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佰清,夏權威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
地震災害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關系淺析
——以云南魯?shù)榈卣馂槔?
孫佰清,夏權威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摘要:地震災害因其破壞性巨大,往往給受災者造成巨大的物理損失和心理損失。為了更好地闡述心理損失概念和與物理損失之間的關系,以云南魯?shù)榈卣馂槔\用多元統(tǒng)計中的因子分析法,對云南魯?shù)榈卣疬M行分類處理,并將結果與受災者的心理健康損失狀況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類型的地震災害中物理損失和心理損失呈現(xiàn)高度相關及個體認知差異化等特點。
關鍵詞:地震災害;物理損失;心理損失;相關關系
自1930年代H Selye提出應激的概念以來,生活事件作為一種心理應急源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不同的生活事件類型引起的精神刺激大小程度不同,丟失一件衣服和遭遇一場地震災害是不能等量并論的,于是人們相信,每種生活事件理應具有其“客觀”的刺激程度和評價標準。
一般來說,重大且極端的事件,如地震、海嘯、洪水等往往會造成受災者巨大的人身、財產、經濟等物理損失和心理損失。既往研究中,由于不同等級和類型的地震災害對人們造成的損失和破壞程度各異,所以學者一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災害物理分級評價模型,如Bates F L 等提出的運用財產損失與社區(qū)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災度評價模型[1];Jeff W提出的災害規(guī)模與社會破壞影響模型[2];徐偉等通過計算區(qū)域地震的總能量,用等效震級方法對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進行了評價[3];毛國敏等綜合以往評估等級和類型中存在問題提出的FAPE(Factor Analysis-Principal components-Equamax rotation)分類模型[4];徐冬梅等將模糊集模型應用于洪水災害的損失評估[5];張鵬等對我國民政部門2012年3月首次正式批準發(fā)布的《自然災害風險分級方法》的標準進行了適用性的解讀等[6]。另一方面,從應激視角闡述了受災者的心理損失程度,心理損失具體指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災害出現(xiàn)后,經歷了災難和參與救治災難的人可能會出現(xiàn)肉體傷害之外的一種精神性傷害,學界稱之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障礙”,這種精神性傷害會導致被傷害的人員出現(xiàn)反應遲鈍,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保持思維的敏捷度等現(xiàn)象,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自殺傾向或者對他人進行暴力犯罪的嚴重后果[7]。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孕災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穩(wěn)定程度、組織機構、可能獲得支持的社會群體等社會因素,以及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力等生理因素,常見的統(tǒng)計指標多采用90項癥狀量表(SCL-90),有專家統(tǒng)計過,唐山大地震的受災人員的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發(fā)生率為18.48%,延遲性PTSD發(fā)生率為22.17%,地震導致孤兒的PTSD發(fā)生率為23.0%[8],災后的發(fā)生率一般在20%~30%左右;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災難對受災群體的軀體健康及心理健康有著明顯和持久的影響[9];Tang對2004年印度洋海嘯地震災民的生活與心理作調查后認為, 政府應加強搜救能力, 關注災民應激性障礙, 災后救助必須關注幸存者的精神恢復幫助, 如災后進行有組織地對醫(yī)治患有對應激障礙的幸存者進行醫(yī)治[10];Maria等基于災中面對地震災害與災后經歷手術的恐懼共同加大了災后心理壓力的研究基礎上,認為必須關注幸存者心理恢復力研究[11]。誠然,地震災害造成的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二者關聯(lián)程度如何,是否存在受災者個體認知差異等問題的研究則需要進行更深一步探討。
1量表選擇、修改與初步探析
2014年8月3日16:30在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27.10N,103.30E)發(fā)生6.5級地震,震中烈度為Ⅸ度,震源深度12 km,余震1 335次。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shù)榭h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qū)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 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受災區(qū)108.84萬人,8.09萬間房屋倒塌,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602 6億元。
