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實踐演進視角"/>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目標觀:深化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應然選擇
        ——基于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實踐演進視角

        2016-07-15 00:43:26楊亦民葉明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36湖南農業(yè)大學商學院長沙41018

        楊亦民,葉明歡(1.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湖南農業(yè)大學商學院,長沙 41018)

        ?

        目標觀:深化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應然選擇
        ——基于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實踐演進視角

        楊亦民1,2,葉明歡2
        (1.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2.湖南農業(yè)大學商學院,長沙 410128)

        摘 要:縱向觀察新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軌跡,基于“機構觀”的變革主要按照“結構→功能→行為績效”思路,圍繞金融機構自上而下從微觀上進行強制性變革,雖然初步形成和完善了農村金融體制,但后期存在視角、方式與方向上的局限。而基于“功能觀”的變革則是在“機構觀”基礎上以金融功能為中心,按照“需求→功能→結構”的思路,以多樣化的組織結構增進了對市場多元化需求的適應能力,卻存在底層設計局限和改革成果復制困難等諸多不足。根據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實踐演進和經驗教訓,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組織改革應基于“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的“目標觀”,堅持功能發(fā)揮與機構建設并重,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原則、良好金融生態(tài)為保障,為最終實現普惠金融提供保障。

        關鍵詞:農村金融組織;組織變革;機構觀;功能觀;目標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fā)展農村金融是活躍農村經濟、破解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必須重視的問題。農村金融的發(fā)展程度直接受制于金融組織的經營水平和經營效率,因此,深入認識農村金融組織的變革路徑,對于農村金融組織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擬基于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農村金融組織變革實踐效果及其經驗教訓剖析,探討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新理念及其路徑。

        一、基于“機構觀”的農村金融組織構建

        “機構觀”原被稱為“傳統(tǒng)金融改革思想”,以實現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擴張和微觀組織效率提升為主導思想,其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是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的基礎階段。在“功能觀”之前并沒有所謂的“機構觀”一說,直到1995年,在Merton等人正式提出“功能觀”之后,學界才將這之前的金融改革思想歸納為“機構觀”[1]。

        新中國之初,農村金融職能由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一執(zhí)行,重工業(yè)超前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導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迅速加劇,農村金融發(fā)展處于弱勢地位,此時政府致力于通過開辦各種金融組織來創(chuàng)建相對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架構。

        1.基本思路

        “機構觀”指導下的變革按照“結構→功能→行為績效”的思路(圖1)?!敖Y構”也就是“機構建設”,即以機構為基礎,將變革力量直接作用于金融組織本身,進行金融機構的廣覆蓋、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的全面推廣,以及金融機構的內部調整等微觀建設;“功能”也就是“功能完善”,通過機構的建設對金融機構自身功能進行完善,是機構建設達到行為績效的橋梁;“行為績效”也就是“金融服務提升”,是“機構觀”指導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最直觀結果。作用于機構本身的改革力量,借助于金融功能的完善,最終提升機構的金融服務質量,達到提高金融效率,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目的。

        圖1 “機構觀”指導下的變革思路

        2.內涵和特點

        “機構觀”指導下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是中國農村金融發(fā)展的“量變”階段。最初中國人民銀行是農村市場中金融資源的唯一供給者,金融資源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供需不平衡促進了農村金融組織的分工和專業(yè)化。農行、農發(fā)行、農信社等農村金融組織相繼建立,其分支機構也在農村地區(qū)大量鋪開。

        “機構觀”指導下的變革中,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所帶來的分工和專業(yè)化并不具有完全的市場性,專業(yè)化的分工并非市場自行產生,而是通過國家的力量自上而下強制產生的。雖然其不具有完全的市場性,但不能否認這種情形下產生的專業(yè)化分工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農村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

        “機構觀”指導下的這一農村金融組織變革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圍繞金融機構從微觀上進行變革;二是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革方式。農業(yè)銀行“四起三落”、農信社實現獨立經營、農村合作基金會的解散等一系列的組織變革無不體現著以上兩個特點。

        3.發(fā)展歷程

        “機構觀”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經歷了70多年的探索和演變,以1979年農行的最終成立為分界點,共經歷了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兩個階段。

