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金 沈建華 蔡皓
摘 要:采用觀察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結(jié)果顯示:在不同學生隊形中,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站位分布呈現(xiàn)多元化,并在空間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核心-邊緣結(jié)構(gòu);行走路徑多發(fā)生于言語講解動作要領、要求與方法的過程,基本居于學生隊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且在互動對象與站位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局部偏向性的特點;言語信息傳播效率較高,但各個站位位置之間聯(lián)絡的緊密程度較小。據(jù)此提出體育教師應保持并適度加強自身的“核心”站位,利用有限的“核心-邊緣”站位,實現(xiàn)無限的師生互動價值。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站位;行走路徑;活動空間;體育教師;初中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6)04-0091-06
A study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spa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erb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SHI Wei-jin,SHEN Jian-hua,CAI 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tanding and walking activity spac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different student formations, the standing posi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distributed in a diversified way, and showed a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terms of space structure; their walking paths often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verbally explaining the key point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movements, were basically at the center or a position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center of student formations, and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reference in terms of the selection of interacting objects and standing positions; the efficiency of verb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as high, but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of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standing positions was low. Accordingl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and moderately enhance their “core” standing positions, and realize the unlimited valu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by utilizing limited “core-periphery” standing posi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standing position;walking path;activity spac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unior high schools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邏輯單位,是有時間限制、有組織的教學過程,它必須符合教學活動的時空界限[1]。體育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基本固定在教室講臺的活動位置,他們是在操場、體育館進行教學,其站位與行走路徑具有明顯的“時空限制性”特征。因此,體育課的有效性亦體現(xiàn)在教師課堂教學站位與行走路徑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師自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使學生能聽清教師講解和看清教師示范,完成體育知識、技能與方法的傳習。鑒于此,本研究運用觀察法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通過對20節(jié)初中體育課中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觀察、記錄、編碼和分析,探討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與時間,以期從體育課堂教學有限空間中提取更有效的空間,為優(yōu)化體育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觀察法
根據(jù)研究的目的、內(nèi)容與要求,借助課堂教學錄像對20節(jié)初中體育課中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進行了觀察與記錄,操作步驟為:精讀相配套的每節(jié)體育課教案,解析每節(jié)體育課的教學設計;觀看教學錄像,熟悉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與學的活動及情景;對照課堂教學錄像進行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記錄;結(jié)合課堂教學錄像,校核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記錄;用G1、G2……G20分別標記記錄的20節(jié)初中體育課,以此形成課堂觀察的原始記錄[2]。
1.2 社會網(wǎng)絡分析
