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軍 胡小群 李映學
?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理念下的高中教育轉型研究
楊士軍胡小群李映學
1.高考改革的新變化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在報考對象、考試模式、科目設置、試題內容、考試次數、考試招生與錄取等方面都進行了多次較大的改革調整。
當前,我國的高考改革在《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由江、浙、滬等部分省市試點,并逐步推廣至全國。新一輪高考改革探索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jiān)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的‘立交橋’”①為總目標,在招生計劃分配、考試形式和內容、招生錄取機制、監(jiān)督管理機制、綜合改革試點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考試形式和內容、招生錄取機制的改革是本輪高考改革的重點,亦是難點。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一方面,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招錄的關系更加緊密,學業(yè)水平考試計入高考總分或作為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條件之一的“硬掛鉤”形式在全國已有8個省市實行,而大部分省市則將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招錄的參考之一;另一方面,高考考試內容在高校人才選拔和課程標準的依據下,呈現出更具科學性、靈活性、綜合性的特征,著重考查學生思考、知識應用等能力。高考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改革使過去簡單的文理分科走向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量。在招生錄取機制的改革上,高校自主招生范圍進一步擴大,選拔機制進一步完善。享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要結合自身特色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優(yōu)秀學生,由高校合理確定考試內容,高校聯考取消,改為全國高考后統一自主招生。高考招生錄取方式的變革突破了唯分數論的人才評價與選拔模式,進一步增加了高校與考生的選擇權。
2.高考改革背景下復旦附中的改革需要
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勢必帶動高中教育轉型。在這一切變化面前,若高中教育仍因循常規(guī),按照應試教育的觀念與方式培養(yǎng)學生,則不僅學生無法順利應對新形勢下的考試,高校也要花更多的成本培養(yǎng)學生。因此,高中必須要主動調整教育教學,主動與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實現對接。復旦附中深刻了解此中意義,啟動學校教育轉型,積極實施具有復旦附中特色的“素質教育”,在課程、教學、校園生活、校外項目等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實現與高考改革、與大學的有效銜接,促進人才健康、全面成長,促進學校教育事業(yè)大力發(fā)展。
表1
3.高考改革背景下復旦附中的學生培養(yǎng)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等觀念。復旦附中把握住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抓準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鏈條”中的位置,既做好高中教育應給予學生的培養(yǎng),又為人才的向上“輸送”做好主動的對接。因此,復旦附中尤為重視學生發(fā)展性的養(yǎng)成。所謂“發(fā)展性”,一是指學生具備未來發(fā)展的基礎性、通識性知識,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二是指學生養(yǎng)成個性特點,有所興趣、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鉆研,為自己的未來規(guī)劃與負責。只有學生具有發(fā)展的基礎,具備發(fā)展的潛能,才能更順利地適應大學的培養(yǎng)。
1.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才選拔標準
2015年,我國共有79所高校獲得自主招生權。這些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時的人才標準是什么?最希望學生具備何種素質?厘清大學的人才需求,對于高中實現教育轉型,促進人才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見表1)。
在2015年自主招生人才標準的橫向比較與總結中,可以看到“學科特長”“創(chuàng)新潛質”“興趣濃厚”“素質全面”“身心健康”是所有學校都極為重視的選材條件。這些標準也均出現在近年來教育部發(fā)布的考試改革、自主招生指導原則等文件中。譬如《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自主招生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優(yōu)秀學生?!倍v向比較分析部分高校近幾年來自主招生的選材標準,也可發(fā)現有從“全面、綜合”到“全面而有個性”,再到“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變化。②
由此可見,自主招生考試正在打破傳統的唯分數論式的人才選拔觀,國內一流大學與國家對綜合素質高的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和專業(yè)領域高級人才的渴求日益增強。這對于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符合大學與國家需求的人才,無疑具有積極的引領性。
2.自主招生新形勢下復旦附中的教育轉型
自2003年自主招生開始以來,復旦附中的名校預錄取率始終位列全市前茅。為何眾多的附中學子受到高校青睞?他們又具有什么優(yōu)勢?這與復旦附中在自主招生背景下實施的教育轉型密不可分。為了使附中培養(yǎng)的學生更符合大學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在幾大領域進行了變革。
表2 近年本校被復旦、交大自主招生預錄取人數統計