        1979年及以前,是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階段。這一時期中國農村金融發(fā)展較少關注非正規(guī)金融,農戶民間借貸、銀背信用、私人錢莊、合會、民間集資、典當業(yè)信用、民間商業(yè)信用等非正規(guī)金融活動一直處于被默許狀態(tài);農村信用合作社(下稱“農信社”)從典型試辦,一路摸索,到1962年從信用分部中剝離實現獨立經營,發(fā)展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集體金融組織;中國農業(yè)銀行(下稱“農行”)“四起三落”、與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合合分分”,到1979年最終恢復建制,標志著中國農村金融體制基本形成。

        1980—2003年,是“機構觀”指導下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自我完善階段。農村金融體制基本形成后,農村市場慢慢接受金融知識的洗禮。20世紀80年代,由基層發(fā)起的農村合作基金會逐步興起,在農村金融市場發(fā)揮了其作為非正式金融組織的較大作用。但因完全的草根性,不受貨幣當局約束,利率浮動較大,盈利性強,農村合作基金會出現一系列違法經營問題,最終在1999年被正式取締,結束了中國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的有組織狀態(tài)。相比非正規(guī)金融,正規(guī)金融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農行推行企業(yè)化改革,并完成國有商業(yè)銀行轉軌;農信社1996年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于2003年開始了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革;1986年郵電部投資成立郵政儲匯局,由央行監(jiān)管,只存不貸,通過十年時間,迅速在農村鋪設了2萬余儲蓄網點;1994年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下稱“農發(fā)行”)組建,專行政策性業(yè)務,到1996年,農發(fā)行分支機構延伸至全國各縣(市),至此中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隨后農發(fā)行進行兩次業(yè)務調整,大大擴展了其政策性貸款業(yè)務范圍。農村金融體系完善階段后期,四大國有銀行從農村撤并縣及縣以下機構3.1萬個,大量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最終導致農村金融資源逐步向農信社和郵政儲蓄聚集。

        圖2 “機構觀”視角下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歷程

        4.成效及局限

        “機構觀”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農村金融體制。各種金融機構的設立和農村金融政策的實施為當時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村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切實的推動作用;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形成對金融體制的健全起到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作用。但后期,“機構觀”指導下的變革明顯后繼乏力,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陷入困局。

        一是變革指導的局限性?!皺C構觀”始終停留在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是一種“由內向外”的變革觀,這種變革局限于金融結構框架內部。短期內的金融機構建設,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工具等,確實能夠從金融方面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變革局限于結構內部,極易造成農村金融機構職能固化,無法及時根據環(huán)境變化快速進行自我調整,當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金融組織的運行就會變得無序,更無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二是變革方式的局限性?!皺C構觀”下的變革采用強制性制度變遷,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在農村金融組織演進的過程中始終都是被動的接受者[2]。變革中,金融機構的出現并不是完全的市場產物,而是強制性變遷的結果。這種改革方式直觀且易于衡量效果,利于政府或金融機構自身進行效率評價,但容易陷入盲目的金融量性追求,而且政府主導的強制性變革往往會因顧及政府及其金融機構的既得利益而忽視農村弱勢群體的資金需求,在實行時與農村金融市場實際需求偏差越來越大,所以這種形式的金融機構發(fā)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服務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

        三是變革方向的局限性。70多年的“機構觀”變革歷程,政府主要關注的是農村正規(guī)金融機構的發(fā)展及其內部關系的協調,對于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則加大了管制力度。正規(guī)金融在此階段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農行、農信社、農發(fā)行、郵政儲匯等正規(guī)金融機構在發(fā)展過程中基本得到完善。政府對待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與活動的態(tài)度則迥然不同,從一開始的默許到后來因為違法經營狀況的出現而加大管制力度直至最終完全取締。這種厚此薄彼的變革導致了農村金融組織發(fā)展的極度不平衡,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無法從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獲得服務,正規(guī)金融組織門檻又太高,最終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更加明顯,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二、基于“功能觀”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

