查內容主要為災害點發(fā)生時間、位置、規(guī)模、發(fā)育地質環(huán)境等,承災體的調查主要為威脅人數、房屋、造成損失等。但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評價后,就會發(fā)現調查表格中致災體還需要在災害點邊界、災害威脅范圍、災害發(fā)生概率等方面有所加強,承災體還需要對建筑結構、固定威脅對象和概率威脅對象、威脅人員構成等方面進行加強。鑒于地質災害的風險評價管理是今后的發(fā)展趨勢,承災體和致災體的調查內容和深度不但不能充分滿足目前的防災需求,而且也難以滿足風險性評價的要求。因此,以后調查的過程中,深入對災害點的風險調查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7]。
1.4遙感解譯值得探討的問題
柞水縣地質災害調查以遙感解譯為先導,以SPOT-5遙感數據為依據,該遙感圖像數據能夠表現出滑坡、崩塌的基本特征,對于泥石流識別表現較好。調查過程中室內識別與野外驗證相結合,完善了地質災害調查體系方法,提高了災害點識別率。但是,在野外驗證解譯結果的過程中,發(fā)現解譯準確率不高,因為秦巴山區(qū)植被茂盛,在巖層裸露區(qū)解譯圖像顏色明顯變化,極易解譯成災害點。如ZSY024解譯點,其解譯結果為滑坡,然而野外實地驗證為植被裸露帶,如圖2所示??梢姡匕蜕絽^(qū)地表植被旺盛,地質環(huán)境復雜,對于地質災害的識別僅通過單一的遙感圖像及處理方法還不能完全識別地質災害點。現今遙感解譯地質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正迅速發(fā)展,針對秦巴山區(qū)的特點,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來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識別,是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一個新的突破點。
圖2 ZSY024解譯點及野外驗證
2問題研究及對策
根據陜南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發(fā)現的四個方面的問題,應結合柞水地質災害調查的經驗及目前先進的地質災害相關理論與方法,探討適用于陜南秦巴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對策。
2.1資料收集標準化
地質災害的調查,應建立在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誘發(fā)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需要對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構造、地震、水文、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進行系統(tǒng)收集及分析,同時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資料擴展也不可或缺,對于社會、經濟資料的應用有助于幫助建立地質災害危險、風險評價。簡而言之,資料收集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基礎。鑒于柞水地質災害調查的經驗,在資料收集方面今后一定要加強,并建立標準化體系。
地質災害資料收集的標準化體系,即做到科學化、系統(tǒng)化、定量化??茖W化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資料的收集種類、范圍、深度等;系統(tǒng)化指收集資料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為以后的調查奠定基礎;定量化指收集資料的數量、時間屬性進行量化。資料收集做到標準化可以保證不同調查區(qū)地質災害是在相同程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對整個陜南調查區(qū)的調查能夠做到全面具體,對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識別能力也有所提升。
2.2實踐調查分區(qū)分級新理論
在地質災害的調查過程中,結合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的因素以及誘因。今后地質災害調查單位可以避開縣(區(qū))行政單位的限制,以小流域為劃分單元,將秦巴山區(qū)劃分若干調查分區(qū),且單個小流域內的地質環(huán)境通常具有相似性,有助于后期加深對流域范圍內地質災害發(fā)育規(guī)律的認識以及對不同流域地質災害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對比[7]。
陜南地區(qū)先后進行多輪地質災害調查,對于其區(qū)域范圍內地質災害的種類、位置、規(guī)模、威脅對象、穩(wěn)定性和危險性都調查清楚,建立了陜西省地質災害的數據庫。今后的地質災害調查,應充分運用已有數據庫,對已經劃分的以小流域為主的調查區(qū)進行重要性分級,不同等級的調查區(qū)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加強對重點區(qū)的地質災害調查,增強地質災害隱患的識別率,這樣才能優(yōu)化投入,提高地質災害識別。地質災害調查區(qū)分級應充分利用已有災害資料,提取相關評價因子,選取可行的定量方法進行評價。
在小流域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分區(qū)和已有資料基礎上進行調查分級,也不能與政府脫鉤,應按照“小流域調查,行政區(qū)落實責任”的原則,把調查出來的災害隱患點及時納入群測群防體系。
2.3完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
地質災害風險指的地質災害對生命、健康、財產或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大小,是地質災害危險性和潛在損失的乘積[8]。針對目前地質災害調查中風險不夠重視的問題,以后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應該在承災體和致災體兩個方面加強。結合目前調查要求,今后的風險調查數據在以下方面加強:①致災體的年發(fā)生概率;②致災體的滑距;③承災體的經濟因素;③承災體的時空分布;④承災體的易損性。
風險調查應以1∶50 000比例尺和1∶10 000比例尺為主,重大災害點采用大于1∶5 000比例尺的調查為輔,兩者結合,完善風險調查,進行風險區(qū)劃。其調查的要點為:①風險調查時盡可能在地形圖上標示出致災體以及承災體的范圍形狀;②調查表格要增加建筑的種類數量、威脅居民的數量、企業(yè)及交通設施的規(guī)模;③用定性或者定量方法計算災害體的滑距;④采用統(tǒng)一標準估算經濟損失;⑤對承災體的時空概率進行調查。在增加風險調查的基礎上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并對調查區(qū)增加風險區(qū)劃,建立地質災害的風險評價體系以及風險管理體系[9]。
