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雙重意識和黑人婦女主義——以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為例

        2016-07-14 01:28:22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成都611731
        名作欣賞 2016年5期
        關鍵詞:所羅門之歌美國黑人莫里森

        ⊙喻 紅[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成都 611731]

        ?

        雙重意識和黑人婦女主義——以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為例

        ⊙喻紅[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成都611731]

        摘要:杜波伊斯的“雙重意識”理論和白人女權主義、黑人男作家的文學一樣,一直存在著一個盲區(qū):黑人女性。本文梳理了女權主義的發(fā)展脈絡以及黑人男性文學的發(fā)展,結合莫里森的小說《所羅門之歌》來探討在婦女主義視域下美國黑人生存的意義。

        關鍵詞:婦女主義雙重意識黑人性黑人文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的黑人文學“哈萊姆復興”見證了理查德·賴特和拉爾夫·艾利森為代表以突出黑人與白人矛盾的“抗議文學”形式的興起,而隨著美國民權運動和女權主義的發(fā)展,60年代的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黑人文學高潮。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她們的女性前輩作家左拉·尼爾·赫斯頓一樣,從女性角度和女性視野入手,探索美國社會中黑人的尷尬境遇以及他們追求身份建構的嘗試。與其他兩位女性前輩不同的是,莫里森更多地關注黑人社會內部的“種族歧視”和內化的矛盾。她用獨特的視角和洗練的語言來言說美國黑人經(jīng)歷的歷史,演繹黑人種族“不可言說”的過去和身份建構艱難的歷程。

        作為黑人族群中的一員,莫里森將非裔美國人的苦難和艱辛融入到文字當中,同時也深刻觀察到黑人“內化”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而莫里森同時也是一位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學經(jīng)典浸潤的黑人女性,在她的文學作品中,黑人女性主義成為其體會黑人女性境況乃至解讀黑人種族生存的視角。

        一、雙重意識

        “雙重意識”是美國黑人社會運動家杜波伊斯于1897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首次提出的。他發(fā)表了有關“雙重意識”觀念(concept of double-consciousness)的文章,后來又在1903年發(fā)表的《黑人的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一書中進一步用“雙重意識”這一概念解釋黑人的經(jīng)驗:

        黑人生來就帶有面紗,在這個美國世界中被賦予了洞察力——這是一種沒有真正自我的意識,而僅僅是通過另一世界的尺度來衡量自己靈魂的感覺。這是一種奇特的感覺,這是雙重意識,一種總是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用另一世界的尺度來衡量自己靈魂的感覺。

        通過對“雙重意識”的闡釋,杜波伊斯指出美國黑人身上具有的獨特“二重性”(two-ness)——“一個人總是感覺到他的二重性——美國人、黑人;感覺到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不調和的爭斗;一個黑色身體中的兩種敵對的思想”。換言之,“雙重意識”反映出美國黑人處于黑人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兩種不同文化世界觀之間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沖突狀態(tài),落入非此即彼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而對擁有黑人血統(tǒng)以及西方文學文化修養(yǎng)的黑人作家來說,“雙重意識”也是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無法擺脫的兩難抉擇。黑人作家面對著兩個不同的讀者群——黑人和白人。這兩個群體觀點對立,存在種族矛盾,因此黑人作家們的寫作得同時考慮兩個族群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處在白人文化和黑人傳統(tǒng)文化夾縫里的美國黑人,就像杜波伊斯所說的一樣,失去了自我意識。面對強勢的白人文化和美國物質主義的沖擊,黑人找尋不到真實的自我,成為白人文化的犧牲品,或只專注于黑人文化,在自我和白人社會之間實行徹底的文化斷裂,從而發(fā)生個人身份的“異化和變質”。

        二、黑人女性的“被看”與“看”