震后一個月內,作者與參與救災的志愿者團隊和相關工作人員合作完成受災人員心理癥狀量表(SCL-90)的調查工作,被訪者主要為地震核心區(qū)域及周圍的災害親歷者,合計被訪414人,由于該量表內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從認知、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方面準確刻畫了病人自覺癥狀的特點,故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精神科與心理門診中,并作為了解受災者或就診者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評定工具。
眾所周知,地震災害的影響因素眾多,很難窮盡不同因素的最終作用如何,同時又要規(guī)避指標較少選取帶來的說明不足問題,此外,由于稟賦差異的存在,受災者面臨災害損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選擇。因此,結合研究假設并根據實際情況需要,本研究將該心理量表進行了本土化修改,除采用自評量表原有反映心理癥狀的九十項問題外,從代表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上選擇并增加了震級、烈度、人員傷亡、房屋破壞和直接經濟損失等5個參數(shù)指標,其中,地震的強度和烈度是地震災害本身固有的原生影響指標,后三者是地震災害的衍生影響指標,從災害產生的社會影響視角切入,即社會整體和個體損失。
誠然,影響地震災害損失認知因人而異,這就需要綜合考慮每種損失在不同個體中的權重,本量表根據加權平均法原則,讓受害者在其損失評估選擇中,根據損失所導致的痛苦和煩惱,也包括癥狀所造成的心理社會功能損害程度,分為“輕”、“中”、“重”、“極重”等維度,由自評者自己體會和選擇,不做硬性規(guī)定,這一選擇原則相同于SCL-90的選題原則。另外,由于震級和破壞數(shù)量與損失程度之間分比性較差,所以需要對以上五個參數(shù)指標去除量綱,使其通過標準化降維,達到在一個空降維度上進行比較的目的,即:X1、X2、X3、X4、X5等,對指標越大損失越大型及指標越小損失越大型評價指標可分別采用式(1)和式(2)來計算。x(i,j)=[x×(i,j)-xmin(j)]/[xmax(j)-xmin(j)];
(1)
x(i,j)=[xmax(i,j)-x×(j)]/[xmax(j)-xmin(j)]。
(2)
式中:設研究對象集為{x×(i,j)|i=1~n,j=1~p},x×(i,j)為第i個對象第j個評價指標值。量表調查結果顯示,被訪受災者在軀體化、強迫、焦慮、恐怖等因子上明顯高于全國常模(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在后期與不同類型地震災害者進行相關分析時呈現(xiàn)較明顯的差異性趨勢,尤其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等因子上顯著高于全國常模,這說明云南魯?shù)榈卣鹨呀浗o受災者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具體如表1和圖1所示。
表1 被訪者SCL-90各因子評分結果
注:1.軀體化因子;2.強迫因子;3.人際關系因子;4.抑郁因子;5.焦慮因子;6.敵對因子;7.恐怖因子;8.偏執(zhí)因子;9.精神病性因子;10.其他。
圖1 被訪者SCL-90輪廓圖
2災害分類及其確定
從指標選取上可見,由于描述災害維度較多,而且存在多個變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很難將主要矛盾集中化處理,因此,采用多元統(tǒng)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進行降維處理,并且在一維空間中可以實現(xiàn)變量相互獨立,不互相干擾等特點,在此對災害進行分類處理。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對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找出能夠控制所有變量的少數(shù)的,不可預測的隨機變量,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因子分析的數(shù)學模型為:
(3)
式中:Xi為待分析的觀測變量,F(xiàn)1,F(xiàn)2,…,F(xiàn)m為公共因子,ε1,ε2,εk為特殊因子,aij為因子負荷。模型要求:m小于等于k,即因子數(shù)不能大于變量數(shù);因子和其對應的ε應該相互獨立或不相關;因子間不相關,相互獨立,而且每個因子方差為1;ε1…εk相互獨立。經過KMO和巴特利球體檢驗,說明變量之間較為相關,較適應進行因子分析。具體如表2和圖2所示。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圖2 因子初始解的特征值分布
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因子解,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因子分析初始特征值分析
為使得因子的實際解釋意義更明確,根據Kaiser標準化正交法進行旋轉,求得負荷矩陣如表4所示,即:
(4)
(5)
根據已知條件,將f1、f2和f3三個公共因子去量綱,并將三個因子作為軸平面將空間分為八個不同的分區(qū),即地震災害的不同類型。
類型A:強度較小、破損較小、傷亡較??;
類型B:強度較小、破損較小、傷亡較大;
類型C:強度較小、破損較大、傷亡較??;
類型D:強度較小、破損較大、傷亡較大;