2.4應用新技術新方法
現今主要的遙感解譯方法為遙感衛(wèi)星數據、航片解譯數據、無人機解譯、三維DEM建模。遙感衛(wèi)星解譯主要分為ETM圖像、SPOT圖像、QUICKBIRD圖像以及干涉雷達,衛(wèi)星解譯為數字化圖像,用計算機處理方便;航片主要為航空拍攝的影像,識別程度高;無人機為近年來的新技術,小范圍設別精度高,識別效率高;三維DEM建模為數字化高程,多用于輔助解譯[10-12]。
根據現今的研究不同的地質災害宜采用不同的解譯方法,才能在解譯過程中識別災害特征,增強災害解譯準確率?;陆庾g宜采用:對于區(qū)域地質災害調查空間分辨率5 m的SPOT圖像為主,重點地段輔以航片和三維DEM圖像進行解譯。崩塌解譯宜采用:以航片為主,SPOT圖像和三維DEM圖像解譯為輔。泥石流的解譯:以SPOT解譯為主,三維DEM圖像為輔。同時對于解譯衛(wèi)星的精度、使用波段、圖像如何修正,航片的精度、誤差修正,三維DEM的建立方法選取以及輔助使用前提等條件也要進行合理選取[13-14]。
陜南地區(qū)進行遙感解譯,其地質環(huán)境復雜,根據分區(qū)分級,以及地質災害發(fā)育特征,應使用多種遙感解譯方法相結合,全方位立體遙感解譯。在解譯前期收集相關資料,應用針對調查區(qū)地質災害發(fā)育特點的遙感解譯方法,先對遙感解譯工作進行設計,按照設計應用多種遙感解譯方法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識別,解譯完成后進行野外驗證。野外驗證中,對于人力能達到的地區(qū)使用技術人員現場踏勘調查為主,對于山高溝深,可采用無
人機等先進設備進行遠程識別,輔助驗證,增強地質災害識別率。
3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新思路
前文中,筆者以柞水縣為例對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中值得探討的四個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诖?,結合前文中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思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應在資料收集、調查分區(qū)分級、遙感解譯、地面調查四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其地質災害調查識別新思路如下:以現代地質災害的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地質災害成熟的方法,以科學化、定量化、標準化的資料收集為基礎,以分區(qū)調查、落實行政區(qū)責任為原則,對地質災害調查區(qū)以小流域和分水嶺進行分區(qū),定量化將調查區(qū)分級,完成調查區(qū)遙感解譯設計以及解譯結果野外驗證,在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進行點、線、面相結合的地面調查,兼重致災體與承災體、危險性與風險性,輔以傳統(tǒng)的工程地質測繪勘探、先進的設備、群眾動員,查明調查區(qū)地質災害隱患分布狀況,及其形成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發(fā)育特征,并對其易發(fā)程度、危險程度、風險程度以及地質災害防治進行區(qū)劃,建立地質災害數據庫與信息系統(tǒng),協助政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新思路如圖3所示。
圖3 地質災害調查識別新思路
4結論
陜南地區(qū)地質環(huán)境復雜,地質災害多發(fā)、頻發(fā),且地質災害不易識別。本文結合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對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調查中值得探討的問題進行探討并研究對策,得出以下結論:
(1)目前,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對該地區(qū)減災防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陜南地區(qū)的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過程中,仍發(fā)現值得探討的問題,分別為資料收集、調查分區(qū)分級、災害點風險評價、遙感解譯四個方面。
(2)文中對陜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資料收集標準化、實踐調查分區(qū)分級新理論、完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四個對策。
(3)根據這四個方面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策,提出陜南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新思路。
通過以上探討,希望能借此探討建立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定量化體系,完善地質災害調查的方式方法,增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高調查中地質災害隱患的識別率,為進一步的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Z].西安:陜西省國土資源廳,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基本要求[Z]. 西安:陜西省國土資源廳,2006.
[3]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Z]. 西安:陜西省國土資源廳,2010.
[4]趙法鎖,陳新建,宋飛,等.陜西省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西安:長安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2013.
[5]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陜西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要求[Z]. 西安: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2013.