        女性主義(feminism)源起于西方對“女性學”的研究,而女性學的英文由最初的“the study of women”改變成為“women’s study”,象征著女性從一個被動的、從屬的、沉默的客體轉變成為獨立的、擁有自己話語權的主體。長期以來,女性一直是被男權社會“邊緣化”的角色,男性話語權將女性定位為被看、被界定、被塑造的“他者”。隨著婦女爭取政治權利運動的興起以及后來民權運動的推動,女性主義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次浪潮。從19世紀中葉到當代,婦女權利活動家以及女性作家們都為“女性主義”吶喊助威。其中,開創(chuàng)了西方女性主義批評先河的文論家、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文章《一間屬于自己的屋子》中提出女性應該憑借自身的努力來探索女性自己的經(jīng)歷,而不是把男性的經(jīng)歷套用在對女性經(jīng)歷的評價上。而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則更關注女性話語權的“政治性”。她認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會塑造出來的;塑造女人的是整個文明……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女性永遠是他者,是相對于男性這一本質的非本質,女性之所以難以回到其本質是因為她們還沒有試圖恢復自己的本質。”之后,凱特·米勒特的《性政治》比波伏瓦更進一步地指出男性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權利與規(guī)定。法國的哲學家米歇爾·??抡J為“話語”是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權力通過話語來實現(xiàn)。

        由于長期的種族歧視與性別壓迫,黑人女性一直被排斥在主流話語之外,處于邊緣化和無形的狀態(tài)。而由白人女性擔綱主力的女權主義運動雖然為女性爭取合法權益和政治話語權,可廣大的黑人女性仍然未能享受到這一有自己同胞參與而獲取的福利,她們成了被遺忘的群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給女性主義運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拓展了女性主義研究的視野和范圍”。以艾利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在白人女性主義研究的基礎上,展現(xiàn)黑人種族在“黑人性”與“白人性”之間夾縫生存的困境,提出黑人女性身份建構的研究,并提倡“黑人美學”,黑人女性要擺脫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確立主體意識,以傳統(tǒng)的黑人文化和黑人女性的特殊使命幫助非裔美國人重建對自我身份的定位。

        在美國文學中,黑人女性屢屢是以被規(guī)定、被奴役和模式化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美國白人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中,黑人女性成為白人女性的“鏡子”。這種鏡像關系的主動權一直存在于主流話語里。黑人女性往往是以大腹便便、愚昧無知的保姆或城市貧民形象出現(xiàn),這樣的形象則恰好襯托出白人女性的溫柔賢惠、知書達理。而擔綱“抗議文學”大旗的賴特和艾利森則主要是將焦點集中于生活在城市中的黑人男性面臨來自白人的歧視和壓迫的困境,黑人女性顯然不是他們描寫的重點。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里,一些黑人女作家如佐拉·尼爾·赫斯頓發(fā)出來自黑人女性的吼聲,但是在當時實在難以撼動以男性“抗議文學”為主題的黑人文學。在美國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里,黑人女性仍然處于“無聲”或“失語”的狀態(tài)。

        杜波伊斯的“雙重意識”理論與美國黑人作家和文學評論形成相互呼應的局面。在20世紀初期,“雙重意識”的提出無疑給當時興起的黑人美學運動乃至60年代的美學運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作為美國黑人社會活動家,杜波伊斯敏銳地覺察到了處于美國這樣一個物質社會中的黑人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白人性”給黑人帶來的心理沖擊和雙重性。作為詩人和小說家的杜波伊斯在其創(chuàng)辦的《危機》上宣傳他的文學觀。這一階段,黑人美學家爭論的焦點在于黑人文學“藝術到底是不是宣傳”的觀點上。而杜波伊斯明確提出,黑人文學除了政治宣傳和文化慶典外沒有任何其他作用。他的這一觀點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縱觀杜波伊斯以及之后的“哈萊姆文藝復興”和“抗議文學”潮流,筆者并未發(fā)現(xiàn)其中對黑人女性詳細的描寫。那么,遭受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雙重壓迫的黑人女性哪里去了呢?在這一階段,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佐拉·尼爾·赫斯頓的《她們的眼望上蒼》成為反映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和幸福的作品,赫斯頓也代表黑人女性發(fā)出自己的吼聲。她的作品大多體現(xiàn)南方黑人的真實生活以及對黑人身份的肯定。這個擅長黑人民俗文化的黑人女作家雖然名噪一時,但是由于白人女性主義以及黑人男性的忽視,她最終湮沒于南方的荒草間。直到后來六七十年代,隨著黑人女權主義書寫和黑人女性批評的興起以及對黑人文化和習俗的“黑人美學運動”和美國黑人女作家、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艾利斯·沃克才重新挖掘出她的作品內涵,以及其中包含的黑人民間文化和黑人傳統(tǒng)的價值。艾利斯·沃克在發(fā)掘黑人女性文學的同時,創(chuàng)造“womanism”(婦女主義)一詞。在白人女性主義拋棄黑人女性,走到發(fā)展的死胡同時,沃克的這一創(chuàng)新無疑瓦解白人女權主義者的霸權主義話語,彌補了白人女權主義的不足,同時也打破黑人社會對黑人女性的扭曲和忽視;隨后,從70年代開始,涌現(xiàn)出一批黑人女性作家和評論家,掀起了黑人女性批評的高潮,也帶來了“黑人女作家文藝復興”。多年前,莫里森曾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過一篇文章“黑人婦女如何看待婦女解放運動”。她認為白人女權主義運動“存在嚴重的缺陷”,因為其沒有獲得黑人婦女的廣泛支持,它也沒給黑人婦女帶來什么益處。