社會網(wǎng)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對社會網(wǎng)絡中各種關系結(jié)構(gòu)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模式[3]。在社會學范疇中,社會網(wǎng)絡指社會行動者及其相互關系的集合。一個社會網(wǎng)絡是由多個點(社會行動者)和各點之間的連線(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集合[4]。社會網(wǎng)絡分析作為一種以關系數(shù)據(jù)為對象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數(shù)值來考察社會網(wǎng)絡的密度、中心性、核心-邊緣結(jié)構(gòu)等屬性和特征,并通過具體觀察記錄對處于網(wǎng)絡中的個體屬性和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其關系結(jié)構(gòu)、密切程度和互動特征等。從社會網(wǎng)絡分析入手,基于師生互動言語行為的視角去分析體育課堂教學,能夠更加準確和深刻地理解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與時間屬性和特征,為提高體育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參考。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的規(guī)定,并基于上述觀察法所形成的課堂觀察原始記錄進行了編碼統(tǒng)計處理,最終構(gòu)建了相應的體育教師站位的活動矩陣,具體操作步驟為:
第一,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依據(jù)課堂教學實際及學生的位置,對初中體育教師的站位進行了編號標記,并使用暴風影音5視頻播放器和秒表對不同學生隊形中的初中體育教師在各個站位與行走路徑的時長和頻次進行統(tǒng)計,進而得出了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的“點出度”和“點入度”。(點出度,即體育教師為了與學生言語行為互動,走入某一站位的頻次;點入度,即體育教師與學生言語行為互動后,走出某一站位的頻次。)
第二,選用Excel 2010軟件為上述“點出度”和“點入度”的結(jié)果建立相應的數(shù)據(jù)庫,并采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工具Ucinet6.0軟件構(gòu)建了相應的體育教師站位的活動矩陣(見圖1)。由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的編號是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進行標記,即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將每一個站位分別與前一站位和后一站位組合成一個坐標(除首尾兩個站位只用一次外,其余站位均要用到2次),故所得矩陣中每一行表示“前一站位”,矩陣中每一列表示“后一站位”。例如:第x行與第y列上的數(shù)字表明體育教師為了與學生發(fā)生師生言語行為互動,從站位x走出后,直接走入站位y的頻次。如果體育教師站立于某一點不動,師生互動言語行為便沒有發(fā)生位移,對于其站位進行相同編號地重復標記,則顯得意義不大,故體育教師站位活動矩陣對角線上的頻次空缺。
1.3 數(shù)理統(tǒng)計
運用SPSS17.0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了頻數(shù)、百分數(shù)及均數(shù)的統(tǒng)計處理。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中常用隊形
綜合運用多種隊形的能力,是體育教師組織教學的基本功。從體育課的開始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結(jié)束部分,體育教師均在運用各種隊形的變化來組織教學,并完成課的教學任務。為此,本研究對20節(jié)初中體育課中常用隊形所呈現(xiàn)的特點做了統(tǒng)計分析(見表1、表2)。
從表1可見體育課中常用隊形以橫隊、縱隊、圓形、雙排對面站立形、弧形、扇形、散點形等8種隊形為主。其中,在20節(jié)體育課中,橫隊隊形運用最為頻繁,為56次、占37.33%,其次是圓形隊形,為33次、占22.00%,而扇形隊形和弧形隊形則運用最少,分別為2次和5次、占1.33%和3.33%。在開始部分與結(jié)束部分中,橫隊隊形與圓形隊形運用最為頻繁。在基本部分階段的技能練習內(nèi)容中,運用隊形以方形、雙排對面站立形和圓形為主;體能練習內(nèi)容中,運用隊形以圓形和方形為主;教學游戲或比賽內(nèi)容中,運用隊形以縱隊為主。
從表2可見,健美操類體育課中以圓形為主,球類體育課中以橫隊、雙排對面站立形為主,體操類體育課中以橫隊和圓形為主,田徑類體育課中以橫隊、方形和圓形為主,武術類體育課中以橫隊和散點形為主。
結(jié)合錄像觀察發(fā)現(xiàn),常用隊形都是學生面朝體育教師,這樣利于體育教師在講授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及時觀察并控制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但與此同時,如體育教師長時間站立于某一位置或行走于某一區(qū)域,則不利于調(diào)動其他位置或區(qū)域?qū)W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為了消解體育教師的中心性,發(fā)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性,在運用不同隊形時,體育教師要依據(jù)體育課程的性質(zhì)和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要求,并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進度,在不同課堂教學階段按照需求在站位位置與行走路徑的空間利用上通過隊形的動態(tài)轉(zhuǎn)換,實現(xiàn)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yōu)化組合。
2.2 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站位
近體學和距離學研究證明,人們之間的關系與人在空間位置上的距離和角度有著十分重要的聯(lián)體關系[5]。結(jié)合錄像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不同教材,還是不同任務的不同課堂教學階段,體育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在不同學生隊形中所發(fā)生的活動區(qū)域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橫隊隊形、縱隊隊形與雙排對面站立隊形相似;圓形隊形與方形隊形相似;弧形隊形、扇形隊形與八字隊形相似?;诖耍狙芯恳詧A形隊形、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作為剖析初中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案例,其中,依據(jù)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站位情況,將圓形隊形、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分別劃分為24個點、44個點、46個和44個點,用以剖析體育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分布情況(見圖2)。