        “功能觀”最早可以追溯至 Robert C.Merton 1995年提出的金融體系六大職能:提供支付系統(tǒng)、為大規(guī)模企業(yè)提供聚集資金的機制、跨時空的經濟資源轉移、不確定性管理和風險控制、提供價格信息、提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和激勵問題的方法[1]。1999年,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FINANCE》一書中對“功能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提出了金融體系的運行和變革的概念框架,并對金融體系六大核心功能重新進行整理。整理后的金融體系六大核心功能為:跨時空的經濟資源轉移、管理風險、清算和支付結算功能、提供聚集資源的機制和分割企業(yè)股份的服務、為經濟部門分散的決策者提供價格信息、解決激勵問題[3]。同期,諸多學者也在此領域進行研究。Levine認為金融體系具有配置資源、動員儲蓄、實施企業(yè)監(jiān)控、促進風險管理、便利商品、勞務和合約六大功能[4]。白欽先在1998年提出,金融體系具有資源配置功能、資金媒介功能、資產避險功能、產業(yè)結構調整功能、引導消費功能[5],2006年又將其重新界定為基礎功能、核心功能、擴展功能、衍生功能[6]。Allen和Gale將金融體系功能概括為風險分散、信息提供和企業(yè)監(jiān)控。林毅夫則總結出資金動員、資金配置、分散風險三大金融體系功能[7]。雖然國內外眾多學者對金融功能的論述大相徑庭,但只是研究的視角和層次不同,從本質上來說,這些論述是基本一致的。

        鑒于“機構觀”指導下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后期存在的諸多局限,無法協調農村金融與經濟的良性發(fā)展,“功能觀”指導下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思想應運而生。

        1.基本思路

        “功能觀”指導下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按照“需求→功能→結構”的思路,是一種由外向內的變革方式。如圖3所示,“功能觀”立足的基礎是金融功能相對金融機構的穩(wěn)定性,先提出“金融體系需要提供哪些金融功能”,然后根據農村金融的外部環(huán)境,也就是實際的市場金融功能需求,在此基礎上對金融機構進行創(chuàng)新,探求所需金融功能的最好表現形式。與“機構觀”不同,“功能觀”應外界之變,不拘泥于固定的金融組織形式,在金融功能的穩(wěn)定輸出下,以結構的多樣性來應對農村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圖3 “功能觀”指導下的變革思路

        2.內涵

        “功能觀”又稱“功能范式”,其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是中國農村金融組織發(fā)展和壯大的“質變”階段,沖破了機構的桎梏,以金融功能為指導,通過金融機構組織形式、責任分工的突破整體提升金融支農效率?!肮δ苡^”存在兩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一是金融功能相對金融機構更為穩(wěn)定。金融功能是金融機構的核心與基礎,金融機構是金融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金融機構的變化和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應圍繞金融功能進行。二是金融功能的實現,需要依靠金融機構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相互競爭,提高金融體系效率。

        “功能觀”對金融發(fā)展的解釋跳出了傳統(tǒng)的機構和市場的范圍,認為金融發(fā)展的本質是外部需求下金融功能的發(fā)揮。金融發(fā)展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機制是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通過靜態(tài)競爭與動態(tài)促進實現金融功能的不同組合與變化,從而提升金融體系的整體效率,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體系差異主要源于其經濟環(huán)境的外在需求不同,金融的核心功能仍然是一致和穩(wěn)定的;金融體系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關鍵在于是否提供了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金融功能;金融機構的設立及其職能劃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部門的行政手段,應在遵循金融功能的基礎上隨外在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否則將阻礙經濟發(fā)展。

        3.發(fā)展歷程

        要想探討“功能觀”下農村金融組織的變革發(fā)展,首先應了解并非金融機構發(fā)展之后才出現金融功能,機構與功能是共生的關系,機構的產生伴隨著部分功能的出現,功能的發(fā)揮又必須依賴于機構的發(fā)展。

        學界已有的金融“功能觀”是對整個金融體系功能的歸納,對分析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并不太適用?!肮δ苡^”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更多關注金融功能的發(fā)展而非機構的變革。筆者在總結前人的成果和分析農村金融組織發(fā)展的基礎上,認為中國農村金融功能的演進過程如下:

        圖4 中國農村金融功能演進

        中國農村金融功能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功能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后一功能是在前一功能發(fā)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一定誘因的作用下才出現,前后功能存在交織重疊的部分,也存在橫向與縱向的延伸。

        基礎功能,包括保管、清算、兌換和支付結算等功能,是整個農村金融功能演進的基石,是后續(xù)功能發(fā)展的基礎。這一功能伴隨著機構的建立而產生,各大金融機構相繼在農村鋪設網點,給農村金融需求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保管(存儲)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清算、兌換、支付結算等其他基礎功能也逐漸被人們所使用。