        70年代以來,在黑人女作家看來,無論是白人女性主義者發(fā)起的女權主義運動,還是以往黑人男作家的作品,要么把黑人女性遺忘,要么把她們塑造成為被規(guī)定、被誤讀、被曲解的形象。而以理查德·賴特為代表的“抗議文學”中關于女性的書寫甚少,而他們主要關注的是黑人男性在融入美國社會時的尷尬處境以及他們對美國種族歧視發(fā)出的怒吼。而在黑人女作家們的眼里,黑人女性的“失聲”乃至扭曲并非由于自身的弱勢,而是長期以來黑人女性就遭受著來自白人社會的種族歧視和黑人男性的性別歧視。黑人女作家所極力反對的不僅是白人女權主義者們所謂的“女權中心”,因為她們并沒有把黑人女性納入社會范疇,她們的理論建立在以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生活經(jīng)驗之上,而并未涉及黑人女性的生活經(jīng)歷;另外,黑人女作家們反對的還有黑人男性對自己同胞的忽略。黑人女作家的任務則是打破對黑人女性描寫的固有模式,建立屬于自己的黑人女性書寫,從黑人女性的角度對黑人群體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進行探索,發(fā)掘出不同的黑人女性話題,如黑人社區(qū)的作用,母愛主題,姐妹情誼等。黑人女性作家的首要任務是把被遮蔽的、被扭曲的黑人女性形象進行重新改寫。

        三、《所羅門之歌》:黑人女性視角下的黑人性與白人性

        在美國黑人身上,“雙重意識”具體體現(xiàn)在黑人性與白人性同時存在的矛盾。黑人性與白人性是黑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糾葛。一方面,種族的黑人性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和價值觀,而希望與美國主流社會融合的想法則體現(xiàn)了黑人對生活與政治的美好愿望。白人主流社會宣揚的美國夢成為一代代黑人不懈奮斗的動力和目標。在充斥著美與丑、富有與貧窮、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世界里,他們不得不進行選擇,是拋棄種族文化、迎合白人的價值觀,抑或植根于傳統(tǒng)、弘揚黑人文化。白人價值觀里對美麗的理解,對強勢文化的推廣以及對事物一分為二的看法都成為煩擾黑人的主流“標準”,而也有部分黑人并不被白人主流價值觀所左右,仍然依照黑人的文化和傳統(tǒng)生活。

        作為黑人女性書寫的代表人物,托尼·莫里森不僅詮釋了在種族主義下的黑人生存境遇,還挖掘了在父權制下黑人女性的“失聲”狀態(tài)。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不乏“黑人性”與“白人性”的對立與沖突?!昂谌诵浴焙汀鞍兹诵浴钡募m葛使得黑人處于兩種文化的邊緣狀態(tài),喪失了黑人性,沒有黑人主體性。在種族歧視和男權思想下,要建立黑人女性書寫,就得涵蓋了黑人女性經(jīng)驗,并把女性日常生活體驗納入進去。而黑人女作家則嘗試著透過黑人女性的視角,從黑人女性的生活經(jīng)驗和日常生活來解讀黑人女性存在的價值,也詮釋了整個黑人群體面臨的生存危機。在莫里森眼里,黑人女性實際上就是黑人種族“黑人性”傳承的主要方式。在她的作品中,如同愛麗斯·沃克的《祖母的日用家當》中一樣,也有體現(xiàn)黑人文化的“百納被”“名字的意義”“姐妹情誼”等情節(jié),這些都是黑人女性探尋自我身份建構的途徑,也是表現(xiàn)黑人婦女主體性的重要文化因素。從其多部作品如《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和《愛》等來看,莫里森著眼于在美國主流文化沖擊下黑人文化和傳統(tǒng)的回歸。