核心-邊緣結(jié)構(gòu)作為社會網(wǎng)絡分析的重要方法[6],其主要是依據(jù)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中站位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甄別出活動空間中的哪些活動位置處于核心地位,哪些活動位置處于邊緣地位,從而劃分出核心位置和邊緣位置。從圖2體育教師站位的核心-邊緣分布情況來看,陰影部分的體育教師站位均處于核心位置,其余站位均處于邊緣位置,這表明不同學生隊形中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空間各不相同。從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布置的實際情況看,圓形隊形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活動空間基本覆蓋到每個學生,而其他隊形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活動空間未全部覆蓋到每個學生,具體表現(xiàn)為圓形隊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與邊緣位置基本交叉排列,而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與邊緣位置并未交叉排列。結(jié)合錄像觀察以及轉(zhuǎn)錄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隊形的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言語講授和言語指令主要發(fā)生于核心位置,言語提問、接受學生情感、表揚或鼓勵、采納學生觀點及批評或維護權威主要發(fā)生于邊緣位置。
基于圖2體育教師站位的核心-邊緣分布情況,結(jié)合體育教師站位及行走路徑的累計時間看,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區(qū)域主要集中于學生隊伍的中央位置或?qū)W生練習場地外的位置。這表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區(qū)域不僅取決于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頻次,還取決于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累計時長。
體育課堂教學作為在規(guī)定時空中進行的活動,必然受到時空因素的影響。而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站位分配作為優(yōu)化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指標,其所蘊含的課堂教學影響已觸動到教學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實施、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以及教學流程的展開等諸多細節(jié)。結(jié)合圖2與表3可知,體育教師站位的合理區(qū)域中,圓形隊形主要位于圓心中央及圓心偏后的弧線上、橫隊隊形主要位于教師站位與第1排學生左右翼成等腰三角形的頂點及頂點中線的位置、扇形隊形主要位于學生隊伍中間或頂點的位置、散點隊形主要分散于學生隊伍之中或位于學生隊伍外正對第1排學生隊伍中間的位置。因此,體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與特點,選擇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極為有效的教學時間段,結(jié)合相應的“核心-邊緣”站位進行師生間的互動。
2.3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行走路徑
課堂教學中的時間與空間布局是影響教學反思與師生互動的重大結(jié)構(gòu)性限制,如何從有限的體育課堂教學時空中提取更有用的時空,并獲取更高效的管理力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7-9]。受限于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與復雜性特征,要求體育教師在課的設計中要考慮到行走路徑的“時空限制性”[10]。由圖2可見,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及教師站位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局部偏向性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中各個站位均無孤立的節(jié)點,表明體育教師在任意兩個站位間發(fā)生過往或返的走動,但各站位之間的連線密集度和粗細度差距較大,其中,點3、點11、點13和點16站位連線最密集、也較粗,表明上述站位是體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首選位置,與其他站位間的往返較為頻繁,即與其站位之間存在較多的往返行走路徑;而其他學生隊形,諸如隊形2(橫隊隊形)、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以及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中的部分站位均存在孤立的節(jié)點,表明體育教師未行走至某些位置。
基于圖2體育教師站位連線的粗細程度和密集程度,結(jié)合錄像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體育教師站位間的連接最密集、較粗的行走路徑往往發(fā)生于體育教師的言語講解過程,基本居于學生隊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具體為動作要領、要求與方法的言語講解過程,例如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中的點13走到點16、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中的點6走到點38、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中的點5走到點2、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中的點33走到點42。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教師站位間連接最稀疏、較細的行走路徑上往往發(fā)生的言語互動類型多為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此時多為表揚、鼓勵或提問等言語行為,并穿插動作技術要領的糾正、保護與幫助等言語行為。
2.4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行走密度