        核心功能,即Merton等人所概括的跨時空的經濟資源轉移、提供價格信息、提供聚集資源的機制和分割企業(yè)股份的服務,也就是白欽先所說的資源配置功能。這一功能是基礎功能的延伸,作用面更廣,效用也更大。以農補工階段,大量的資金從農村涌入城市,支援城市建設,即農村金融機構在基礎功能上發(fā)揮其核心功能,進行了資源的轉移?,F在中國開始呼吁“以工補農”,農村金融組織逐漸控制資源轉移力度,盡量做到“取之于農、用之于農”。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催生出了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如村鎮(zhèn)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實現了農村金融資源轉移的有效控制。

        風險管理功能是農村金融發(fā)展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于解決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交易費用過高等歷史遺留問題。Merton等人所說的管理風險和解決激勵問題都是這一功能的內容。從這一功能催生出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非常之多,如:保險公司、擔保公司、農產品期貨市場、訂單農業(yè)、政策性農業(yè)保險、各種形式的抵押貸款、農業(yè)信托產品等,都在農村金融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宏觀調節(jié)功能雖然并非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直接功能(筆者在圖4中采用虛線箭頭標識),但這種宏觀調節(jié)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事實上,宏觀調節(jié)功能貫穿了整個農村金融功能發(fā)展的過程(圖5)。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及相關措施作用于農村金融體系,農村金融體系通過一定的金融手段實現農村市場特定的金融戰(zhàn)略,達到經濟調節(jié)的目的,最終實現農村金融的宏觀調節(jié)功能。中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的運行體現了完整的宏觀調節(jié)功能作用,以農發(fā)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專行糧、棉、油、儲備肉等收購和儲備貸款業(yè)務,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受國務院領導進行業(yè)務調整,并根據國家政策調整面向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這些都直接作用于農村市場,并最終引導農村種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方向、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水平。

        圖5 農村金融宏觀調節(jié)功能的產生

        4.成效及局限

        “功能觀”彌補了“機構觀”的不足,打破了農村金融組織的結構僵局,充分順應市場環(huán)境,適應了農村金融多元化需求,促成了中國農村金融組織的良好變革。“機構觀”是“功能觀”的基礎,“功能觀”有效實施是依托于“機構觀”所創(chuàng)造的變革成果與經驗積累。盡管如此,“功能觀”卻并非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完美指引,從現階段農村金融組織尤其是新型金融組織的發(fā)展來看,“功能觀”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功能化的局限性?!肮δ苡^”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以金融功能為切入點,認可金融功能的相對穩(wěn)定性,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在這種巨大理論思潮的沖擊下,底層實踐者往往忽略了“機構”的重要性,為追求金融創(chuàng)新而一味重視功能改革,金融功能過快過新發(fā)展,“去機構”現象嚴重,忽視了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和階段對不同金融功能的需要,導致金融結構無法與金融功能并駕齊驅,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中的交易成本和金融風險,最終導致農村金融改革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阻礙農村經濟長足發(fā)展。

        二是底層設計的局限性。以“功能觀”為指導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多采用由下而上的誘致性變遷方式,往往表現為小范圍內的農村地區(qū)探索成功后其他地區(qū)再進行復制。這種變革方式能夠很好地契合農村經濟、金融發(fā)展的實際;但也存在弊端,底層設計下的功能觀變革,大多都存在通用性不強的問題,其他地區(qū)照搬其改革模式,在設計時法律層面、制度層面的約束不夠,會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如在中國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創(chuàng)建過程中,資金互助社就因為非法集資問題給農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最終到2011年銀監(jiān)會不得不發(fā)文暫緩審批農村資金互助社。所以,這種底層設計具有明顯的實踐層面的缺陷。

        三是地域推廣的局限性。中國具有明顯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再加上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多、發(fā)展水平不一,給農村金融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功能觀”為指導的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如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和農業(yè)信托產品)的創(chuàng)新多發(fā)生在相對較為發(fā)達的縣級市、東南沿海農村地區(qū);而發(fā)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qū)信息傳達相對緩慢、市場相對閉塞,接受這些創(chuàng)新的難度較大,以相對發(fā)達農村為實驗的農村金融組織革新經驗對于相對落后的農村并不那么適用,或者說其復制成本遠遠超過落后農村地區(qū)的承載力。