        《所羅門之歌》是莫里森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說中處處能嗅到黑人尤其是黑人中產階級處于黑與白文化夾縫中的病態(tài)心理。奶娃一家即是被“白人性”侵蝕、脫離黑人群體的家庭。麥肯家族中的父親老麥肯是一位物質主義至上的財富聚集者。在他小時候,他目睹父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而被白人槍殺的慘??;隨后,他和自己的妹妹派拉特逃到了北方,但是他們卻因為價值觀分歧走上不同的道路。麥肯拋棄了父輩身上寶貴的傳統(tǒng),陷入白人社會推崇的物質主義漩渦。在他眼里,自己的妻子、孩子和房產都是其炫耀的資本,她們成為老麥肯所有的“物品”。他瘋狂聚斂房產,逼迫貧窮的黑人搬離租住的房屋。一到周末,麥肯便會駕駛自己的汽車,載著妻女出去兜風。而他的汽車被窮苦黑人戲稱為“靈柩”,因為車上的人全都是“dead”。麥肯家族擁有很多黑人夢寐以求的物質和財富,在黑人社區(qū)屬于上層人士??墒潜砻娴墓怩r并沒能使其脫離黑人群體和文化傳統(tǒng)的尷尬處境。

        作為家中被“物化”的女性,露絲和她的兩個女兒一開始都沒能擺脫黑人女性受歧視、被壓制的命運。麥肯和妻子露絲之間的感情早已不復存在,維系整個家庭的不過是以白人家庭價值觀支撐的門面而已。作為城中受黑人尊敬的黑人醫(yī)生之女,顯然露絲視自己的地位高于其余的黑人同胞。在她的父親福斯特醫(yī)生去世很久以后,她依然靠著父親所獲得的地位和聲望生活。家中廚房餐桌上的花盆留下的水印成為其保留父親痕跡的途徑;她甚至會到父親的墓地,久久地依偎在墓碑旁,喃喃私語,像是在跟父親說著什么。露絲對父親的依戀使得其丈夫對她疏遠。而正是在派拉特的幫助下,才使得露絲如愿懷上奶娃并順利將他生下來。麥肯作為一家之長,把自己的妻女置于壓制之下,處處彰顯自己的父權,而他們的科林西安斯雖然就讀了大學,但是因壓抑的家庭生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于是她和姐姐一樣,只得待在家里整日制作紅絲絨玫瑰。她們的生活就像那玫瑰一樣,毫無生氣。在奶娃和老麥肯眼里,家里的三位女性就是“擺設”,可以隨意差使,可以對她們“指手畫腳,視而不見”。在科林西安斯42歲時,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走出家門,擁有經(jīng)濟上的獨立,才不至于像紅絲絨玫瑰般沒有生氣。她找到了一份女仆工作,重拾自己的自尊。同時,她努力擺脫父權的陰影,搬到南區(qū)一所房子和一位底層黑人男性亨利·波特同居。起初,她的內心非常痛苦矛盾,覺得和一個與自己地位不相當且沒有文化的人在一起很羞恥,而亨利也感受到科林西安斯內心的焦慮,讓她回到自己的家中。而返回就意味著重新回到紅絲絨玫瑰中,意味著重新籠罩在父權的壓制下,同時也回到非白非黑的畸形家庭氛圍里,于是她在踏上自己家門廊前的臺階時,毅然轉身,奔向亨利,回到父親擁有的貧民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小說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麥肯的妹妹派拉特卻是一位親近黑人傳統(tǒng)的女性。她具備傳統(tǒng)意義上的黑人女性應該具有的品質:善良和藹、內心強大,甘當文化傳承者。巴伯·希爾·里各內指出,在非洲黑人文化傳統(tǒng)中,女性往往是以一個強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她身上彰顯了標準黑人女性的品質。隨著她的出現(xiàn),老麥肯家里開始發(fā)生變化。從以往拋棄黑人意識、試圖靠近白人生活方式的“白人性”到勇敢反抗男權、走出家庭、接受黑人傳統(tǒng)的“黑人性”的轉變,派拉特的黑人女性特質和其為黑人生存危機解圍的作用一一顯現(xiàn)。她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和對黑人文化傳承表明了黑人女性乃至整個黑人種族可以實現(xiàn)自我救贖、擺脫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影響。