(1)課程體系改革,促進學生“博而專”地發(fā)展。學校的課程體系涵蓋基礎、拓展、研究三大類,其中拓展型與研究型課程打造了豐富的、具有復旦附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8個領域的校本選修課程,與復旦大學的本科生通識教育6大模塊課程一脈相承,涵蓋了人文與經典、語言與文化、社會與發(fā)展、數學與邏輯、科學與實驗、技術與設計、藝術與欣賞、體育與健康8個領域,學生需要涉獵每個領域的課程修讀。為了滿足學生的修讀需求,學校每學期要提供80~100門次的課程,其中有不少選修課來自大學的課堂,而這些課程除本校教師講授外,也積極爭取了各大學的支持,邀請高校等單位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希望給學生不一樣的課程體驗。通過這些拓展型、學術性的課程學習,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不同的知識及其背后的學科,建立起對學科體系的初步認識,了解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學習了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并了解了大學與大師,了解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課程不在于多,而在于門類齊全、成體系化,讓學生建立起豐富的學科意識。8大類的校本拓展課程正是秉持了這樣的思想,讓學生在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基礎上,發(fā)現并鉆研自己的興趣所好。學校在拓展型課程基礎上的探究型課程,正是對學生專長的繼續(xù)培養(yǎng)。在研究性課程的學習與探究中,學校安排本校及大學教師進行學術指導,為學生開放大學的部分先進實驗室及圖書館資源,使學生的學科特長得以發(fā)揮。有了這些課程的支撐,學生無論是在認知和分析自然或社會科學,或是面對升學選擇或學術研究,甚至是將來順利融入大學文化方面,都打下了較為牢固的基礎。
(2)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激發(fā)學生思維與潛力。自主招生對人才思維品質、創(chuàng)新潛力的關注,使課堂教學一改以往講授式的方式,通過更為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生成更多的能力。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須牢牢抓住課程改革這個核心,抓住教學這個主陣地。
民主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是學校教學變革的一大特色。在課堂學習中,老師不再是主講,學生也不再是聽眾,學生在與教師的積極互動及主動的課堂參與中激活了思維。無論是“大語文教育觀”引領下的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發(fā)展、英語課中的五分鐘“free talk”激發(fā)學生海闊天空的談論、歷史課中結合近代史論辯歷史人物功過培養(yǎng)出的辯證思維,還是化學探究實驗中獲得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都在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活躍度、綜合思維能力,養(yǎng)成了探索、鉆研、創(chuàng)新的精神。
過程教學法是學校教學的傳統與特色。通過鼓勵課堂上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合作與探討,學生不僅夯實了基礎,而且學會了研究性學習,并且養(yǎng)成了個人興趣、毅力、合作意識等良好品質。
重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堂教學的又一轉變。在自主招生考查知識靈活應用和課外知識拓展的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死扣課本,而是將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學帶入課堂,從重知識立意轉變?yōu)橹啬芰α⒁狻?/p>
課堂教學方式與側重點的變革使40分鐘的課堂效益大大提高,學生的歸納與推理能力、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思維發(fā)散性、質疑精神與探索精神等等都在課堂學習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自主招生的過程中應對自如。
(3)“文理學院”與“創(chuàng)新實驗班”建設,促進“通才”與“專才”的發(fā)展。自主招生對綜合素質及學科特長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要求,與復旦附中既重視“厚基礎”又重視“發(fā)展性”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在此理念的基礎上,學校分別于2014年和2009年設立了“文理學院”與“創(chuàng)新實驗班”,使學生在新體制下適應高考和自主招生的變化。
文理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構筑大學預科課程體系,將普通高中課程與大學通識課程以及部分國際課程融合起來,在學生中營造學術氛圍。學院中的課程獨立設置,分為數學、科學、人文、社會四大方向,學生接受不分文理科的教學。在3年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接受和大學類似的“學分制”教育,有60%的課程可以自由選擇。在此模式下,對學生按照不同層次進行走班教學。文理學院的學生除了課程學習外,還需要參加學校的“菁英學生培養(yǎng)計劃”、體驗課題引領的研究學習等。文理學院中的師資力量由本校教師、大學特聘教師和外聘兼職導師組成。目前,來自本市知名高校的逾20名教授已成為特聘導師,承擔著學生的生涯指導和學術指導的雙重任務。
創(chuàng)新實驗班的建設為學生群體中相較同齡人創(chuàng)新意識與潛力更強烈的學生搭建平臺,加速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在其課程建設上,學校每年開設選修課供學生選擇。這些課程一部分由本校教師開設,更多的由大學教授擔當主講。通過大量與高校銜接課程的開設,學生具有了前瞻性視野,理解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性,收獲了名師名家的前沿理念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這對于學生找到個體志向與天賦所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課題研究是創(chuàng)新實驗班的又一重要特色。學校鼓勵創(chuàng)新實驗班的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課題項目,配備指導教師,部分指導教師是來自大學的專家。創(chuàng)新實驗班的學生需要在一年中至少完成1項科學研究課題,強調過程評價,每學期還要到校外實驗室或基地開展相關研究或做不少的實驗。在此創(chuàng)新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夯實了基礎,培養(yǎng)了興趣,發(fā)展了學科專長,也重視了學術規(guī)范,對于升學后地繼續(xù)探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課余生活中,學校還提倡創(chuàng)新實驗班的學生開設科技創(chuàng)新類社團。目前,機器人社、科技創(chuàng)新社等社團不僅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動有了一個定期交流、學習的平臺,讓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輻射全校,同時還讓學生的領導及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以說,創(chuàng)新實驗班孕育了一大批基礎扎實、學科特長突出的專才,為大學人才地輸送提供了優(yōu)質生源。