        三、基于“目標觀”的農村金融組織創(chuàng)新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機構觀”和“功能觀”兩種思路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要彌補“功能觀”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改革后期存在的實踐上的不足,避免“功能觀”改革中忽略“機構”現象,筆者認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農村金融組織改革應基于“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也就是以“目標觀”作為農村金融組織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功能發(fā)展與機構建設并重,為最終實現普惠金融提高保障?,F將以“目標觀”為指導的農村金融組織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構想分述如下:

        1.基本思路

        “目標觀”是基于“功能觀”和“機構觀”變革理論及其實踐成果的新思路,“功能觀”、“機構觀”、“目標觀”是一種合理繼承基礎的“揚棄”,從新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的歷史進程看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如圖6所示,機構觀及其變革是功能觀及其實踐的基礎,而功能觀的實踐又是目標觀及其實踐的基礎。目標觀沒有全盤摒棄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實踐成果,更沒有否認機構觀和功能觀指導下的改革成果和歷史地位。目標觀包含了機構觀和功能觀的合理內核,只不過相對機構觀和功能觀具有更大的適用范圍。

        圖6 目標觀、功能觀、機構觀的關系

        功能觀以相對更為穩(wěn)定的功能為改革切入點取代頻繁的機構變革,彌補了機構觀的不足。目標觀則是為彌補功能觀在實踐層面上的劣勢而提出。筆者認為現階段及往后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村金融組織改革應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敖洕妗笔侵附M織自身的盈利性、經營的可持續(xù)性以及組織成員的普惠性;“社會責任”指肩負起滿足農村“草根層”金融需求,包括對農村金融市場中多元化需求的滿足,對信息不對稱的平滑,發(fā)展和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提供適當而全面的金融服務等。

        目標觀的變革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金融組織是農村金融改革的基礎,要想農村金融具有持續(xù)活力,農村金融組織長久地在農村市場中發(fā)揮作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農村金融組織的生存問題,因此農村金融組織應在改革中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原本強調的是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協調關系,這與農村金融組織改革目標觀要求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雙重目標存在內在的一致性。農村金融組織改革中應遵循可持續(xù)原則,統(tǒng)籌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在保證適當盈利的同時兼顧應該承擔的金融責任,既不能一味追求盈利而選擇性開展信貸業(yè)務,忽視缺乏經濟實力者的金融訴求,也不能毫無門檻地派發(fā)金融權利、放棄追求自身經濟利益。

        目標觀的變革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態(tài)。農村金融組織除保證自我生存外,還需要良好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即金融生態(tài)。金融生態(tài)是農村金融組織建設和金融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金融生態(tài)的狀況直接決定了農村金融的發(fā)展難易程度。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tài)需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健全金融法律體系,法治環(huán)境是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也是農村金融良好發(fā)展的最高保障,農村金融“新政”以來,農村金融市場逐步開放,需要更為嚴謹全面的法律體系保障農村金融改革的順利實施;二是加強制度建設,積極促進以地方政府為領導的、相關金融部門為輔、金融機構配合的金融支農相關制度建設,這是保持農村金融改革良性發(fā)展的有力保證;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是優(yōu)化農村金融信用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良好的信用環(huán)境更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對信息不對稱的平滑,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

        目標觀的終極目的——普惠金融。機構觀指導下的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完成了初步建立農村金融體系的歷史使命;功能觀指導下的變革則使得中國農村金融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格局,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創(chuàng)新與競爭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農村弱勢群體的金融權利越來越得到重視;筆者提出目標觀的改革觀點,希望接替功能觀的改革,將功能觀思想落實到實踐層面,最終實現普惠金融。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遠遠超出了小額貸款的立意,并非只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主體服務,也非盲目的對任何主體提供同樣的小額信貸,而是為所有客戶提供全方位契合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強調以下兩點:一是全面性,即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覆蓋的全面性,“窮人”不再被排斥,與“富人”共同享有平等金融權利;二是合理性,普惠金融不是盲目追求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數量與種類的繁多,而是金融機構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服務,不同金融需求主體獲得合適的金融服務。