類型E:強度較大、破損較小、傷亡較??;
類型F:強度較大、破損較小、傷亡較大;
類型G:強度較大、破損較大、傷亡較?。?/p>
類型H:強度較大、破損較大、傷亡較大。
我國將地震災害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等四級[12]。其中,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fā)生地省(區(qū)、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災害。當人口較密集地區(qū)發(fā)生7.0級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區(qū)發(fā)生6.0級以上地震;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當人口較密集地區(qū)發(fā)生6.0級以上、7.0級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區(qū)發(fā)生5.0級以上、6.0級以下地震,其他兩個級別不在此贅述。根據上述我國對地震災害的分級標準,綜合考慮云南魯?shù)楦黜椫笜撕蛯嶋H情況,所以本研究將受災者具體的損失劃歸為八類分類標準的后四個,即類型E、類型F、類型G和類型H。
3云南魯?shù)榈卣鹗転恼咝睦斫】祿p失與災害分類相關研究
由于修改后的90項癥狀清單(SCL-90)選擇并增加了震級、烈度、人員傷亡、房屋破壞和直接經濟損失等5個參數(shù),通過降維處理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即f1地震強度因子、f2地震破損因子和f3地震傷亡因子,并將其作為劃分不同受災者類型的標準和依據,那么不同類型受災者與其心理健康損失狀況相關關系研究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類型受災者的心理健康損失狀況相關分析
注:*在0.05水平(雙側上)上顯著相關;**在0.1水平(雙側上)上顯著相關。
表5顯示了災害強度大時,不同類型受災者的心理健康損失狀況相關分析。在類型E中,由于損失和傷亡較小,所以只與焦慮和恐怖因子呈高度正相關;在類型F中,雖然損失小,但由于傷亡較大,所以與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等因子呈高度相關;在類型G中,雖然損失較大,但傷亡較小,所以只與強迫、焦慮和恐怖因子呈高度相關,在類型H中,由于損失和傷亡都較大,所以與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和恐怖呈高度正相關,而且在非高度相關因子中,相關關系也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以上情況表明,地震災害造成的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高度正相關,這也進一步驗證了研究假設,但是在諸因子在不同類型表現(xiàn)上卻呈現(xiàn)差異化趨勢。
4結論
(1)云南魯?shù)榈卣馂暮υ斐删薮蟮奈锢頁p失與心理損失。
地震災害往往瞬間發(fā)生,以巨大的破壞力給社會經濟發(fā)展、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功能帶來嚴重的危害。而地震幸存者不僅面臨著身體上的傷殘危險, 還需要面對災害過后失去親人、家園被毀、移遷住地等的心理危機與障礙[13-14]。
(2)地震災害的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呈高度正相關關系,并在不同地震類型中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諸因子呈現(xiàn)差異化趨勢。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地震災害造成受災者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等反應心理狀態(tài)的因子上呈現(xiàn)高度相關關系,在其他各因子上也呈現(xiàn)出較強相關關系,這說明,造成心理損失的各個因子上呈現(xiàn)差異化,或者說反映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上四個部分,其他部分也有較突出表現(xiàn);另外,結合地震分類等級可以表明不同類型的地震,受災者在心理損失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差異化,面對同等強度地震,人們由于物理損失和心理損失的不同,表現(xiàn)在受災者的心理承受程度也不一樣。
(3)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存在個體認知差異化。
由于受災者在稟賦、性格、態(tài)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那么對于災害的理解程度就呈現(xiàn)出個體認知的差異化,它直接作用于受災者對自我心理損失的預估程度。通過分析來看,面對同等強度地震,破損因子和傷亡因子在受災者心理存在著非等量權重,如通過類型G與類型H比較,不難看出,當物理損失大時,傷亡人數(shù)的多少,直接影響受災者的心理維度和強度,這說明,相對于物理損失來說,受災者更加注重情感及心理關系。
參考文獻:
[1]Bates F L, Walter G P. Disaster and Social Change[M]∥Russell R D, Bruna D, Carlo P eds.Sociology of Disasters: Contributions of Sociology to Disaster Research.Italy, Milano: Franco Angeli Press.1987:291-330.