體育課中教師行走密度與節(jié)奏的合理性是影響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亦是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指標中的一個重要指標。運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的Ucinet6.0軟件對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構(gòu)成的活動網(wǎng)絡中,任意兩個站位間距離的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言語信息傳播效率較高,任意兩個站位之間,圓形隊形平均只要通過3個站位便可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平均需要通過4個站位方能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其中,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2.674個、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938個、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388個、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964個。
運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的Ucinet6.0軟件對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構(gòu)成的活動網(wǎng)絡中,實際擁有的連線數(shù)與網(wǎng)絡中可能存在的最多連線數(shù)的比(活動網(wǎng)絡密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各個站位之間聯(lián)絡的緊密程度較小,網(wǎng)絡的整體連接度不高。其中,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的活動網(wǎng)絡基本處于最為緊密,活動網(wǎng)絡密度為0.183 0;其次是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活動網(wǎng)絡密度為0.134 8;再次為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活動網(wǎng)絡密度為0.104 8,而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的活動網(wǎng)絡基本處于較為松散的狀態(tài),活動網(wǎng)絡密度僅為0.028 0。結(jié)合錄像觀察發(fā)現(xiàn),體育教師在某一站位所發(fā)生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小組間的互動言語行為時,由于互動言語內(nèi)容多針對學生個體的表揚或鼓勵、采納學生觀點、動作技術要領的糾正等,故對其它站位的學生個體或?qū)W生小組影響作用較小。
3 結(jié)論與建議
3.1 結(jié)論
1)不同課堂教學階段、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不同教材的體育課中所運用的學生隊形不同。
2)不同學生隊形的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分布呈現(xiàn)多元化,并在空間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核心-邊緣結(jié)構(gòu)。
3)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走路徑多發(fā)生于教師言語講解動作要領、要求與方法的過程,基本居于學生隊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且在互動對象與站位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局部偏向性的特點。
4)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言語信息傳播效率較高,任意兩個活動位置之間平均需要通過3~4個活動位置便可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但各個站位之間聯(lián)絡的緊密程度較小。
3.2 建議
1)體育教師需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隊形動態(tài)轉(zhuǎn)換的調(diào)動與排列能力,為綜合運用多種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體育教師應保持并適度加強自身的“核心”站位,利用有限的“核心-邊緣”站位,實現(xiàn)無限的師生互動價值。
3)體育教師既要避免持久獨占某一站位,又要避免其行走路徑偏向于某一區(qū)域,在互動對象與站位的選擇上應擴大學生的關注面。
4)體育教師應注意把握好自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目的性,并精細化設計體育課的場地器材布置,調(diào)控好站位與行走路徑之間的節(jié)奏變化關系,特別是在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言語行為之后,及時回歸課堂教學站位的核心區(qū)域。
參考文獻:
[1] 沈建華,陳融. 學校體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6.
[2] 沈建華,時維金,伊魯波,等. 初中體育課中師生互動言語行為研究——基于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tǒng)[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2):63-68.
[3] 邱均平,王菲菲. 基于SNA的國內(nèi)競爭情報領域作者合作關系研究[J]. 圖書館論壇,2010,30(6):34-40.
[4] 李文昊,祝智庭. 班級社會網(wǎng)分析:一種觀察課堂學習的新技術[J]. 中國電化教育,2009(269):10-13.
[5] 劉文蛟. 試論體育教學與非言語行為[J].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20(3):45-47.
[6] 時維金,沈建華,萬宇. 共生理論視角下我國跨省區(qū)體育科研合作機理研究[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2(1):55-64.
[7] 魏宏聚. 略論“教學時空”的教化意蘊[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9):48-51.
[8] MITMAN A L,LASH A A.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academic standing and classroom behavior[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88,89(1):55-68.
[9] 唐炎,虞重干. 體育課堂互動的特征、影響因素及存在問題[J]. 體育學刊,2009,16(10):60-64.
[10] 張鴻. 體育課堂教學的現(xiàn)象學檢視[J]. 體育學刊,2015,22(6):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