        2.主要構想

        以目標觀為指導的農村金融組織改革理念繼承了機構觀與功能觀的合理內核,其變革思想體系(圖7)共分為三個層次,從上往下依次為目標層、功能層和機構層。

        第一層——目標層。目標層位于目標觀體系的頂層,對整個農村金融組織改革起到統(tǒng)籌領導的作用。該層提出農村金融組織改革需要同時兼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即農村金融組織在追求自身利潤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兼顧惠農支農的重任,發(fā)揮“信貸杠桿”作用,靈活調配農村金融資源,促進“三農”發(fā)展,只有同時協調了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彼此兼顧,才能夠保證中國農村金融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該層凌駕于功能觀和機構觀的改革之上,對下面兩層給出了目標導向,并直接決定了功能層面的發(fā)展方向。

        第二層——功能層。功能層是從目標到機構的傳遞,在改革過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該層依然重視金融功能相對金融機構的穩(wěn)定性,用相對穩(wěn)定的金融功能承接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的雙重目標,其與目標層的銜接將更為穩(wěn)固契合,更利于目標的向下執(zhí)行。為適應市場需求和市場環(huán)境變化,金融功能并非毫無變化,而是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在不違背雙重目標的情況下,通過增量創(chuàng)新,功能的選擇、延伸、演進和發(fā)揮,最終引導中國農村金融組織機構的變革。

        第三層——機構層。機構層位于整個目標觀改革體系的最底部,是整個農村金融改革中目標與功能的承載層。金融機構直接接觸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對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特性、需求都最為了解,因此,要想實現雙重目標,充分發(fā)揮金融功能,必須依賴于金融機構職能的發(fā)揮。而金融目標與功能的實現程度又受制于金融機構的經營水平、經營效率和機構間的關系,所以目標觀下的農村金融組織變革依舊不能拋棄存量調整,仍需致力于金融機構相互間的結構調整,金融機構本身的組織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的創(chuàng)新,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的創(chuàng)新,以及金融工具的大力推廣。

        圖7 基于目標觀的中國農村金融組織變革構想

        綜上,“機構觀”以其“結構→功能→行為績效”的變革思路,圍繞金融機構進行強制性改變,完成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歷史使命,同時也因其后期特有的視角、方式、方向上的局限性而難以為繼。功能觀隨之以“需求→功能→結構”的變革思路,著眼于金融功能指導變革,適應了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但去機構化、底層設計局限和改革成果復制困難的局限性逐步顯現。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的背景下,進一步提高中國農村金融的效率,應統(tǒng)籌協調“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以“目標觀”指導其組織變革。

        參考文獻:

        [1]Robert C Mert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2):23-41.

        [2]王秋兒.基于功能指導的農村金融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1.

        [3]Zvi Bodie,Robert C,Merton.Finance[M].Prentice Hall,1999.

        [4]Ross Levine.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Economic Literature,Jun 1997,35(2):668-726.

        [5]白欽先.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研究導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6]白欽先,譚慶華.論金融功能演進與金融發(fā)展[J].金融研究,2006(7):41-52.

        [7]林毅夫.金融改革和農村經濟發(fā)展[R].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論文,NO.C2003026.

        責任編輯:李東輝

        Objective view is the ideal choi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YANG Yimin1,2,YE Minghuan2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2.Business School,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form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With the logic line of “structure → function → behavioral performance”,the reform under the institution view changed mandatory from top to bottom at micro-level and then formed the initial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which existed limitations of perspective,approach and direction.On the basis of institution view,the function view centered in the financial function,and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demand → functions → structure”,the reform tried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market demands with its stable financial function and various organizations.However,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the flaw in deinstitutionalization,the limitations of fundamental design and difficulty in duplicating the reform achievements appeared gradually.Based on past experience,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inclusive finance:to guide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dual objectives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building,and to se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principle and healthy financial ecology as guarantee.

        Keywords: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stitution view; function view; objective view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013(2016)01-0001-08

        DOI:10.13331/j.cnki.jhau(ss).2016.01.001

        收稿日期:2015-12-3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CJY047);博士后基金(2014M550941)

        作者簡介:楊亦民(1973—),男,湖南邵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與財務。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97超碰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 白色白在线观看免费2|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热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蜜月| 国产99精品精品久久免费|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精品久久综合亚洲伊人|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播放| 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av|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 9久9久女女热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毛片| 中国妇女做爰视频|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午夜无码国产18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无码午夜剧场|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佳柔| 日本中国内射bbxx|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黑丝|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不卡|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日本19禁啪啪吃奶大尺度| 亚洲天堂手机在线| 日韩精品资源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