[6]連海波, 趙法鎖,王雁林,等.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區(qū)選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災害學,2015,30(3):104-109.
[7]王雁林,郝俊卿,趙法鎖,等.汶川地震陜西重災區(qū)地質災害風險區(qū)劃探討[J].災害學,2011,26(4):35-38.
[8]王雁林,郝俊卿,趙法鎖,等.陜西省地質災害風險區(qū)劃初步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31(1):46-51.
[9]張茂省,唐亞明.地質災害風險調查的方法與實踐[J].地質通報,2008,27(8):1205-1216.
[10]鄧輝.高精度衛(wèi)星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中的應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7.
[11]高姣姣.高精度無人機遙感地質災害調查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12]林淑珍.RS與三維GIS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以秭歸縣為例[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3.
[13]王龍飛.國產衛(wèi)星數據在地質災害遙感調查中的應用[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
[14]王潤生,熊盛青,聶洪峰,等.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85(11):1699-1743.
*收稿日期:2016-01-11修回日期:2016-03-10
基金項目: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陜西省柞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2013SDD0012)
第一作者簡介:姚翔龍(1991-),男,河南三門峽人,碩士,主要從事地質環(huán)境及地質災害防治研究.E-mail:464751358@qq.com
中圖分類號:X43;P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11X(2016)03-0230-05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6.03.039
Discuss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Qinba Mountains in the Southern of Shaanxi——A Case Study in Zhashui County
YAO Xianglong1, ZHAO Fasuo1, WANG Yanlin1, 2, CHEN Xinjian1,Shangguan Chaochao1and HAN Yingying1
(1.CollegeofGeologyEngineeringandGeomatics,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54,China;2.BureauofGeologicalEnvironment,TheDepartmentofLandandResourcesofShaanxi,Xi’an710082,China)
Abstract:Taking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Zhashui county as an example,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partition, risk evalu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Qinba Mountains of the Southern of Shaanxi province. On this basis, from four directions including the data collection standard,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theory about investi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mproving the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thods, w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se problems. Combining the idea of detailed geological of hazard investig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hope toproviding referencefor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Key words:southern of Shaanxi province; Zhashui county; geological hazard;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ata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partition; risk evaluation;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姚翔龍,趙法鎖,王雁林,等. 陜南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探討——以柞水縣為例[J]. 災害學,2016,31(3):230-234. [YAO Xianglong, ZHAO Fasuo, WANG Yanlin,et al.Discuss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Qinba Mountains in the Southern of Shaanxi——A Case Study in Zhashui County[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6,31(3):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