(4)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氛圍,挖掘學生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潛質。探究與創(chuàng)新并不只是創(chuàng)新實驗班學生的“專利”,而是全校學生都可以在學校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和研究支持體系下培養(yǎng)興趣,獲得個性化發(fā)展。
學校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投入了較強的力量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創(chuàng)新課題的研究。編寫了《高中生科學研究入門》的校本教材,組建了校內外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育導師團隊,規(guī)劃并建設了創(chuàng)新實驗室,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新、融入創(chuàng)新教育,感受創(chuàng)新文化和魅力。
(5)建設校園文化,發(fā)揮學生主人翁精神。復旦附中民主、寬松、學術氛圍濃郁的校園文化,激發(fā)了學生的才華與個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在學?!八闹骶瘛钡慕鞠拢瑢W生擁有了自信自主獨立創(chuàng)新的面貌,與高校的人才選拔要求相吻合,獲得高校教授們的青睞。
學校的文化建設體現在社團活動中。課余時間,學生投身于各自感興趣的社團活動中,補充知識、陶冶性情。在民主開放的精神氛圍中,學校的社團活動實在而生動、創(chuàng)新而富有朝氣。社團詮釋著復旦學子生活中“學做全人,爭做主人”的不懈追求。
表3 復旦附中學生社團發(fā)展
表4 2015學年第一學期社團歸類
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復旦附中的社團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在不斷增加,給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帶來一抹亮色。這也體現了復旦附中學子們的課余興趣非常廣泛,在各個領域、不同方面都有涉獵,分類也在不斷細化,讓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有一個相互認識、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的平臺。
復旦附中的社團發(fā)展,見證著復旦附中同學們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前人經驗的代代傳承。附中精神在一屆又一屆附中人的手中被不斷發(fā)揚光大,如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6)開展體驗式教育,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僅靠課堂內的學習遠遠不夠,因此復旦附中積極拓展“第二課堂”,開展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切身的感悟,從而提升各類素養(yǎng)。
“菁英學生培養(yǎng)計劃”是學校于2011 年5月啟動的一項綜合類課外實踐活動,以各類主題講座、素質拓展活動、外出考察等活動形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以2016屆活動為例,共開展了由教授、學者主講的涉及生活哲學、前沿科學、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學術講座四場,赴寶鋼、博物館、法院等地考察五次,進行了校園定向、東方綠洲野外生存訓練等素拓活動三次,學生分赴外省市及街道實踐八批次。在街道及外省市考察的過程中,學生還需要深入基層,進行小組調研,并完成調研報告。通過實踐活動后期的調研,學生對國情民風有了較深的了解,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團隊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自識與自省、自我規(guī)劃與選擇、主動學習、挑戰(zhàn)與批判精神、抗挫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同理心、獨立自主精神、合作交流精神、適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根據后續(xù)的跟蹤調查,活動帶給學生的影響力亦是持久的。可見,菁英計劃帶給學生的是全方位的成長。
“海外交流項目”也是學校主要實踐體驗類活動。學校積極發(fā)展海外姐妹學校關系,鼓勵學生參與海外交流項目。每年有130多名學生通過與各國各地區(qū)的學生共同學習、交流等,擁有了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建立起了對多元文化、海外浸潤游學的科學認識。
此外,在校園生活中學校也設計了讓學生有所參與的體驗活動,如“與校長共進午餐”活動。通過與校長的面對面交流,學生們的自主性、表達意識、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擴展。
(7)加強師資培訓,做好學生發(fā)展的堅實后盾。教師是學生發(fā)展的后盾,因此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具有正確人才觀的高素質教師為先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在教師校本培訓中,學校充分利用復旦大學資源,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復旦本科生課程學習。通過在復旦的學習,教師們體驗了復旦的教育氛圍,感受了復旦的精神與大學氣質,從而能夠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附中學子。在新教師培訓中,學校還安排了“復旦精神”的專題學習,走進復旦校園,參觀復旦校史館,聆聽專門講解,目的在于強化對于復旦的認同及大學精神的傳承。
此外,學校還加強校本教研,以診斷與評價課堂教學為切入點,以探索有效教學途徑、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基本目標,促進課堂教學實踐的提升。學校還建立了校本教研教師沙龍,組織互動式的主題教研,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學技能和策略,鼓勵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下積極反思,促進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發(fā)展。
