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香 張紅星(吉林省結核病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500)
?
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和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周玉香 張紅星
(吉林省結核病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500)
【摘要】目的 探討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和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60例,對其行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檢測。觀察對比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患者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濾液培養(yǎng)蛋白10(CFP-10)抗原孔和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抗原孔斑點形成細胞計數(shù)情況。結果 T細胞斑點檢測的敏感性高于TB-CK、ESR及TST檢測,特異性高于TB-CK、ESR檢測(P均<0.05)。結論 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和療效評價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具有無創(chuàng)、穩(wěn)定、快速等特點,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T細胞斑點;肺結核;應用價值
肺結核屬于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目前,實驗室結核菌培養(yǎng)是其主要的確診依據(jù)。但由于結核菌檢測時間過長,極易導致病情延誤,加之不同類型的結核病也非全部結核菌培養(yǎng)均能夠適用,所以漏診情況也十分嚴重。近年來,隨著臨床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以T細胞為基礎的T細胞斑點結核分枝桿菌檢測及體外γ干擾素釋放檢測也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許多學者對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診療及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仍有所質疑[1,2]。本研究通過分析對比血沉(ESR)、結核菌素皮膚檢測(TST)、血結核抗體(TBCK)及T細胞結核感染檢測在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探討肺結核診療與療效評價的有效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52.3±4.3)歲。納入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制證的《肺結核診斷與治療指南》確診,且經實驗室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證實;初治時間低于2周的菌陰及菌陽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初治時間在2周或2周以上者;復治患者;伴有急性病情性感染;抗-HIV為(+);孕婦。
1.2 方法:本組受試者均行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檢測,具體方法如下:1TB-CK、ESR:采用金標法測定TB-CK、ESR,試劑盒由廣州市益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執(zhí)行。ESR在20 mm/h及以上為陽性。TST:在受試者前臂幾注入PPD 0.1 mL,72 h后檢測硬結直徑,5 mm及以上為(+)。T細胞斑點檢測:采集外周血5 mL,試劑盒由南通表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執(zhí)行,按照抗原A或(和)抗原B孔的反應情況來評價結果:①對照孔斑點數(shù)在0~5個,抗原A孔或B孔的斑點數(shù)-對照孔斑點數(shù)在6個或6個以上為陽性;②對照孔斑點數(shù)為6個或6個以上,抗原A孔或B孔斑點數(shù)是對照孔斑點數(shù)的2倍或以上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對比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患者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②本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濾液培養(yǎng)蛋白10(CFP-10)抗原孔和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抗原孔斑點形成細胞計數(shù)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5.進行處理與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s)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組間的對比以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患者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對比:本組肺結核患者中TB-CK檢測的敏感性為75.00% (45/60),特異性為60.00%(9/15);ESR檢測的敏感性為80.00% (48/60)特異性為2.00%(3/15);TST檢測的敏感性為78.33% (47/60),特異性為86.67%(13/15);T細胞斑點檢測的敏感性為93.33%(56/60),特異性為100.00%(15/15)。T細胞斑點檢測的敏感性高于TB-CK、ESR及TST檢測,特異性高于TB-CK、ESR檢測,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2 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CFP-10抗原孔和ESAT-6抗原孔斑點形成細胞計數(shù)情況:本組治療6個月后CFP-10抗原孔和ESAT-6抗原孔計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本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CFP-10抗原孔和ESAT-6抗原孔斑點形成細胞計數(shù)情況[M(P25~P75)]
據(jù)WHO統(tǒng)計顯示,全球約有20億人患有結核病,同時肺結核的患病率、發(fā)病率高峰逐漸向老年群體擴散,由于此類人群感染肺結核后癥狀不典型,加之病情隱匿,所以臨床診斷率較低,漏診及誤診事件頻發(fā)[3]。目前,支氣管鏡取病理、痰結核菌涂片、肺泡灌洗下結核菌涂片等是檢查肺結核的主要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風險性較高,所以臨床應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完善,TB-CK、ESR、TST及T細胞斑點等無創(chuàng)輔助檢查方法也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項研究指出,不同實驗室檢測方法對于肺結核患者診斷及療效評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4-5]。由于ESR受應激、炎癥及血液成分的影響,無法準確、有效的反應出結核菌感染情況,因此特異性較差;有學者發(fā)現(xiàn),TST檢測率較低,而TBCK在有結核菌免疫力或結核感染史的患者中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或因患者體質差異而產生假陰性,繼而導致檢查結果有所偏差。相較于TB-CK、ESR及TST檢測,T細胞斑檢測應用范圍更為廣泛,它是基于結核“RD1”基因編碼形成的CFP-10和ESAT-6蛋白,可以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各個表位進行刺激,繼而生成γ干擾素而發(fā)揮檢測效能,所以其敏感性與特異性極高[6]。此外,以CFP-10和ESAT-6為抗原的IFNγ釋放檢測是快速診斷肺結核的有效措施,而T細胞斑點檢查是目前IFNγ釋放檢測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主要方法。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體內長期存在記憶性T細胞,當遇到抗原再刺激時可快速活化增殖,研究者通過T細胞斑點檢測外周血單核細胞內IFNγ的T細胞計數(shù),可以明顯診斷出結核分支桿菌的感染情況。本文研究結果顯示,T細胞斑點檢測的敏感生及特異性均高于TB-CK、ESR及TST檢測(P<0.05),這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7,8]。T細胞斑點檢測的敏感性高于TB-CK、ESR及TST檢測,特異性高于TB-CK、ESR檢測(P均<0.05)。結果可見,T細胞斑點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和療效評價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具有無創(chuàng)、穩(wěn)定、快速等特點,且敏感性及特異性較佳,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陶臻,曾娟.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結核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9):88-90.
[2] 劉紅,黃永杰,王靜,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疑似結核病患者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3):1023.
[3] 鐘一鳴,谷秀梅,劉文恩,等.T細胞斑點試驗輔助診斷不同部位肺外結核感染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12(17):98-100.
[4] 周樂亮,沈守榮,何苗,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對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價值[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8(5):65-66.
[5] 李曉轅,溫忠梅,荊蕾,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診斷老年人肺結核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365.
[6] 童學成,陳國春,濮翔科,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4): 78-80.
[7] 陸迪雅,陳澍,高有方,等.外周血結核感染T淋巴細胞斑點試驗和腦脊液γ干擾素檢測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價值[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4,32(6):47-48.
[8] 鐘一鳴,谷秀梅,劉文恩,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實驗在結締組織病患者中輔助診斷結核感染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 37(2):653.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9-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