        派拉特是小說中最具有非洲特色的女性,也是貫穿全篇的一個核心人物。作為奶娃的精神導師,派拉特一直保持著非洲婦女應有的傳統(tǒng)和文化,并試圖用它去影響身邊的黑人。她住在貧民區(qū),靠釀造私酒為生。經(jīng)濟上的獨立使得派拉特能夠在白人社會和男權社會立足。雖然生活在北方大城市里,但她依然保持著黑人的文化傳統(tǒng):她嘴里不停地嚼著東西,有時還會哼唱非洲民謠歌曲;在父親去世后,她把父親給她取得名字放在耳墜里,保留與父親和過去的聯(lián)系;一生輾轉,但是她始終帶著父親的遺骸,從未丟棄。在奶娃遇到人生困惑時,派拉特及時充當領航人的角色,她的引導直接促成奶娃踏上南方尋根之旅,了解所羅門家族的歷史和黑人飛翔的神話,從而實現(xiàn)其精神上的飛躍。

        在小說中,派拉特行事特別,與黑人歷史和傳統(tǒng)保持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她的身上更多地閃耀著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與麥肯一家的“白人性”形成了巨大反差。麥肯一家處于“白人性”的生活使得他們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文化歸宿,但是奶娃通過南方的尋根之旅,了解了更多關于自己家族和黑人歷史的事情之后,他不再迷茫,他的生命如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變得堅定無比、自信滿懷。透過奶娃的改變,莫里森表達了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而在發(fā)揚黑人文化的過程中,黑人女性的力量不可小覷。

        四、結語

        作為一名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崛起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以及她的創(chuàng)作理論思想無疑受到當時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但是與其他的黑人女作家不同的是,莫里森更側重對黑人傳統(tǒng)的關注以及在美國社會中黑人文化的價值。莫里森本人就對非洲黑人文化和非洲美國黑人文化有一種熱愛,她曾表示:“我就是想寫這樣的文學作品——其黑色特征不可能被抹殺,也不容置疑?!币簿褪钦f,在其作品中,莫里森認為還是要以黑人文化、黑人歷史、黑人藝術策略為研究基礎來對黑人文學價值進行評判。莫里森在自己的作品中,透過非洲黑人語言和象征意象表達自己對于“黑人性”和“白人性”兩種不同文化特質的態(tài)度以及黑人應該秉持的生活方式。她在派拉特身上體現(xiàn)了非洲精神引導人和黑人母親的特性:對文化的延續(xù),對非裔美國人生存境況的解讀以及對黑人女性存在意義的探索。對于黑人性和白人性的選擇,只有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在兩種文化之間的位置,才能找回自我,而盲目模仿主流社會的觀念和思想,摒棄自己文化價值中的精華是注定要失敗的。

        參考文獻:

        [1]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威·伊·杜波伊斯.黑人的靈魂[M].維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郭曉洋,馬艷紅.論杜波伊斯的“雙重意識”及其對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J].東北大學學報,2007(3).

        [4]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5] Beauvoir,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M].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52.

        [6]貝爾·胡克斯.從邊緣到中心:女權主義理論[M].曉征,平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7]嵇敏.美國黑人女權主義視域下的女性書寫[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8]王家湘.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9]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 Foster,F(xiàn)rances Smith. Written by Herself [M]. 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丁禮明.艾利斯·沃克《紫色》中的“黑人性”文化現(xiàn)象解讀[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1).

        [12] Morrison,Toni. The Song of Solomon [M]. New York:Plume. 1977.

        [13] Morrison,Toni. Memory, Creation and Writing. Thought 59.1984.

        作者:喻紅,文學碩士,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求同尋異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5年人文社科科研項目《黑人族裔身份的轉變和黑人文化的傳承——以托妮·莫里森為例》(15SB02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所羅門之歌美國黑人莫里森
        20世紀前后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的空間建構
        THE JAZZ AGE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英語文摘(2019年10期)2019-12-30 06:24:34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所羅門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長歷程新論
        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形象解讀
        從身體美學角度分析《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
        《所羅門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23:10
        原型理論視角下的《所羅門之歌》解讀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99久久久久| 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大胸美女吃奶爽死视频| 精品成人av人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日韩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va麻豆| 亚洲精品无人区|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欧美视频第一页|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欧美亚洲国产丝袜在线| 亚洲av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观看| 久久精品日本美女视频|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粉嫩av最新在线高清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av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剧情| 牛牛在线视频| 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