1.學生培養(yǎng)中學術與非學術因素并重
未來的人才將是兼?zhèn)渲R技能與社會生活技能的多元化發(fā)展的人才。在自主招生的人才選拔標準上,成績、學科特長等學術因素與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等非學術因素并重,體現了對人才全面發(fā)展性的要求。
美國的名牌大學招生標準同樣關注學術與非學術的因素,諸如中學選課難度、標準化考試、課外活動、才能德行、個性人品等因素都在考量范圍中。因此,國外高中在學生的培養(yǎng)上同樣重視“全人”的教育。譬如,芬蘭在高中教育中除了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技能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向成年人過渡所需具備的計劃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思考力、相互協作能力、文化認同與國際化視野、成為民主社會中積極負責的一員。芬蘭高中以課堂內的教學、課堂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法國的高中同樣在學習之余,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等素質的培養(yǎng),它們成立“高中生之家”,讓學生發(fā)展民主自由決策能力,通過開展文化生活、體育運動等活動塑造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2.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學生的潛能一旦被調動,便有無限發(fā)展的可能。大學與社會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十分關注,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就必須注重挖掘并激發(fā)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堋?/p>
基礎知識的系統建構是發(fā)揮潛能的前提基礎,思維能力拓展則是激發(fā)潛能的重要力量。高中教學,使用將學科知識交叉并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方法,以及在教育中既關注通識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又注重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于學生的興趣調動、潛能激發(fā)都是有所裨益的。我校除了在課程、教學、實踐等方面促進學生潛能發(fā)展架構的支持系統外,國外的一些做法亦值得參考。譬如,法國采取“教師個人陪伴”制度,對學生在支持、深入學習和定向三方面予以支持。③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會給予學科或方法上的幫助;在學生希望深入學習時,教師會給予單獨的幫助;在學生面對大學專業(yè)或就業(yè)方向的選擇時,教師也會提供單獨指導。
3.利用有效資源,主動實現與大學的對接
高中教育作為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有主動與大學對接的意識。復旦附中作為大學附屬中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對于其他高中來說,也要主動利用好周邊大學資源,或主動尋找大學資源,或借助教育部門或政府部門的幫助與大學有效對接。
與大學的合作和對接,一方面是教學上的銜接,另一方面是課堂外的合作。教學上的銜接,即知識結構、教學方法、科學研究意識與方法都要向大學模式過渡??梢酝ㄟ^開設拓展型、研究型課程,大學教師進入校園講課或講座,學生進入大學課堂聽課,大學教師對中學教師進行培訓等方式展開。在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都設有一些高中與大學的銜接課程,其中部分課程還被大學承認學分。通過這些課程地修習,學生無論在自主招生還是進入大學學習階段,都能具備良好的知識基礎。課堂外的銜接與合作,如大學向高中開放部分實驗室、圖書館,開展大學夏令營活動,大學生與中學生進行交流活動等。
4.加強生涯規(guī)劃指導
高中生通過自主招生或高考將面臨未來生涯的選擇?,F行的自主招生模式,以及上海高考“3+3”的考試模式,在給學生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需要學生具備生涯規(guī)劃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加強生涯規(guī)劃指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能力勢在必行。
高考內容與方式的改革、自主招生選拔標準的轉變,都是對新型人才觀的體現。所以高中教育必須跟上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轉型,才能更好地做好人才輸送工作。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雖然有些內容已經在不同層次得到了不少研究,但是對教育變化的研究是無止境的,對改革地思考與探索亦是無止境的。同樣,本課題的討論、研究也并非定論,將在理論與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考驗與改進。復旦附中通過各類支持系統的建設,旨在培養(yǎng)軟硬實力兼具的優(yōu)秀高中生。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高中教育不能以犧牲學生的青春為代價,將學生禁錮在應試的牢籠中,因此關注“人”的發(fā)展是當下也是未來教育轉型的關鍵,任重而道遠!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復旦附中的賴佳穎、郭彥、吳文超、丁恒、孫磊等老師提供了相關的參考資料和數據,為課題素材的完善、充實提供了強力的支撐,楊浦區(qū)教育學院科研室楊鈞老師則在成文結構方面給予了建議,在此,一并對他們的幫助表示謝意!
引文注釋
①教育部.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信息公開專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14-09-03].[2015-07-2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②陳秀群.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中的數學試題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2).
③張萌.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法國新一輪高中教育改革[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 (7):16.
?本課題參與人員:楊士軍、胡小群、郁蓓媛、程芳、李曉穎、賀小燕、嚴曉麗、杜程鵬、張慧騰、李映學、白春。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