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圈養(yǎng)”的圈到底是誰畫的?
江西省新余市新鋼第一小學 周志剛
如何解決《人的個性發(fā)展不能僅靠學?!叭︷B(yǎng)”》(《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中提出的學校“圈養(yǎng)”問題?
當說到“圏養(yǎng)”,好像存在一個無形的圈把學校與家庭、社會分隔開來,其本質是圈內、圈外的差異性。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學?!叭︷B(yǎng)”問題,需要探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的一致性。
比如,學校教育內容應該是家庭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現在家庭、社會生活已經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如果學校教育還在拒絕手機、電腦,與現實環(huán)境脫節(jié),就會出現所謂“圈養(yǎng)"的種種教育問題。對學校教育的合理期待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社會文化基礎之上,當我們要求學校教育尊重個體差異、注重長期效果時,如果家長仍只盯著學生成績、社會仍普遍存在過于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學校“圈養(yǎng)”的圈又是誰在國呢?
不可忽視校服的“變量”
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 陸立海
《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關于校服的系列文章對校服制作、使用過程中的“變量”少有提及,而這些“變量”正是學生、家長對校服質疑的原因之一,不可忽視。
比如,季節(jié)之“變”。一般學校校服都分為夏裝、秋(春)裝,而鮮有冬裝。學校冬季舉行活動要求統一穿戴,學生只能在棉衣外面套上秋裝,顯得臃腫且緊繃,既損健康,又失美觀。試問:在寒冷之季,學校是否有必要統一著裝?如果統一,怎樣制作便宜、舒適、美觀的冬裝呢?
體型之“變”。很多學校校服都是一次制作,連穿三年??墒呛⒆釉诔砷L階段身高、體型變化很大,且存在較大個體差異。我們在制作服裝時,是否考慮了學生的生理發(fā)展變化?我們可否設計校服班內置換、跨年級置換等制度,從而在滿足孩子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延長校服使用期限,物盡其用?
場合之“變”。學校集體活動形式多樣,是否非穿一成不變的校服?當校服不適宜活動的需要時,能否給學生一點穿衣戴帽的自主空間?
讓學校評價符合文化本質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舂江中心小學 湯華鋒
讀《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刊發(fā)的《文化無法被刻意創(chuàng)造》一文,聯想身邊學??桃鈩?chuàng)造文化的種種,激起了我動筆表達的熱情。除了文中揭示的“缺少文化自信”等內部原因,在現實中,外部的學校評價不利于真文化的建設也是學校文化建設怪相出現的重要原因。
學校評價要符合文化本質才有利于學校文化的建設。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總和?!皰煸陂T上、貼在墻上、塑在形上”只是文化建設的物質部分,看得見、摸得著,容易評價,而如何通過有效評價促進學校精神文化生長,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文化建設需要時間的累積,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成果。有些評價制度卻要求學校年年有文化創(chuàng)新、各自形成特色文化,這符合文化建設的本質規(guī)律嗎?學校文化建設的內部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都應符合文化本質,這樣“真”文化才有誕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