[2]Jeff W. Degrees of Disaster: Prince William Sound: How Nature Reels and Rebounds[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1-352.
[3]徐偉,王靜愛,史培軍,等.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1): 9-15.
[4]毛國敏,顧建華,吳新燕.地震災害的分類和分級方法研究[J].地震學報,2007,29(4):426-436.
[5]徐冬梅,陳守煜,邱林.洪水災害損失的可變模糊評價方法[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4): 158-162.
[6]張鵬,李寧.我國自然災害風險分級方法的標準化[J].災害學,2014,29(2): 60-64.
[7]顧建德,喻志杰.論地震后學校師生的心理重建[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8):50-55.
[8]張繼成,董惠娟. 震災心理研究—一位唐山地震孤兒的成長歷程[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06,7(7): 182-187.
[9]Kessler RC,Sonanega A,Bromet E,et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J].Arch Gen Psychiat,1995,52(12):1048-1060.
[10]Sokum Tang C.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adult survivor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earthquake-tsunami[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6, 61(5):699-705.
[11]L ivanouM, K asvik isY, BasogluM, et al. Earthquakerelat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4 years after the Parnith a earthquake in Greece [J].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 20 (2): 137-144.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地震應急預案[EB/OL].[2016-01-12]. http://www.gov.cn/yjgl/2012-09/21/content_2230337.htm.
[13]CarrV J, Lew in T J, Webster R A, et al. Psychosocial sequelae of the 1989 New castle Earthquake: II. Exposure and morbidity profiles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post-disaster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7, 27(1): 167-178.
[14]Norris F H, Friedman M J, Watson P J, et al. 60, 000 Disaster victim s speak: Part 1. 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1981-2001 [J]. Psychiatry, 2002, 65(3): 207-239.
*收稿日期:2015-11-16修回日期:2016-01-2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重大災害應急物資籌集與隨機終止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71372091)
第一作者簡介:孫佰清(1971-),男,哈爾濱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城市應急管理與防災減災、公共政策行為仿真等研究.E-mail:baiqingsun@hit.edu.cn 通訊作者:夏權威(1976-),男,哈爾濱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綜合災害風險管理研究.E-mail:xiaquanwei898@sina.com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11X(2016)03-0015-05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6.03.003
A Brief Analysis on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Damage and Psychological Dama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Taking Ludian Earthquake in Yunnan as An Example
SUN Baiqing and XIA Qaunwei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Earthquake disaster tends to cause hug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mages to the victims due to its great destructiveness. For a better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psychological damag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hysical damage, this paper takes Ludian Earthquake in Yunnan as an example, employs factor analysis in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to classify Ludian Earthquake in Yunnan, and then perform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result and the condition of psychological damage of the victims. The results show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damage and the psychological damag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dividual cognition in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different types.
Key words:earthquake disaster; physical damage; psychological damage; correlation
孫佰清,夏權威. 地震災害物理損失與心理損失關系淺析——以云南魯?shù)榈卣馂槔齕J].災害學, 2016,31(3):15-19.[SUN Baiqing and XIA Quanwei. A Brief Analysis on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Damage and Psychological Dama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Taking Ludian Earthquake in Yunnan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6,31(3):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